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科普中国 1小时前

这种特质可以决定一个人走多远,看看你有吗?

当生活的重锤 " 砸 " 过来时,你会习惯性地选择逃避退缩,还是会像竹子一样,虽然暂时被压弯,却能够蓄力反弹得更高?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压力、挫折和失败,但也许你已经发现,不同的人对此会有天差地别的应对方式。

在一些重大的压力性事件(如丧亲、失业、交通事故、自然灾害等)发生之后,多数人能随着时间推移恢复到正常心理水平,一些人甚至因此感觉自己更加强大,抗挫折能力上了新台阶。但也有一些人从此一蹶不振,甚至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造成这种巨大差异的关键因素,就在于人们具有不同水平的心理韧性。

这种被称为 " 心理韧性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也译为心理弹性)的内在能力,是决定一个人能否持续成长,甚至逆境翻盘的关键因素。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被科学验证的心理韧性

美国心理学会(APA)将心理韧性定义为 " 个人在面对逆境、创伤、悲剧、威胁或其他生活重大压力时的良好适应 "。它意味着一个人面对生活压力和挫折时的反弹能力,因此也被称为 " 抗逆力 "" 心理复原力 "" 心理弹性 " 等。国外对心理韧性的研究始于 20 世纪 70 年代,近些年来,它一直都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热点课题。

有心理团队提出:心理韧性作为一种对个体产生保护作用的能力或特征,能够使个体免受逆境和挫折的影响。此外还有研究表明,心理韧性与个体的健康行为、主观幸福感关系密切,并能够减少其自杀意念,缓解焦虑和抑郁情绪。

实际上,在经历类似经济危机、自然灾害或家庭变故等重大负面事件后,能够在短期内更快调节好状态,恢复正常生活的人,数年后在心理状态、社会功能和生活满意度这几项指标上往往也表现更好。还有许多跨国、跨文化的实证研究证实,心理韧性与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抗压能力、学业成就、职业发展等方面都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因此,我们不妨把 " 心理韧性 " 看做这样一种能力:它保护我们从逆境中挣扎而起,并且有勇气和生命力去开始一段更长远的旅途。

心理韧性的强弱由什么决定?

面对同样的打击,有人能迅速调整、触底反弹,而有人却陷入长期的焦虑、抑郁甚至一蹶不振。科学研究认为,在这两种应对压力的不同反应中,很多因素都会产生作用。

从脑神经科学的角度看,心理韧性与大脑的应激调节系统密切相关。研究发现,心理韧性强的人,他们的大脑拥有更活跃的奖赏系统:多巴胺负责传递奖赏信号,令人能在压力环境中不屈不挠,保持积极心态;健全的海马调节压力反应,保证新的记忆形成,并且帮助区分危险和安全的环境;发达的前额叶则协助抑制杏仁核的活动,以更理性的方式应对威胁。此外,神经肽 Y 是中枢应激网络的重要 " 缓冲器 ",较高的神经肽 Y 分泌水平能帮助人们关闭大脑中的应激警报,更专注第应对环境挑战,并且在经历挫折后 " 满血复活 "。

成长环境与早期教养方式,对心理韧性的塑造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童年时期资源比较充裕,且受到养育者持续的支持性关爱的孩子,会把这种稳定的情感支持内化为心理安全感;当他们面对压力时往往更愿意积极寻求解决方案,也对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有自信。相反,童年期遭受虐待、忽视或者过度保护的孩子,可能形成 " 我不够好 "" 我做不到 " 的消极自我认知,这种内在信念有可能成为心理韧性的隐形障碍。

此外,人格特质和心理韧性也有关联:尽责性高的人通常更有计划性、自律性和责任感,能够在逆境中保持目标导向的行为;而开放性高的人则更愿意尝试新方法、接受不同观点,这种灵活性有助于他们在面对变化时快速调整策略。需要注意的是:这并不意味着其他人格特质类型缺乏韧性,而关键在于人们是否能够认识并发挥自己的优势,同时有意识地弥补自身的 " 心理短板 "。

作为最重要的环境因素,良好的社会支持能够有效帮助提高个体的心理韧性。

所谓社会支持,是指与个体密切相关的社会网络成员为其提供的物质、精神方面的支持和帮助:父母家人的理解与关爱,好朋友的倾听支持,工作往来中同事的认可,甚至连陌生人的帮助和鼓励等都属于社会支持。当一个人具备良好的心理状态,再加上来自亲朋的积极支持,就更容易应对突如其来的压力。

科学提升心理韧性

从认知到行动

其实,心理学界对于 " 心理韧性 " 这一概念也存在争议:它到底是相对稳定的个人特质,还是动态变化的状态?

