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盘古智库
今天,我想聚焦一个核心议题—— AI 时代的资本市场机遇,并将围绕三个关键问题展开:为什么现在必须拥抱 AI?产业与资本已形成哪些共识?普通人又该如何抓住机遇?
首先,我们来探讨第一个问题:为什么是现在? 过去十年,AI 领域发生了一场 " 从 0 到 1" 的质变。以深度学习为基础、Transformer 架构为突破的技术范式,让 AI 彻底跳出 " 实验室 ",走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2022 年 ChatGPT 的出现就是标志性节点,它让大家真切感受到 "AI 能用、好用 " ——写方案、改报告、解难题,甚至辅助编程,AI 已经从 " 概念 " 变成了实实在在的工具。更关键的是,现在的 AI 不是 " 单点突破 ",而是技术、政策、资本的 " 三力共振 ":技术成熟度不断提升,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增强,资本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涌入 AI 领域。
就像当年的电和互联网,AI 正从 " 可选品 " 变成 " 必需品 ",开始渗透到办公、医疗、制造等每一个行业。
狄更斯说 "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放在 AI 领域再贴切不过:有人靠技术红利快速成长,有人因认知滞后被时代甩下,差别就在于 " 是否看懂 " 和 " 是否行动 "。
接着看第二个问题:AI 领域已经形成了哪四大共识?这是我们判断机会的核心依据。
第一是技术共识。大模型的价值已经被验证," 算法 + 数据 + 算力 " 的规模效应越来越明显——数据越多、算力越强,AI 的能力就越突出。现在的技术迭代,不是 " 能不能用 ",而是 " 怎么用得更好 ",多模态、轻量化模型的发展,只会让 AI 的应用场景越来越广。
第二是政策共识。中美欧等主要经济体,都把 AI 当成 " 未来竞争力的核心 ":美国通过法案砸钱支持基础研究,中国将 AI 纳入 " 新质生产力 " 重点领域,欧盟也出台了《人工智能法案》明确发展方向。简单说,资源、人才、制度都在向 AI 倾斜,这是最确定的 " 时代风口 " 信号。
第三是市场共识。AI 的应用已经从 " 小众场景 " 走向 " 千行百业 ":办公里用 AI 写 PPT、编程时用 AI 补代码,医疗上用 AI 辅助诊断、药物研发,甚至自动驾驶、机器人也在快速落地。企业愿意为 AI 付费,因为它能降成本、提效率——比如制造业的质检成本,用 AI 能降低约 70%,这种 " 刚需 " 就是市场的底气。
第四是资本共识。全球资本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布局 AI 产业,仅美国的大型科技公司,每年在 AI 领域的投入就高达数千亿美元,覆盖从芯片、算力到应用的全链条。资本的逻辑很简单:AI 是未来 10 年最确定的增长赛道,早布局就能早享红利。有了共识,就有了 " 造富样本 ",我们简单分析一下 AI 产业链的机会分布。上游的算力与硬件是 " 基础中的基础 ":英伟达的 GPU 占据了大模型训练 90% 以上的市场,市值突破 4.5 万亿美元;台积电的先进制程是芯片制造的关键;国内的光模块、PCB 企业,比如中天科技、深南电路,也在供应链里快速崛起。中游的平台与模型是 " 生态核心 ":OpenAI 靠 ChatGPT 估值超数千亿美元,国内的阿里、腾讯等云厂商,也在通过大模型抢占市场,他们是 AI 时代的 " 基础设施提供者 "。下游的应用层则是 " 机会最多的地方 ":生物医药领域,AI 能加速蛋白质结构预测和新药研发;新能源行业,AI 能够优化分布式能源管理;甚至咱们熟悉的广告、办公软件,都在依靠 AI 提升效率,这些垂直场景里,正涌现出一批 " 隐形冠军 "。
最后,也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普通人该如何参与?我从投资和个体行动两个层面,给大家一些框架性思路。
先看投资层面(这里必须强调,不构成投资建议,只是分享思考逻辑)。首先是市场选择,优先级可以参考 " 美股>港股>A 股 " ——美股的 AI 龙头更集中、产业链更完整,流动性也更好;港股和 A 股则有一些细分领域的机会。
其次是投资方法,建议 " 以 ETF/ 指数基金为底仓,少做高频个股博弈 "。AI 板块波动大,个股风险高,通过 ETF 覆盖半导体、AI 算力等赛道,能分散风险,也能分享整个行业的增长。
具体可关注三个方向:一是算力 / 半导体链,比如半导体 ETF、台积电相关标的、光模块和先进封装企业;二是 AI 基础设施,像数据中心、分布式能源设备、液冷供电设备;三是 AI 应用与软件,比如生产力工具、开发者平台、AI 驱动的广告和云服务。
资产配置上,建议把 AI 相关权益资产控制在总资产的 20%-33%,分批建仓,不要追涨杀跌,并且坚持 " 抓龙头、长期持有 " ——优先选各个细分领域的前三名,容忍短期的高估值,换取长期的确定性,每季度复盘一次持仓逻辑,及时调整。
再看个体行动层面,核心是 " 把 AI 当成自己的‘超级助手’ "。
第一,工具化使用 AI。不要只把 AI 当 " 新鲜玩意儿 ",而是主动用它提升效率:写报告用 ChatGPT,做图用 Midjourney,处理数据用 AI 工具,先从 1-2 个工作环节入手,把 AI 变成 " 第二个自己 "。
第二,升级能力模型。花点时间学习 " 提示工程 ",知道怎么跟 AI" 对话 " 才能出好结果;了解基础的数据处理和自动化知识,让 AI 帮助完成重复性工作,从而把精力放在更有创造性的事上。
第三,保持认知迭代。每周固定抽出 1-2 小时,看看 AI 领域的研报、财报,或者技术更新,用一页纸记录 " 重点赛道、龙头企业、核心指标、潜在风险 ",形成自己的 " 行业雷达图 ",避免信息滞后。
最后,我想和大家说:AI 不是一阵风,而是一条在未来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 " 时代主航道 "。技术、政策、市场、资本的四重共识已经形成,接下来比拼的,不是谁能预测未来,而是谁能把 " 认知 " 变成 " 系统性的行动 "。
未来,AI 都将持续重塑全球的产业格局与资本逻辑。面对这场深刻的结构性变革,唯有以开放的心态拥抱技术、以理性的视角布局资本,才能在波动中把握机遇。愿我们都能在 AI 时代的浪潮中把握方向、稳步前行。谢谢大家!
(本文系盘古智库理事长易鹏在 10 月 1 日线上会议 "AI 时代如何拥抱资本市场 " 的发言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