关于ZAKER 合作
经济观察报 10分钟前

车百会张永伟:“缺芯”之后,“少魂”与“断链”成汽车新挑战

" 中国在全球汽车供应链中的作用或者地位将更加突出。"11 月 21 日,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主办的汽车供应链相关会议上,百人会理事长张永伟就全球汽车供应链变革趋势发表了观点。他指出,中国在动力电池等关键领域已建立起全球优势,并正从过去的技术输入转向智能化成果输出,未来整车及零部件的 " 含中率 " 将成为衡量全球汽车产业的重要指标。

张永伟援引数据称,中国企业的电池装机量在全球份额已接近 70%,连续多年保持全球领先。在智能化领域,经过五年多发展,中国动力电池已实现了从 " 两头在外 " 依赖输入到 " 逐渐向外输出 " 的历史性转变。他预测,到 " 十五五 " 末(约 2030 年),中国汽车产销量有望达到 4000 万辆,其中海外生产或销售的量级可能超过 1200 万辆,届时中国汽车产量将占全球约 45%。更重要的是,全球汽车(包括中国制造和海外制造)所采用的中国零部件比例,即 " 含中率 ",将持续攀升,其价值不亚于整车出口。

然而,在优势确立的同时,中国汽车的供应链也面临着严峻挑战。张永伟将动力电池、芯片、软件界定为未来供应链竞争的三大焦点。他指出,动力电池的挑战不仅在于各国谋求自主可控所带来的格局变化,更在于其上游资源(如锂、钴、镍)的集中分布,以及技术快速迭代(如固态电池产业化进程加速)可能导致的现有产能落后风险。

在芯片领域,张永伟肯定了国内在算力芯片上的突破,但他警示称,一辆车所需的上百种小芯片(控制类芯片)整体国产化比例仍然偏低,仍是智能汽车时代的重大技术瓶颈。对于软件,他特别强调了操作系统的战略地位,警告 " 如果现在中国自己产的汽车使用的不是自主的操作系统,将来进行操作系统切换的代价就相当之高 ",他呼吁产业界从一开始就追求自主可控。

面对新的全球格局,张永伟也分享了汽车供应链企业的出海策略,如 " 双工厂 " 模式,即中国总部作为 " 大脑工厂 " 进行远程控制,海外工厂作为 " 手脚工厂 " 执行标准化生产,以应对贸易壁垒和本土化风险。同时,他指出,整车企业的供应链战略正从追求 " 零库存 " 的精益生产,转向必须构筑安全稳定、兼顾效率与可控的新型体系。零部件企业,则需通过 " 快反近供 "(快速反应、就近供应)和持续技术迭代来主动破局,走出内卷。

张永伟最后指出,当前供应链的核心矛盾是 " 新供需矛盾 ":整车企业找不到放心的新型零部件,而拥有新技术的企业又 " 上车难 "。他呼吁通过搭建供需对接平台,在研发阶段就实现 " 握手 ",以解决这一结构性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