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利好消息不断。
11 月 5 日,2025 小鹏科技日在广州举办,重磅发布全新一代人形机器人 IRON。现场展示中,该机器人猫步走得像人一样轻柔,还拥有像人一样思考的 " 大脑 "。目前,小鹏汽车已在广州建立首个具身智能数据工厂。2026 年底,小鹏目标实现规模量产高阶人形机器人。
11 月 5 日至 10 日,特斯拉 Cybercab 亮相进博会,这也是 Cybercab 亚太地区的首次亮相。
与 Cybercab 同台展出的还有两台特斯拉人形机器人。据此前披露,Optimus V3 将于 2026 年 Q1 发布并启动批量制造,2026 年底目标年产百万台,远期规划达到上亿台。
同日,在第八届虹桥国际经济论坛 " 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合作 " 分论坛上,工信部科技司副司长姚佳表示,人形机器人有望成为继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之后的新一代超级终端,重塑全球产业发展格局。下一步,将加快布局国家科技重大项目,支持国内外企业开展联合攻关,推动人形机器人技术迭代和产品升级。
业内人士预计,2026 年,人形机器人将在工业领域出现单企业采购交付超万台的情况。这一数量级将标志着人形机器人产业迎来首个发展拐点,类似于 2018 年前后新能源汽车的规模化起步阶段,预示着该技术将进入大规模批量化应用新周期。

开源证券认为,人形机器人量产时刻已至。2026 年,随着特斯拉、宇树、智元等产线投产,产业首次进入万台级规模化制造阶段。未来 5-10 年,人形机器人有望重塑制造业、服务业乃至家庭生活,成为继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后的下一代通用平台。相关板块将复刻电池、新能源车在 2015-2017 年的初期放量行情,进入 " 水草丰美 " 的收获期。
供应链方面,人形机器人硬件与工控、汽车产业链关联度高,具有高度复用性。通过汽车产业的高标准和规模化优势,将改写机器人产业的成本规则。
一方面,拥有汽车产业大规模制造和供应链管理能力;另一方面,对零部件质量标准的严格要求(验厂)。通过模具复用、零部件复用、制造工艺复用助力降本。对比工业机器人供应链模式,汽车模式下专业分工提升产品迭代速度、研发费用可由多方分摊。
据了解,特斯拉人形机器人 Tesla Bot 与 " 车同源 ",共享摄像头、三电技术以及端到端神经网络技术;同时,车辆积累的超大规模视觉数据,也为机器人训练提供源源不断的素材。
目前,特斯拉正在安装人形机器人生产线,预计将于 2026 年年底启动生产,2030 年实现年产 100 万台的产能目标。第三代人形机器人将在 2026 年第一季度发布。
在行业人士看来,特斯拉的整车和机器人业务,本质是用同一套 AI 底层能力横向扩张。当端到端神经网络同时驱动车轮和关节,量产成本下降曲线将比纯电汽车更陡峭。此外,车规级器件经过百万台整车验证,可靠性比工业级高一个数量级,这对量产是决定性优势。
32 只绩优股名单曝光
事实上,多家汽车供应链企业已经吃到一波机器人红利。
同花顺数据显示,目前,A 股人形机器人概念板块一共有 366 家上市公司。从行业分布看,根据申万一级行业分类,汽车有 62 家,占比 16.9%。
据览富财经统计,今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归母净利润均同比增长,且截止 10 月 31 日收盘年内股价出现上涨的有 32 家上市公司。
其中,浙江荣泰(603119.SH)、涛涛车业(301345.SZ)、美力科技(300611.SZ)、兆丰股份(300695.SZ)、隆盛科技(300680.SZ)、福达股份(603166.SH)、万向钱潮(000559.SZ)、银轮股份(002126.SZ)、均胜电子(600699.SH)、信质集团(002664.SZ)、雷迪克(300652.SZ)涨幅均超过 100%。
银轮股份第四曲线人形机器人板块,目前处在技术和产品孵化和开发阶段。根据规划,公司第四曲线围绕 1+4+N 产品体系进行布局。其中,1 是指 1 大系统,建立对具身智能系统的整体认知;4 是指 4 大模组,包括了热管理模组、旋转关节模组、执行器模组、灵巧手模组;N 是指围绕 4 大模组的关键零部件。机构预计,公司有望在机器人领域复刻新能源热管理发展路径,后续将进一步开拓关节模组等产品,提升在机器人领域配套价值量。
均胜电子已全面布局人形机器人赛道,并于今年 4 月正式成立全资子公司——宁波均胜具身智能机器人有限责任公司。公司不仅在关键零部件总成研发上持续投入,还积极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合作,致力于构建完整的产业生态。在机器人头部零部件研发方面,均胜电子依托其先进技术与丰富经验,致力于打造出具备高度智能化和灵活性的机器人头部,以实现精准环境感知与快速反应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