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杨万里
编辑 | 张佳儒
它,曾经是跨国企业眼里的 " 小厂 ",因起点低一度被忽视。但凭借不遗余力地投入科研以及大刀阔斧地改革,如今发展成全球化工企业前 20 强,在全球扬眉吐气。
这家上市公司叫万华化学。
化工行业具有显著的周期性特征。即使是作为行业头部公司,也有高峰和低谷。
近年来,受净利下滑等因素影响,万华化学的股价走弱,总市值缩水。而在净利承压之际,万华化学战略性布局电池材料业务,开启二次创业。
万华化学,没有 " 躺平 "。
净利承压," 化学茅 " 走出舒适圈
2021 年 2 月 18 日,是万华化学的风光日子。那一天,该公司股价涨至 142.64 元,股价创历史新高,总市值突破 4400 亿元关口。
然而,接下来几年,这个被市场标签上 " 化学茅 " 的白马股,表现失色。
从 2022 年至 2024 年,万华化学的股价三年合计下跌 24.7%。从今年年初至 4 月 30 日,万华化学的股价合计下跌 23.7%。截至 4 月 30 日收盘,万华化学股价为 54.44 元,总市值为 1709 亿元。与历史高点相比,万华化学的总市值缩水超 2600 亿元。
业绩是影响股价的重要因素。从财报看,万华化学自 2021 年净利阶段见顶后,之后几年未创新高。
具体看,从 2021 年至 2024 年,万华化学的营收规模从 1455 亿元增长至 1821 亿元,整体保持上升趋势。不过,盈利端承压,该公司的归属净利润规模分别为 246.5 亿元、162.3 亿元、168.2 亿元、130.3 亿元。
万华化学在 2024 年报中提到,受市场需求疲软、能源价格高企、贸易阻碍增多等因素的影响,石化化工行业投资整体放缓,竞争持续加剧,产品价格下行,企业经营效益面临压力。
2025 年一季度,万华化学实现营收 430.7 亿元,同比下降 6.7%;实现归属净利润 30.82 亿元,同比下降 25.87%。净利变动的主要原因是产品价格下降,毛利减少。
2024 年 12 月 31 日,万华化学董事长廖增太在 2025 年新年致辞中坦言称,万华在舒适圈的时间太长,如今行业竞争已进入白热化时代,要进一步提高管理效率和产品竞争力。
万华化学如何走出舒适圈?
在 2024 年年报中,万华化学称 2025 年管理主题为 " 变革年 ",围绕 " 观念变革、组织变革、预算管理变革和激励体系变革 " 四个方面进行部署,从外延式增长向内涵式、集约式增长转变,从高速度扩张向高质量发展转变,从管理向经营转变。
具体到业务策略上,万华化学提到,该公司集中科研力量,形成压强效应,聚氨酯制造技术持续精进领先;在合成生物学、电化学等多个前沿领域,加快探索步伐,为未来产业发展储备动能;通过收购兼并,实现了电池正极材料的全产业链布局,为第二增长曲线业务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
二次创业,突围战打响了
目前,万华化学各业务板块表现如何?第二增长曲线业务的布局进展如何?
资料显示,聚氨酯系列是万华化学的第一大业务板块,2024 年末该业务占当期营收比重达 41.66%。
聚氨酯业务分为异氰酸酯和聚醚多元醇两部分,大宗异氰酸酯分为 MDI 和 TDI 两类。目前万华化学是全球最大的 MDI 和 TDI 供应商。
聚醚多元醇是聚氨酯产业另一关键原料,与异氰酸酯有极强的协同效应。万华化学聚醚业务总产能 159 万吨,在聚醚业务领域已发展成为家电、家居、汽车、涂料等下游行业的核心供应商。
石化系列是万华化学的第二大业务板块,2024 年末该业务占当期营收比重达 39.83%。万华化学的石化业务主要发展 C2、C3 和 C4 烯烃衍生物,致力于成为具有独特竞争优势、最具影响力的高端烯烃及衍生物供应商。
精细化学品及新材料系列是万华化学第三大业务板块,2024 年末该业务占当期营收比重达 15.53%。
精细化学品及新材料板块包括功能化学品分公司、新材料事业部、表面材料事业部、高性能聚合物事业部、氯产品事业部、营养科技有限公司、电池科技有限公司等业务单元。
其中,万华化学旗下的电池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电池材料及相关化学品领域,产品涵盖磷酸铁锂、硅碳负极、N- 甲基吡咯烷酮(NMP)、聚丙烯酸(PAA)等,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储能、消费电子等领域。
此前,万华化学董事长廖增太对外表示,电池材料业务是实现长远发展的战略性布局,是万华化学真正意义上的二次创业。
电池材料业务作为万华化学第二增长曲线,目前实现了石墨负极、硅碳负极、树脂基硬碳负极等三大负极材料全流程打通。
万华化学从传统化学制品领域切入新能源领域,既有机遇,又面临着挑战。这对公司来说是一场关键的突围战。
公开信息显示,正极材料是锂电池的关键组成部分,直接决定了电池的能量密度、循环寿命和安全性等核心性能。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高速发展,正极材料是产业链中受益的一环。
另据调研机构表示,全球锂电池正极材料市场竞争激烈,主要代表性企业有中国的宁德时代、比亚迪、容百科技、当升科技等,以及国外的 LG 化学、三星 SDI 等。上述企业在产能规模、技术水平、产品质量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这意味着,像万华化学这类新布局者,需要承受更多不确定性。
不过,万华化学已经有所预判。万华化学董事长廖增太表示,全新的行业必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同时勉励万华人加快电池材料的技术创新……
未来万华化学能否在业绩上更上一层楼,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