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几乎每个周日下午,成杰都会泡在 KTV,连续站着唱歌 2 — 3 个小时。这已成为她过去一年坚持的健身习惯。为此,她花了 800 多元、在常去的 KTV 充值了两次。成杰觉得,这种让自己快乐运动的方式很划算。
成杰是个不折不扣的歌唱爱好者,学生时代就频繁报名参加歌唱比赛,如今在公司年会上也常能看到她活跃的身影。
爱好与健身的结合,源于一次偶然。去年 12 月,也是一个周末下午,在 KTV 唱歌的成杰误触打开了手表的运动记录模式,并最终显示:唱歌 3 小时消耗了 700 多卡路里。成杰突然意识到:原来唱歌这么消耗能量。
成杰从事美妆产品研发科学传播相关的工作,工作内容大多与 " 美 " 有关,因此她对身材管理颇为上心。从那以后,去 KTV 唱歌就成了她周末活动的必选项。" 一人 K 歌 " 也为彼时刚从广州搬来青岛、在当地还没有熟络朋友的成杰,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成杰并非个例。在社交媒体上,#KTV 减肥 #、# 唱歌等于健身 # 等话题,正吸引着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关注与分享。
当 KTV 成为年轻人的健身房
成杰爱运动。学生时代的她,几乎每天都会打卡学校的健身房。但工作之后,时间被填满,她没有额外精力常跑健身房,如今总算找到能坚持下去的健身方式。
成杰把这些经历发布到了社交媒体上。网友会留言询问她每次唱多久、是否还会搭配日常饮食来增强效果等。身边的朋友知道她这样运动,在写体育传播相关毕业论文时,还邀请她参与访谈。
成杰很享受一个人唱歌的时光,在封闭的包厢里尽情展示歌喉,那是独属于她的秘密花园。
今年 8 月,成杰生日当天,当收到公司办公系统发出入职一周年祝贺信时,本不爱过生日的她,突然想走出办公室、给自己过个生日。匆忙决定、临时请假的成杰,最终还是去了常去的那家 KTV。
像成杰这样将 KTV 视作健身房的还有万宁,这名在北京读大二、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 "05 后 ",同样喜欢唱歌。
今年暑假,万宁在云南楚雄老家时,一周有两三天时间,都会拉着 " 唱歌搭子 " 往 KTV 跑,在里面一待就是四五个小时。
站在包厢中央,万宁稳稳握着话筒,唱到高潮处会随着节拍小跑两步,甚至轻轻跳起。他说这是有意在锻炼气息。出于对唱歌的热爱,万宁还经常录制视频,回放复盘自己在音准和吐字上的问题。300 元 12 次的 KTV 充值卡,他很快就用完了。
这份投入带来了意外收获。今年 9 月开学体测时,万宁发现自己的肺活量从 3000 多毫升,涨到 4000 多毫升,一千米的跑步成绩也比上学期快了半分钟。
万宁说他不爱运动,除了唱歌没有任何额外锻炼。他因此推测,正是那一个个沉浸于唱歌的下午,改变了自己。
新学期回到北京,万宁去 KTV 的频率降到了每月一次,北京的物价让他不得不精打细算。他发现,身边朋友去 KTV 聚会是另一番景象:包间里充斥着电竞、桌游的打闹和讨论声,大家围坐一起,组队社交,没有人像他一样专注唱歌。后来,万宁开始独自去 KTV。有人觉得这样太孤独,万宁却说他一点都不孤独,反而太爽了,他是享受其中。
对于广州的 "95 后 " 何畅来说,在 KTV 唱跳韩国女团的热门曲目,是她和朋友心照不宣的快乐仪式。有时聚完餐,一句 " 要不去 KTV 消消食 " 的提议,总能获得一致赞同。当 aespa、XG 和 NewJeans 的音乐响起,她们就会集体舞动起来。
何畅有时还会获得意外之喜——一些在流媒体平台付费才能收听的专辑新曲,在 KTV 的曲库里却能自由点唱。她和朋友常常连唱带跳两三个小时。何畅说,她从未刻意将此当作锻炼,但每次结束后身体那份真实的疲惫感,都在告诉她这是一场快乐运动。
KTV 拥抱健身化
敏锐的 KTV 品牌方已经行动起来。
在上海纯 K 的一间包房里,记者看到,点歌主页上有一个 "B 站金曲跟练歌单 " 链接,打开则是由纯 K 和 B 站(哔哩哔哩)热门健身博主联合录制的操课视频,其中包括像《APT.》这样的热门舞曲,健身博主还会讲解动作要领。
纯 K 的点歌系统中还有不少舞蹈曲目,既有千禧年代单机游戏质感的动漫版本,三五好友可以一起跟着屏幕前的舞姿共同律动;也有真人编舞版本,屏幕会正向、反向展示舞蹈演员的舞蹈动作,消费者可以一起跟跳。
