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深鹏
数据支持 | 勾股大数据(www.gogudata.com)

南下资金年内净买入额突破 1.3 万亿港元,自港股通开通以来的累计净流入规模突破 5 万亿港元。
作为港股核心资产,科技板块一直是重要的资金流入方向。
今天,港股虽然高开低走,但尾盘探底回升,恒指、恒科指都收涨,展现出独有的韧性。今年以来,恒生科技指数 ETF ( 513180 ) 上涨 30.4%,港股通科技 ETF 基金 ( 159101 ) 跟踪的标的指数涨幅 44.19%。

特别是互联网龙头、AI 产业链、高端制造等新经济领域,若即将公布的财报有好的表现,则有望引领市场风险偏好回升,孕育新一轮结构性行情。
01
调整已到位?
过去一个多月,恒生科技指数已从年内高点显著回调超过 10%,幅度虽然比 4 月份低,但目前的宏观环境并没有 4 月份那样充满不确定性,因此再度出现这种极端回调的概率并不高。
虽然最近也有一些外资投行,提示全球 AI 科技股处在泡沫边缘,但如果单看估值,真正撑起指数的科技大厂,剔除个别极端的(如特斯拉),估值基本都处在过去 10 年的中位数范围,还说不上泡沫严重。
近期海内外 AI 科技板块的高波动,主要是源于前期涨幅过大,交易过分拥挤,加上部分资金盈利颇丰。
这种情况下,只要有一些利空,哪怕并不是大利空,都会触发卖出。
从中长期上看,急涨之后回调一下,也是有必要的。
从目前的情况看,这一个多月的回调暂时定义为常规回调,是合理的。
当然了,回调到这个幅度,到底是不是阶段性见底,还得取决于几个条件,例如港股市场,科技大厂们在本周、下周发布 Q3 财报,如果业绩超预期,又或者有一些超出预期的指引、投资计划等,那催生新一轮反弹的概率还是比较大的。
综合高盛、摩根士丹利、汇丰等外资大行的前瞻预测,整体基调是乐观 + 谨慎:
预计头部互联网公司的整体营收增速,将维持在 10%-15% 的区间,利润方面,持续的 " 降本增效 " 战略推进,预计各公司的经调整净利润率和自由现金流将继续改善。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过高的 AI 资本支出增加、即时零售投资达峰、国际业务新投资等等,也会产生一些短期影响,例如利润率下滑。
但长期看,这些资本开支最终会转化为业绩增长。
投行们特别提到,财报电话会上,管理层对 AI 技术的应用进展和商业化落地的阐述,将比单纯的财务数据更影响股价,市场也将密切关注大模型如何赋能现有业务、提升效率,以及云业务是否已重回增长轨道。
总的来说,如果本次财报能普遍证实 " 收入稳健增长 + 利润超预期释放 " 的逻辑,将极大提振市场信心,推动股价反弹。
02
估值如何?
估值方面,不管是横向还是纵向比较,港股科技板块仍然具备吸引力。
尽管港股科技、恒生科技今年领涨全球,大幅跑赢纳指,但估值仍处于中底部区间。
截至 11 月 10 日,恒生科技指数 ETF ( 513180 ) 标的指数 PE ( TTM ) 为 23.09 倍,处于上市以来 30.75% 的历史分位点;港股通科技 ETF 基金 ( 159101 ) 标的指数 PE ( TTM ) 为 25.73 倍,处于近 10 年以来约 37.08% 的历史分位点。
对比全球主要科技指数,恒生科技、港股通科技估值显著低于纳斯达克指数 ( 约 42.5 倍 ) 。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11 月 10 日,南下资金净买入港股 66.54 亿港元,使得年内净买入额突破 1.3 万亿港元,自港股通开通以来的累计净流入规模也突破 5 万亿港元,刷新互联互通机制开通以来的最高纪录。
ETF 也成为内地投资者买入港股的重要通道。
其中,恒生科技指数 ETF ( 513180 ) 近 20 日吸金 47.34 亿元,年内资金净买入 162.83 亿元,最新规模达 468.26 亿元。

