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经济观察报 1小时前

视觉中国一审败诉:做生意先管好版权

远山 / 文 11 月 20 日,天津市和平区人民法院一纸判决,为摄影师戴建峰与视觉中国之间长达两年的纷争画上句号。

法院认定,视觉中国在未获授权的情况下销售戴建峰作品《银河下的村庄》,构成对其信息网络传播权与署名权的侵犯;同时指出,该公司此前向作品原创者索赔 8 万余元的行为 " 存在明显不当 ",缺乏必要的审慎义务。判决要求视觉中国三家关联公司连带赔偿经济损失及合理支出共计 15000 元,并在官网首页连续 48 小时刊载声明以消除影响。

从法院裁决及视觉中国回应来看,侵权行为的直接实施者是签约供稿人周某,其盗用戴建峰的一张图片并违规上传。视觉中国则存在审核把关不严,因审核漏洞导致侵权作品传播等责任,尤其是拿着被盗用照片向原创作者索赔,令人哭笑不得。

这一案件的核心,并非简单的权属争议,而是平台在版权管理中的角色定位。视觉中国的商业模式,要求其在版权管理上具备可信度。作为连接创作者与使用者的中间平台,其核心价值并非来自内容生产或终端消费,而在于能否高效、准确地验证并保障版权的合法性与完整性。一旦这一环节失守,无论是因审核疏漏导致他人作品被冒用销售,还是在权属不清时贸然主张权利,平台便从 " 版权服务者 " 滑向 " 风险制造者 ",不仅削弱自身商业逻辑的正当性,也动摇整个图库生态的信任基础。因此,版权管理不是辅助职能,而是其业务存续的前提条件。

但在实践中,该平台却因审核不到位,将他人作品纳入销售体系,甚至反过来对真正权利人发起侵权主张,暴露出运营机制中的风险。

这并非视觉中国首次因版权权属问题引发关注。2019 年,该公司因将黑洞照片及国旗、国徽等公共领域内容标注为自有版权并标价出售,遭到监管部门约谈,网站一度关停整改。彼时舆论聚焦于版权滥用。数年之后,由于权属核实疏漏再度引发侵权事件,说明旧有模式尚未完成根本性调整。

2024 年 1 月,视觉中国上线 AI 版权审核查重系统。该系统通过图像比对技术,对拟上线内容进行自动筛查,识别与平台已有素材高度相似的潜在风险作品。截至 2024 年 8 月,系统累计拦截逾 10 万张疑似侵权图片,终止与 616 名高风险供稿人的合作。此举标志着其从 " 事后处理 " 向 " 事前防控 " 的转变,可视为对漏洞的修补,有助于降低因供稿人盗图上传引发的管理风险,避免重蹈戴建峰案的覆辙。

戴建峰诉视觉中国案的意义在于,为行业划出了一条操作底线:版权交易的前提是权属清晰、程序合规。对视觉中国及其他同类平台而言,真正的挑战不是如何扩大图库规模,而是如何构建可信赖的授权验证机制,如何在商业利益与权利保障之间保持平衡。

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看,视觉中国所处的图库行业,版权是核心资产,创作者是内容源头。若想行稳致远,须将尊重版权、尊重创作者真正落实到每一个环节。

在供稿审核阶段,平台应投入足够的人力、技术资源,建立严格且细致的审核机制,杜绝盗图、权属不清等作品流入平台;在销售环节,应清晰准确地标注创作者信息,保障其署名权等合法权益;面对版权纠纷时,更应秉持公正客观态度,不偏袒、不推诿。随着业务不断拓展、图库规模日益庞大,只有构建起涵盖版权溯源、风险预警、纠纷处理等全方位的版权管理体系,才能确保每一张图片的权属清晰、流转合规,进而赢得创作者信任、市场认可,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系财经评论人)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