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查理有态度
10 月 9 日,商务部同步发布第 61 号、第 62 号公告,对稀土全产业链相关技术出口实施审批监管,二者共同构成了更广泛的管制闭环。
从公告的详情来看,前者将含中国成分的境外稀土物项纳入许可管理,填补了 " 转口用于军事敏感领域 " 的漏洞;后者全面管控稀土全产业链技术出口,从开采工艺到磁材制造的核心技术载体均需审批。这种 " 物项 + 技术 " 的双重管控,既延续了今年 4 月专项打击走私的力度,也彰显了中国维护稀土产业链安全的战略决心。
事实上,21 世纪以来," 稀土 " 始终是国际关注的焦点:今年多轮中美经贸磋商均涉及稀土话题;7 月美国与日印澳启动关键矿产倡议(被指 " 应对稀土危机 "),该倡议早在 2021 年便有苗头。正如 CNN 所言,稀土在某种程度上成了中国的 "Powerful card"。
但进一步收紧稀土管制,并非仅因双边经贸摩擦。
20 世纪 80 年代末,美国《外交季刊》刊发《科学技术与国家主权》一文,提出 " 科学、技术、经济和政治等各方面变化过快,使国家主权与实力构成的屏障开始改变 "。此后," 技术主权 " 逐渐成为 " 国家主权 " 概念集合中的新成员。在全球技术主权竞争日益白热化的当下,实现战略领域核心技术与产业链自主掌控、捍卫 " 技术主权 ",具有事关未来生存发展的重大战略意义,而 " 稀土 " 正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 " 技术主权 " 之一。
和石油等自然资源不同,稀土产业的技术壁垒不在 " 开采 ",而在 " 加工 "。从 " 选矿 - 分离稀土氧化物 - 冶炼分离单一金属 - 成品加工 ",每一步都有极高技术含量;且稀土最终产品的纯度,对永磁体等下游材料性能起决定性作用。以当前热门的具身智能和新能源车为例,电动车的主驱动电机、车门雨刮器电机,机器人 " 动起来 " 的关节电机,其内部永磁体的核心要素都是稀土。
因此,稀土行业更像芯片等高科技制造业:越接近最终产品,生产环节越核心,技术含量与附加值也越高—— " 有矿 " 只是基础,生产加工能力才是关键。
自中国稀土之父徐光宪研发串级萃取技术后,我国稀土相关专利独步全球,目前专利数量约 4000 个,而美、日等国不足 500 个;国内稀土元素可提纯至 6N(99.9999%)超高纯级别,美国仍在攻坚 2N-3N 级别。同时,经多年严格整治,我国建立起稀土资源分配使用的强力控制体系。因此,尽管美国芒廷帕斯矿储量可观、澳大利亚莱纳斯工厂产能不小,中国仍牢牢占据全球稀土市场核心地位。
此次收紧稀土政策,一方面是我国进一步构建 " 技术自主—产业升级—标准引领 " 的正向闭环:设置技术出口禁令,既防范技术泄露,也有助于维持对其他国家的技术代差,通过技术优势实现国际市场长久盈利,巩固技术 " 护城河 "。
另一方面,这也是 " 技术主权领域 " 制度优势与战略耐力的比拼:通过精准管控特定高附加值稀土产品,既切断稀土向军事领域的非法流动,又引导资源向高端应用集中,以优势产业在国际竞争中构建起 " 以技术换技术 " 的博弈空间。从今年 4 月至今,欧洲镝价合理波动倒逼西门子等企业深化在华合作、美国本土分离厂因技术瓶颈延期投产,均体现了这项 " 技术主权 " 的战略价值。
当前,全球科技格局深刻变革,基础科学突破、新兴前沿技术加速迭代、颠覆性创新不断涌现," 技术主权 " 内涵也随时代不断拓展。此次落地稀土管制政策,不仅是单一领域的规范治理,更是中国在新时代格局中掌握发展主动权的战略选择,彰显了中国在国际竞争中的智慧。
引用来源:
[ 1 ] 稀土亮剑:中国稀土新规,考验全球汽车供应链 https://36kr.com/p/3324657735461126
[ 2 ] 稀土大战强势升级 https://36kr.com/p/3378323827382405
[ 3 ] 境外销售中国稀土或使用相关稀土技术需获中国出口许可 https://www.caixin.com/2025-10-09/102369890.html?originReferrer=caixinsearch_p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