这家纯 K 的店员表示,"B 站金曲跟练歌单 " 是在今年 9 月份上线的,系统中的舞蹈视频上线更早,2 年前在门店翻新整改时,纯 K 就自制了这些视频,"KTV 也要与时俱进,提供不同的玩法,不应该只有 K 歌这一个选项 "。纯 K 联合 B 站的宣传海报也打出了 " 纯 K 健身房 " 的标签,也是对用户在 KTV 唱歌 " 邪修 " 减肥的某种回应。
在 KTV 跳舞不是新鲜事,但欢唱跳动带来锻炼健身的附加值,正开始被更多人注意到。
星聚会长宁区门店的张店长,就时常在店里看见消费者跳舞。在他看来,边唱边跳就是一种变相健身,用户可以把喜欢的操课投影到大屏幕上,包房的场地足够大,把瑜伽垫带来都没问题。
如今,星聚会包厢还能一键开启蹦迪模式,灯光会一秒切换到酒吧 DJ 模式,音乐可瞬间切换到强烈刺激的音浪高潮。但相比酒吧,KTV 包厢的私密性更强。但星聚会原本设计的 DJ 音乐是循序渐进的,打开模式后需要等一两分钟才会到达歌曲高潮。后来他们发现,消费者不愿意多等一秒,跳起来需要 "rightnow"。
" 我们想抓住消费者所有的情绪价值。" 星聚会 CMO(首席营销官)李瑛说,空间里所有的触点服务都在围绕怎么样让消费者更快乐。
今年 6 月,星聚会联合抖音发起 "KTV 的 100 种玩法 " 挑战赛,以 UGC(用户生产内容)模式邀请消费者共创,设置了汽车、电脑、手机、金条等奖品激励。李瑛就对其中一条视频印象深刻:一个用户带着电子秤,唱歌前测一次体重,唱了 2 小时后会再次测量。李瑛觉得,消费者有意识地在关注唱歌对养生的作用。
除了体重记录,消费者还解锁了多种新玩法:多人一起跳女团舞、模仿 MV 剧情拍摄搞笑视频、把包房当成个人演唱会现场等。"KTV 的 100 种玩法 " 挑战赛也为星聚会门店引流了 6 万多批顾客。
用户的这些自发探索都在反向重塑 KTV。
破局寻路
健身化是 KTV 转型的一个探索方向,背后是传统 KTV" 不好玩 " 的困境。天眼查数据显示:截至 2025 年 11 月,全国 KTV 相关企业现存约 7.2 万余家,9 年前的这个数字还是 12 万家。中国传媒大学音乐产业发展研究中心编撰的《2025 中国音乐产业发展(总)报告》显示,2024 年卡拉 OK 行业市场规模约 633.73 亿元,同比下降 0.99%。2020 年,卡拉 OK 行业规模经历近乎腰斩的重创,至今仍未恢复到 2019 年的千亿规模。
除当年疫情带来的冲击外,剧本杀、LIVEHOUSE、桌游等新型娱乐方式的崛起,也进一步分流了 KTV 的核心受众。
李瑛认为,传统 KTV 被逐渐抛弃的根本原因是 " 它只是一个唱歌场所,不好玩 "。年轻人并非不爱 KTV 了,而是不爱那个功能单一、缺乏创造力的 KTV,他们需要这个空间给出 "1+N" 式的答案,满足健身、社交、解压、表演等复合需求。
国内 KTV 头部连锁品牌正通过重构场景、更改模式与 AI 赋能等方式集体破局寻路。比如,星聚会、魅 KTV、唱吧麦颂等品牌,抛弃重资产大店模式,转向轻资产布局,打造 600 — 800 平方米的小店型,以降低运营成本,凭借加盟模式快速扩张。与此同时,品牌也试图融合多元业态,星聚会打造集 K 歌、蹦迪、团建、剧本杀等于一体的多元空间,温莎则拓展了 KTV 与酒吧融合的 KBar 等业态矩阵。
技术赋能也被提到重要位置。魅 KTV 通过 AI 修音,优化消费者的演唱体验,还推出了元宇宙 MV 制作功能,用户在虚拟场景中生成 K 歌视频,联动线上直播平台将门店转化为内容生产基地。唱吧麦颂则深化与唱吧 APP 的 AI 算法协同,通过用户声线分析推送个性化曲库。
此外,星聚会还想把过去依赖熟人社交的 KTV 打造成陌生人社交。为此,他们推出了跨包厢 PK 赛,利用门店系统,北京门店的消费者可以和上海门店的消费者进行云 PK;红包 PK 赛则不定时以 " 万元红包 " 为奖金池,激发用户参与,提升非高峰时段业绩。此外,通过 AI 评分,系统每天会在数万首歌中评选出日、周、月、季度冠军,奖品也从酒水、手袋到汽车逐步升级。" 我们想从音乐的娱乐空间转化为内容的创作空间。" 李瑛表示星聚会正计划成立 MCN 公司,将民间歌手包装成音乐人。
KTV 传统 " 房费 + 餐饮 " 的盈利模式也在发生变化。以 PK 赛为例,基于陌生人社交,星聚会计划引入虚拟礼物打赏等增值服务,借鉴直播平台连麦 PK 模式,创造新的收入来源。
年轻人并非要用 KTV 取代健身房,而是在追求一种有趣、有价值的生活方式。在李瑛看来,KTV 的变革核心就在于商业空间的价值重构,这个空间的价值不再取决于品牌提供了什么,而在于用户能在这里创造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