招商证券预计至明年年底,南向长线资金仍有 1.54 万亿港元的新增空间,未来五年合计可带来约 11 万亿港元的增量。此外,社保、养老、企业年金及银行理财子等新兴力量尚处发展初期,未来若机制放宽,将释放数千亿级的配置需求。
这些长线资金的持续流入,不仅从流动性层面改善市场结构,更从估值体系层面推动港股向基本面驱动转型。随着互联互通机制持续优化和优质资产供给增加,南向资金对港股的定价权将进一步提升,为市场长期健康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外资方面,根据权威媒体报道和官方数据,2025 年以来外资对港股确实保持了净流入态势,尤其在科技互联网等核心板块的配置意愿显著增强。
港交所数据显示,在 5 月至 7 月末,长线稳定型外资机构资金累计流入约 677 亿港元,短线灵活型外资机构资金流入约 162 亿港元。
8 月下旬以来,外资机构对港股的加仓动作频繁,如花旗银行增持了宁德时代 H 股和药明康德 H 股;瑞银证券香港有限公司也增持了宁德时代 H 股和中兴通讯 H 股。
如果大国关系继续缓和、国内经济基本面继续改善、AI 等新兴产业继续高速发展,加上美联储降息带来的增量资金,外资就有机会继续成为港股净买家。
在流动性渐趋宽松的大背景下,港股科技板块的估值中枢也有机会提升到一个新的水位。
03
聚焦核心资产
随着 AI 科技的兴起,核心的 AI 资产,已经成为全球资本争抢的对象,尤其是优质的大型科技公司。
如美股 M7,虹吸全球资金,成为纳斯达克指数的中流砥柱,贡献了过去几年纳指的大部分涨幅。
在港股市场,同样可以找得到类似的对标,而这些科技大厂,已经成为港股市场的核心资产。
除了其巨大的市值占比,更是源于其卓越的基本面、难以撼动的竞争力、强劲的盈利能力以及在未来科技浪潮中的核心地位。
从财报数据看,这些科技大厂是港股市场中少数能够持续实现高质量营收和利润增长的 " 现金牛 ",净资产收益率(ROE)和毛利率长期维持在较高水平。
这些公司构建的庞大数字生态系统和强大的网络效应,腾讯的微信社交图谱、阿里的商业基础设施、美团的即时配送网络,都是需要巨额资本和长期时间才能构建的竞争壁垒。
更重要的是,在 AI 这场决定未来的科技革命中,港股科技大厂占据了最有利的位置。
它们拥有训练大模型所必需的海量高质量数据、庞大的算力资本开支能力以及最丰富的商业化应用场景。
例如,通过 AI 优化广告投放效率、提升内容分发精准度、驱动云计算业务增长、以及创造新的产品与服务(如 AI 助手)。
这意味着,它们不仅是 AI 技术的使用者,更是 AI 商业化的主战场,这逆转了大厂们滑向价值股的趋势,再次回归成长股角色。市场的评估模型,也顺利地从传统的市盈率,转向包含其 AI 潜力的更复杂模型,如基于 AI 前景的期权模型。
总的来说,港股科技大厂代表了中国经济中最具活力与创新的 " 新经济 " 部分,是港股市场吸引全球资本、摆脱 " 估值洼地 " 标签的最核心资产,也是港股指数的压舱石,有能力决定港股未来走势。
04
结语
尽管近期全球资本市场都出现高波动,对于科技板块而言,AI 的产业发展方向并没有改变,地缘、流动性等影响科技公司估值的重要因素,也有积极变化,回调更像是中场休息,而非终结。
投资者无需过度恐慌,反而应该多关注市场变化,以捕捉行情的转折点,以及新机会出现的信号。
至于板块,对于港股市场,核心的 AI 科技公司,以及跟踪科技指数的 ETF,如恒生科技指数 ETF ( 513180 ) 、港股通科技 ETF 基金(159101),仍然有机会继续成为市场焦点。
其中,恒生科技指数 ETF ( 513180 ) 标的指数囊括 30 家港股科技龙头,软硬科技兼备,持仓股深度聚焦 AI 产业链的上中下游,成分股汇聚了腾讯、阿里、美团、快手、百度等科技巨头。
恒生科技指数 ETF ( 513180 ) ,是跟踪恒生科技指数中规模最大的、流动性较好的 ETF,最新规模 468.26 亿元。
港股通科技 ETF 基金(159101),则紧密跟踪国证港股通科技指数,聚焦硬核科技,精选 30 只市值大、研发投入高且营收增速较好的科技龙头,前十大权重股占比 79%,锐度高,成份股既聚焦腾讯、阿里等互联网巨头,也囊括理想汽车、百济神州等新兴势力,全面覆盖 " 软硬件 + 新消费 + 创新药 + 造车新势力 " 热门赛道。
港股通科技 ETF 基金(159101)以 " 港股通 " 为选样空间,不受 QDII 额度限制,这意味着其不太容易因 QDII 额度紧缺而出现溢价;个股持仓占比上限 15%," 顶配 " 科技龙头。
365 编辑器
值得一提的是,恒生科技指数 ETF ( 513180 ) 、港股通科技 ETF 基金 ( 159101 ) 均支持 T+0 交易。(全文完)
▍往期回顾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任何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