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手机市场结束狂奔的时代,为了寻求增长以及缩短换机周期,各家手机品牌在拼命卷参数、卷创新。Canalys 预测显示,市场增长预计将在 2025 年快速放缓至 1.5%,某些地区将达到增长拐点并开始下滑。
今年,除了 AI 之外,超薄手机成了主流品牌挖掘的新方向。先是三星发布了 Galaxy S25 Edge,接着 iPhone 推出 Air 新系列,并推动了中国市场手机 eSIM 的落地。10 月底,联想推出 moto X70 Air,厚度 5.99mm,重量 159g。11 月,华为接棒,但区别于此前品牌发布的超薄手机,Mate 70 Air 没有一味追求轻薄,保证性能的前提下,厚度并没有做到 6mm 以下。
虽说是一个全新的品类,头部厂商也都已经入局,但单从 iPhone Air 和三星 S25 Edge 的销量来看,现阶段还算不上是一个好生意。有消息称三星 S26 Edge 项目被砍,iPhone Air 也减产。出师不利,超薄手机的定位决定了其尴尬的处境,更有网友戏称会成为下一个 " 美丽小废物 "。
追随苹果,国内掀起超薄手机潮
不知道还有多少人记得,超薄手机并不是这个时代特有的。早在十多年前,国内手机厂商曾刮起过一阵超薄手机潮,各种厚度 5mm 左右的手机推向市场,还有网友用手机来切西瓜做测试。
" 几年前以 vivo 和 OPPO 为代表的中国厂商就推出过全球最薄的产品,现在的超薄只是又进入到一个循环,只是这次的推动者换成了苹果和三星。"IDC 中国研究经理郭天翔对作者说道。
今年,先是三星展示了旗下的轻薄手机,后续也正式量产上市。而后在秋季新品发布会上,苹果超薄系列 iPhone Air 也上市开售。在手机堪比 " 板砖 " 的当下,超薄手机带来的冲击感还是挺明显的,尤其在上手之后,感觉就是一个 " 新物种 "。
谈及 iPhone Air 新品,Omdia (原 Canalys)消费者业务研究副总裁 Nicole Peng 对作者指出," 苹果一直以来都引以为荣的是工业设计,Air 是从美学上面去聚焦能力,有点像回到了 Jony Ives 的时代,预估首年出货在 1000 万台。"
同时,在 iPhone Air 国内开售之际,一名果粉也对作者直言," 看了好多评测,心里挺中意的,尤其是 165g 的重量和 5.6mm 的机身,比现在的旗舰手感好太多了,后期看看能不能等降价买一个作为备用机。"

比如在 MWC 上,传音展出了一款厚度只有 5.75mm 超薄手机 —— Tecno Spark Slim,配备一块 6.78 英寸屏幕以及一块超薄电池,容量为 5200mAh。近段时间,联想和华为都推出了相关新品。据悉,本月荣耀、vivo 等品牌也会发布新品,其中就会有主打轻薄的产品。从曝光图来看,荣耀 500 系列更是在外观上致敬了 iPhone Air。

某手机品牌研发人员对作者表示," 其实大家也都在看市场的反应,第一代产品更多的是试验品,很多都是在原有的产品规划上做薄,现在供应链成熟的方案也很多,也是变相增加了一个卖点。"
妥协的单品,市场暂时不买单
对于手持设备来说,无感化是永恒的追求。当然这只是理想的状态,不断变得更轻薄,是手机厂商们的长久性迭代方向。今年,继小屏化后,属于超薄手机的风向来临。
至于为何今年大家都集中往超薄这个方向去做,其实也不难理解,除了追随苹果外,在作者看来,还有两个原因。一方面,随着技术的迭代,尤其是电池技术的发展,让在高性能手机时代将机身做薄有了可能。
另一方面,这几年手机市场技术发展一直处于一个瓶颈期,已经处于一个 " 卷无可卷 " 的状态。比如说影像,从此前的双摄到现在的一英寸大底,再到长焦和夜景,几乎做到了手机物理空间内的上限。
在性能上大家卷到极致后,开始打起了设计上的主意。比如说小屏,还有现在的超薄机身。IDC 中国研究经理郭天翔对作者表示," 当然也是现在各厂商纷纷都开始关注一些细分市场用户,在主流产品已无法给主流用户创造更多的创新的情况下,来推出满足这一小部分用户的需求,类似还有目前有更多厂商跟进的小屏市场。"
但是,任何一件创新产品,卖货才是核心。从目前已上市的单品中来看,三星、苹果这两个领头大哥的表现都不怎样。
有报道指出,三星 Galaxy S25 Edge 因销量不佳停产,仅售 131 万台,远低于其他型号,S26 Edge 项目被砍,旗舰系列回归三款机型。不过,也有消息称,三星并没有放弃超薄手机项目,而是在推进代号为 "More Slim" 的新款手机项目,目标是研发机身厚度低于 5.56mm 的超薄旗舰手机,但核心可能单纯只是为了与苹果竞争。

