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三言科技
5 月 12 日,在阿维塔法务部向此前质疑其风阻系数造假的博主 " 苏黎世贝勒爷 " 发布律师函后,该博主在微博发布道歉声明。
" 苏黎世贝勒爷 " 表示,其意识到在直播中遗漏了关键信息,导致误解。阿维塔已清楚说明测试车辆情况,展现出严谨与担当,推动了行业进步,值得敬佩。
此外,该博主称对阿维塔 12 实测风阻系数的言论未经实测确认,不严谨科学,也向阿维塔致歉。同时,视频封面的不当表述引发误解传播,对此深感抱歉。最后," 苏黎世贝勒爷 " 表示会按律师函要求置顶道歉声明 30 天,感谢大家关注,相信中国新能源车行业会越来越好。
一波刚平一波又起
本以为这件事最终以汽车博主道歉告终,但没想到又引出另一个问题——阿维塔此次风阻测试用车是不是量产车?
起因是 " 苏黎世贝勒爷 " 在道歉视频中,截取了阿维塔直播测试中的如下片段:
严旭称:" 我们的这个团队,会去持续的去挖掘,更极致的低风阻的一些技术,但是不一定在所有的量产车上都去实施。比如说我们现在这个阿维塔 12,我们的这个原型车,我们是 0.21 几对吧,0.21 几的这个水平。但是我们首先我们还要保证它是一个,一件艺术品,一件这个颜值担当。这个家族化的,打头阵的一个高端产品,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去,实现我们尽可能的低风阻与产业化的结合。"
" 苏黎世贝勒爷 " 在其道歉视频引出阿维塔直播这段画面前提到:
在引用完阿维塔直播片段后," 苏黎世贝勒爷 " 接着说道:
从 " 苏黎世贝勒爷 " 的道歉内容中来看,阿维塔方面似乎使用了原型车进行测试而非量产车型。所以,当其道歉声明发布后,很多网友质疑阿维塔使用原型车测的 0.21 风阻系数的结果没有现实意义。
那么,事实真的如此吗?
什么是原型车?
原型样车是汽车生产厂家在开发新产品中试制的样品车,主要用于对新产品进行各种评价和性能试验。发现样车的问题并进行修改后,再试制新的一轮样车。一般要进行几轮样车的试制和试验,新产品才能定型投产。
原型车和量产车在外观、内饰、性能、配置、生产与成本等方面存在很多区别。外观上,原型车造型更概念化,表面处理和标识配置可能不够精细完整,而量产车外观更符合大众审美和生产要求,车漆和材质更精良,标识配置规范;内饰方面,原型车设计和布局较简单,材质工艺粗糙,科技配置不完善,量产车内饰则设计合理、材质工艺精细,科技配置丰富;性能上,原型车动力系统、底盘调校、制动性能等处于调试阶段不够稳定,量产车经过优化后性能稳定优秀;配置方面,原型车功能和安全配置不完整,量产车配置丰富全面;生产与成本上,原型车生产数量少、成本高,量产车大规模生产降低成本。
简单来说,原型车是普通消费者 " 买不到 " 的。所以如果有厂家拿原型车成绩作为营销宣传,虽然不是不可以,但往往会被认为多少有些 " 心眼多 "。
但再强调一遍,厂商用原型车做宣传卖点本身没有对错之说。
回到阿维塔这次风阻测试,低风阻自然能够为车主带来更低能耗,所以如果采用量产车型测试对于消费者来说受益更好。
阿维塔用原型车还是量产车呢?
在阿维塔官方宣传中,其实强调了本次测试使用的是就是量产车型。
" 尤其是可以发现是阿维塔 12 其实目前是一个量产车的状态,不是概念车,也不是研发阶段。我们其实使用了一个真实有效的,一个量产车去做测试。"
这也侧面说明测试用车是量产版本。
涉嫌 " 断章取义 ",阿维塔起诉并索赔 1000 万
那么,再回到 " 苏黎世贝勒爷 " 道歉视频中引用的那段话,其实这个片段截取了严旭发言的几句话。
笔者将当时严旭完整讲话引用如下(方便理解进行了去口语化编辑):
去看完整的这段评论,其实也不难明白,严旭主要想表达的是长安汽车风阻团队的成果,就是能够将风阻系数降到更低。其中 " 阿维塔 12 原型车能做到 0.21 的水平 " 这段描述,实际上是以举例形式说明其团队实力,表达的是 " 我们能做到更低 ",而不是 " 今天测试是原型车 "。
因为在直播测试的几次结果中,风阻系数并不是每次都在 0.21 这个范围,随着车辆状态改变,风阻系数也随之升高。
由此," 苏黎世贝勒爷 " 道歉中有意无意引导阿维塔测试是原型车的行为,多少有点想硬找回 " 面子 " 的感觉。
5 月 13 日,阿维塔法务部官微发文称,昨天,自媒体 " 苏黎世贝勒爷 " 在其发布的所谓道歉视频中,断章取义,偷换概念,将阿维塔风阻直播测试的量产车说为原型车,蓄意制造舆论混淆,进一步误导公众对测试结果和我司产品的认知,对我司品牌形象造成进一步侵害。
对此,阿维塔已依法提起民事诉讼,要求其立即停止侵权行为,并赔偿人民币 1000 万的经济与商誉损失。对其他传谣抹黑的网络用户与自媒体,阿维塔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互联网并非法外之地,针对造谣、传谣、抹黑和诋毁行为,阿维塔将持续通过法律手段坚决维护公司及用户的合法权益。
博主总是输
有网友认为," 不管是拿享界测飞坡的袁启聪,还是拿极氪撞小米的翔翔,还是这次说阿维塔风阻系数造假的苏黎世贝勒爷,所有的博主最后都得道歉 "。
其实这个观点还是比较正确的,汽车博主作为自媒体,相较车企来说依然是个体,双方实力显然不对等。
无论是之前袁启聪的 " 享界飞坡 " 事件,还是如今 " 苏黎世贝勒爷 " 的 " 风阻造假 " 质疑,如果不够严谨公正," 输 " 几乎是必然。
这次阿维塔风阻事件," 苏黎世贝勒爷 " 在测试中,仅以一次测试结果就下 " 造假 "、" 不如几十年前车型 " 等结论,显然不够严谨。
而阿维塔的直播反而也起到科普作用,告知消费者风阻系数实际上是受很多条件影响,不同工况下得出的结果并不一样。
而在袁启聪享界 " 飞坡 " 一事中,根据享界提供的车辆数据,袁启聪在测试中动了方向盘,也的确有不严谨的地方,不过袁启聪也未必真的恶意 " 黑 "。
最终袁启聪道歉,下架视频,享界也未做进一步追究。
相信 " 贝勒爷 " 也是本着求真精神去做测试,没有恶意,但汽车测试这个事,造成结果不同的因素太多,难以把控。
个体与企业对抗确实犹如 " 以卵击石 ",博主难赢是常态。对于做评测体验的博主来说,尽可能保证公正严谨是首要的,但不可控的东西也很多,做评测要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