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在 10 月底 A 股 42 家上市银行三季报已悉数收官,让人有所期待的同时也揭示了背后可能隐藏的问题。数据显示,行业前三季度合计实现营业收入超 4.3 万亿元,六大国有行更是创下 1.07 万亿元的盈利规模。资本市场同步给出积极反馈,险资年内举牌银行股占比达 41.9%,外资在人民币升值背景下加速布局,银行板块成为长线资金的配置热点。
然而,在这份亮眼成绩单背后,一系列结构性矛盾正悄然凸显。净息差虽显露初步企稳信号,但仍处历史低位,零售贷款不良率持续攀升,部分股份制银行营收与利润增速分化明显。这些被业绩增长掩盖的深层问题,究竟是经济复苏过程中的短期阵痛,还是利率市场化与行业转型所必然面临的长期挑战?
净息差企稳是幻觉?银行难逃长期收窄的 " 紧箍咒 "
2025 年三季度,持续承压的银行净息差终于释放积极信号。江阴银行三季度末净息差 1.56%,较二季度回升 2 个基点;瑞丰银行净息差 1.49%,环比上升 3 个基点,带动利息净收入同比增长 6.12%。从行业整体看,据东方证券测算 2025 年三季度末上市银行净息差 1.33%,较 2025 年半年度末基本持平,降幅较上半年显著收窄。
息差企稳的背后是资产端压力缓解与负债端成本管控的双重作用。
从政策层面看,LPR 三季度保持稳定,资产端收益率降幅收窄;银行则通过优化存款结构、下调挂牌利率等方式压降负债成本,平安银行、招商银行等头部机构活期存款占比持续提升,有效对冲了利率下行影响。六大国有行净息差虽同比仍有下降,但降幅已收窄至 8-21 个基点,邮储银行以 1.68% 的息差水平保持行业领先。某股份制银行高管在业绩说明会上表示," 我们通过敏捷调控存款吸收节奏,加大低成本结算资金沉淀,三季度负债成本同比下降 10 个基点 ",叠加央行再贷款等政策工具支持,息差压力已得到阶段性缓解。
尽管净息差短期已有所企稳,但其长期收窄的大趋势并未改变。金融监管总局数据显示,2025 年二季度商业银行净息差 1.42%,较去年同期下降 0.12 个百分点;六大国有行净息差区间仅为 1.20%-1.68%,工商银行、交通银行等机构息差已跌破 1.3% 关口。
在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下降的诉求下,贷款定价竞争日趋激烈,对公贷款加权利率下降明显。例如,2025 年 9 月上海地区新发放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 2.72%,小微企业贷款利率为 3%,均处于历史低位,较上年同期分别下降 43 个和 42 个基点。居民的储蓄偏好仍较强,银行存款竞争 " 内卷 " 未止,部分中小银行定期存款利率仍维持在 2.5% 以上,导致息差空间持续被挤压。
博通咨询首席分析师王蓬博指出," 息差企稳更多是短期政策对冲的结果,长期来看,利率市场化红利逐步消退,银行传统‘吃利差’模式难以为继。" 随着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常态化,银行负债成本压降空间逐渐见顶,而资产端收益率仍受经济发展节奏制约,息差长期承压依旧是是银行业目前面临的最大挑战。
常熟银行的表现颇具代表性。该行以 2.57% 的净息差领跑行业,仅较二季度下降 0.01%,分析这一成效更多归功于其深耕小微市场形成的差异化定价能力,而这种模式依赖长期积累的风控技术、品牌口碑与区域客群基础,难以被大规模复制,因此在现阶段息差回归历史高位在短期内已无可能。
资产质量稳健表象下零售承压,共债风险正消耗银行利润
银行三季报数据显示,银行业资产质量整体稳健,大部分上市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控制在 1.5% 以下,但零售贷款成为风险高发区。数据截至 2025 年上半年,今年二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 1.49%,消费贷不良率 1.29%,均较 2024 年底有所提升。
某股份行信用卡中心负责人向巴伦中文网透露,部分客户因就业压力导致收入波动," 共债 " 风险凸显,多家机构借贷客户不良率平均较单一机构客户高出 5-6 倍,因此现在做信贷审核时对多机构借款的客户审查从严。
资深金融监管政策专家周毅钦表示," 零售风险暴露具有滞后性,2023-2024 年的信贷扩张在今年进入风险释放期。" 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4.5%)低于消费支出增速(5.3%),直接削弱了偿债能力,叠加部分银行转型期风控标准放松,导致零售不良率持续攀升。