除了产品层面,iPhone Air 仅支持 eSIM 卡,也是国内很多用户犹豫的原因。不同于海外 eSIM 卡方案,目前国内 eSIM 还处于初期,在办理以及变更上还存在一些不便。而且对比海外的 eSIM 机制,国内的 eSIM 还是有一些限制,比如一个月只能开两张 eSIM 卡,异地可以办理补换,但不能办理新开 eSIM 卡等。

" 偏科生 " 的小众生意,别被苹果 " 带歪 " 了
当初,iPhone Air 开售遇冷后,作者就曾指出其更像是一款妥协的 " 工艺品 "。作为高频使用的超级终端,7999 元的价格有些高不成低不就的感觉。从创新的角度来看,超薄手机就像当初的折叠屏一样,为了设计也牺牲了一些性能。但二者最大的差异在于,折叠屏是一个全新的品类,更大的屏幕留足了拓展的空间。而超薄手机是在做减法,为了轻薄而轻薄。
需要认识到的是,超薄形态的手机必然会为了厚度而舍弃一些东西,如何拥有精准的刀法去做减法让用户满意,这是很大的挑战。另外,5G 高性能时代下的超薄手机,必然会在某些方面运用一些新技术,如何去平衡这部分的成本,以及对超薄手机进行定位,也是一道难题。
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也有国产品牌早早就表达了不跟进的想法。比如 vivo,其产品副总裁黄韬透露,公司曾深入探讨并制作了超薄类 Air 产品的手板,甚至纠结过将其归入 X 系列还是 S 系列,但最终选择放弃该项目,原因就在于此类超薄形态难以保证用户的完整体验,尤其是影像功能会受到严重限制。
目前发布超薄手机的两个品牌,某种程度上也是做了优化。其中联想保留了实体 SIM 卡,4800mAh 电池容量保证够用,2000 元中低端的价格,也不会让消费者感到自己是 " 冤大头 "。

至于华为 Mate70 Air,保留了实体 SIM 卡外,厚度 6.6mm,重量 208g,相比较常规的旗舰机也并没有轻薄多少。在作者看来,华为的想法还是保证手机的性能,进而在此基础上去做轻薄尝试,而不是苹果那种非常激进的策略。同时,通过更低的售价,也是推广原生鸿蒙的一种方式。
从今天预售后的市场表现来看,华为没有全盘跟进的策略是正确的。得物 App 数据显示,开售 1 小时后,华为 Mate 70 Air 12GB+512GB 金丝银锦版本市场价由 4699 元升至 4999 元,溢价 300 元。对比之下,iPhone Air 发售时,512GB 版本几乎没有溢价。而在开售后,直接就破发。
对于苹果来说,其有常规迭代款的销量作为支撑,Air 是其给自己探索市场的一个答案,会持续更新,失败了也没太大损失。华尔街投行摩根大通在最新投资报告中预测,截至 2027 年,iPhone Air 2 和 iPhone Air 3 均在苹果的发布规划中。
至于其它有推出超薄手机想法的品牌,还是应该想清楚,抄苹果答案正确率高,但不是每一次都对,还是要尊重客观市场规律,别被 " 带歪 " 了。现在的消费者,很难再会为 " 噱头 " 而买单。(文 | 志读科技,作者 | 杜志强 编辑 | 钟毅)
更多对全球市场、跨国公司和中国经济的深度分析与独家洞察,欢迎访问 Barron's 巴伦中文网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