目前的主流观点倾向于认为:每个人都拥有一个相对稳定的 " 心理韧性 " 基线,使其在不同情境下表现出基本的抗压倾向;但这一韧性水平并非固定不变,它会像心理能量一样,随着个人所面临的压力、可调动的资源以及具体情境而上下波动,表现出状态性特征。

那么,普通人能否通过后天努力提升这个能力?答案是肯定的。" 心理韧性 " 是一种在挫败中反复淬炼出的生存智慧。

1

尝试 " 与挫折对话 "

失败令人痛苦。但如果我们能跳出固有的消极思维模式,转向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将挫折转化为学习机会,就能有效减少自我否定,激发内在动力。当事情进展不顺利时,请首先向自己提问:" 这次经历教会了我什么?"" 下次可以尝试哪些不同的方法?" 这样富有建设性的复盘,有助于更快调整状态,增加未来成功的可能性。

2

做情绪的主人

心理韧性强的人并非没有负面情绪,而是能够识别并管理情绪;当觉得自己 " 心里难受 " 的时候,不妨试试运用 " 情绪命名法 ",用具体的词汇描述当下的感受:例如 " 我现在很失望,因为发现结果不如预期 "。这种简单的认知行为技巧能够帮助缓解情绪的强度。

3

运动、呼吸练习与正念

规律的运动、正念冥想或深呼吸练习能有效调节压力激素水平,增强情绪恢复力。例如,每天花 10 分钟进行正念呼吸(专注于呼吸的节奏,不对杂念进行评判),长期坚持能显著提升对负面情绪的 " 耐受阈值 "。

4

不做 " 孤胆英雄 "

心理韧性是与他人的连接中滋养出来的能力。当你遇到困难时,主动向信任的家人、朋友或专业人士倾诉,不仅能获得情感支持,还可能从他人的视角获得新的解决方案。拥有至少一段高质量人际关系的人,在面对逆境时的心理韧性显著高于孤立无援的人。

5

设立小目标,积累掌控感

心理韧性需要在实践中锤炼,设定具体、可实现的小目标,是培养一个人对自己生活掌控感的最佳方式。例如,因失业而焦虑,可以先设定 " 本周修改简历 "" 每天投递 5 份岗位 " 一类的小目标,每完成一项都会带来 " 我能行动 " 的积极反馈。

参考文献

[ 1 ] 季铁锋 , 陈敏 . 大学生成人依恋与童年创伤、心理韧性的关系 [ J ] . 心理月刊 ,2025,20 ( 19 ) :97-99+114.DOI:10.19738/j.cnki.psy.2025.19.025.

[ 2 ] 李烨 , 胡艳华 , 郜广存 . 家庭功能与中学生心理韧性的关系:同伴关系和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链式中介作用 [ J ] . 心理月刊 ,2024,19 ( 21 ) :105-108+113.DOI:10.19738/j.cnki.psy.2024.21.028.

[ 3 ] 胡月琴 , 甘怡群 . 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的编制和效度验证 [ J ] . 心理学报 ,2008,40 ( 8 ) :902-912.

[ 4 ] 席居哲 , 桑标 . 心理弹性 ( resilience ) 研究综述 [ J ] . 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2,10 ( 4 ) :314-317. DOI:10.3969/j.issn.1005-1252.2002.04.043.

[ 5 ] 安杰拉 · 达克沃斯 .《坚毅》, 中信出版集团 ,2017

[ 6 ] Connor K M, Davidson J R T. Development of a new resilience scale: the 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 ( cd-risc ) [ J ] . Depression & Anxiety,2003,18 ( 2 ) :76-82.

[ 7 ] 哈丽娜 , 尤丽雯 , 常庆宁 , 等 . 社会支持和自我效能在成人人格特质与工作家庭冲突关系中的作用 [ J ] .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25,39 ( 08 ) :746-752.

[ 8 ] 姚乃琳 .《大脑修复术》. 中信出版集团 ,2020

策划制作

作者丨窦媛媛 心理咨询师、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

审核丨张昕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教授

策划丨甄曦

责编丨甄曦

审校丨徐来、张林林

相关推荐

1." 时间贫困 ",正在悄悄损害你的大脑

2.这种癌症正盯上年轻男性,元凶竟是一种微生物

3.亲密关系中最容易把人 " 逼疯 " 的行为,它排第一!很多人都做过

4.维生素 D 早上吃好,还是晚上吃好?很多人吃错了

5.冬天咬人的蚊子已经出现了,是人类亲手养出来的

本文封面图片及文内图片来自版权图库

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原创图文转载请后台回复 " 转载 "

点亮 " 推荐 "

一起涨知识!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