为应对短期风险,银行纷纷加大处置力度。银行对核销不良资产的力度也到达了高位,不良资产现金回收率也迫近近年高位。然而这些举措虽能有效缓解风险压力,但也消耗了银行大量的利润空间,导致部分银行零售业务营收占比与利润贡献严重失衡。
当然,零售业务的风险困境本质上是银行从 " 规模扩张 " 向 " 价值深耕 " 转型的必经阶段。2025 年三季度,股份制银行出现了零售业务营收占比均值提升,但利润贡献占比远低于前者的情况,这种分化背后,是零售业务结构优化的长期命题。
从业务结构看,传统信贷业务占比过高,中间业务支撑不足。2025 年三季度,A 股上市银行中间业务收入整体改善,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同比增长 4.60%,其中三季度单季增长 8.54%,创 2022 年以来单季最高增速。 其中江浙地区城农商行中 7 家银行同比增幅超 50%,包括 5 家农商行(如常熟银行增幅 364.76%)、2 家城商行(宁波银行增幅 250.24%、江苏银行增幅 78.93%);国有大行中农业银行前三季度增幅 13.34%,邮储银行增幅 11.48%,三季度单季增速均超 10%;股份行中华夏银行三季度增幅 21.60% 居首,招商银行单季净收入 186 亿元,同比增长 7.07%。
从数据上可以看出多数股份制银行财富管理收入占比仍低于 20%,远低于招商银行 28% 的水平。某国有大行零售业务经理向巴伦中文网表示," 零售业务要实现盈利改善,必须从信贷依赖转向‘信贷 + 财富管理’双轮驱动。" 而这一驱动是需要长期的客户培育与生态构建。
不良率下降,真相或许是靠核销与转让撑起的 " 繁荣 "
2025 年三季度,银行业资产质量呈现 " 整体向好、结构分化 " 的态势。从数据上看,42 家上市银行中,超七成不良贷款率较上年末下降,重庆银行不良率降至 1.14%,较年初下降 0.11 个百分点;浦发银行不良率 1.29%,较上年末下降 0.07 个百分点。六大国有行不良率全部维持在 1%-2% 的合理区间,邮储银行以 0.94% 的成绩保持在六大行中最优。
然而,本轮不良率改善的核心驱动力是处置力度的加大。2025 年前三季度,上市银行合计核销不良资产呈正增长,2025 年 1-6 月,银登中心公布的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个贷不良批转)成交额达 1076 亿元,同比增长超 100%,并预计全年成交规模将突破 2000 亿元。除传统核销外,银行还通过批量转让、资产证券化等方式加速出清。
短期数据改善不代表不良贷款的长期风险隐患消除。从行业分布看,房地产领域风险仍在释放,根据 2025 年三季度银行披露的房地产不良贷款率范围大多在 3.5% 至 5% 区间,部分民营房企现金流紧张问题尚未解决。地方政府化债过程中,城投平台偿债压力向银行传导,城商行、农商行相关贷款不良率较年初平均上升了 0.15-0.2 个百分点。
从机构分化看,中小银行风险防控压力更大。截至 2025 年上半年,农商行不良贷款率达 2.77%,城商行不良贷款率 1.76%,较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国有大行均值位于 1.22% 左右的不良贷款率高出不少,民营银行不良率同比上升 10 个基点至 1.76%,风险抵御能力相对薄弱。这些机构多聚焦区域市场,信贷集中度较高,受地方经济波动影响更为直接,西安银行 90% 贷款集中于陕西,一旦区域产业受挫,资产质量将面临较大压力。
某城商行信贷负责人向巴伦中文网透露,当前部分银行仍依赖传统财务指标审批贷款,对新兴行业风险识别不足,新能源、直播电商等领域贷款明显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即使部分城商行对于这些新型行业的信贷审批参数已经处于相对成熟的状态,但新兴行业的变化太快,银行无法应对所有的情况。王蓬博指出," 不良贷款风险防控是一场持久战。" 随着经济结构转型加速,传统行业风险将持续释放,新兴行业风险特征尚未完全显现,银行需要建立动态风控体系,既要有短期处置的魄力,更要有长期防控的耐心。(本文首发于 Barron's 巴伦中文网,作者|李婧滢,编辑|蔡鹏程)
更多对全球市场、跨国公司和中国经济的深度分析与独家洞察,欢迎访问 Barron's 巴伦中文网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