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沈素明
我们都看到一个现象:企业都在导入 AI。
买工具、上平台、组织培训、搞试点项目,热热闹闹。但一年下来,投入了真金白银,做了实实在在的工作,AI 带来的改变却总感觉是局部的、零散的、不成体系的碎片化优化。它像一个补丁,贴在业务流程的某个角落,而不是融入企业的核心能力。
那么,问题出在哪里?
问题不在于 AI 技术本身,也不在于员工的接受度,而在于企业选择了错误的导入方式。大部分企业以为自己在做 " 战略导入 ",实际上,只是在做 " 战术导入 "。方式错了,所有的努力都会沿着错误的路径自我消耗。
我不是在批评哪种方式更好,而是在指出它们的作用域和局限性。企业必须清楚自己要什么,才能选择正确的导入姿势。
一 . 战术导入 vs 战略导入: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起点
AI 的导入方式,决定了它在企业里扮演的角色,以及能产生的最大价值。我们必须区分开两种最主流的导入逻辑。
战术导入的起点,永远是具体问题。
它是一种 " 哪里有问题补哪里 " 的思维。客服部门发现忙不过来,就去买一个客服机器人;销售部门发现做报表太慢,就去部署一个 Agent,让 AI 自动生成日报。
·从下往上:它从业务最前线的具体痛点出发。
·点状部署:一个工具解决一个问题,目标明确,见效快。
·局部优化:它提升的是某个环节的效率。
这种方式的好处是立竿见影,能快速解决局部业务的 " 燃眉之急 "。但它的局限性在于,AI 永远是外挂,是补丁,是孤立的工具。
战略导入的起点,永远是全局视野。
它要求企业决策者首先要回答一个问题:AI 在我企业整体的竞争优势中,应该扮演什么角色?
·从上往下:从顶层设计开始,定位 AI 在组织能力、业务逻辑和管理体系中的位置。
·系统规划:设计的是 AI 如何整体融入企业的业务流程、组织结构和绩效管理,不只是买工具。
·能力建设:追求的不是效率提升,而是构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让 AI 成为一种系统能力。
战略导入追求的不是速度,而是节奏和路径。它要求企业有路径、有节奏地去实现 AI 能力化。
二 . 战术导入的三个现实问题与局限性
战术导入不是不对,但它最大的问题在于它无法成就任何一个伟大企业。它注定只能解决 " 小麻烦 ",却无法建立 " 大能力 "。
战术导入最直接的后果是,AI 成为了业务流程上的一个个补丁。
客服业务发现哪里有漏洞,就贴一个客服机器人补丁;数据部门觉得报表慢,就贴一个数据 Agent 补丁。这些 AI 工具是外挂在原有业务逻辑上的,并没有真正融入或重构业务。
你细品。一个流程出了问题,我们总是习惯性地想找工具解决,而不是去思考:流程本身是不是应该被 AI 重写?如果 AI 只是一个补丁,那么一旦流程发生变化,这个补丁可能就会失效,或者需要巨大的成本去维护。
战术导入是局部部署。
客服的 AI、销售的 AI、人事的 AI,各自为战,各搞各的,数据标准不一,接口互不相通。AI 真正的价值在于 " 连接 "和" 协同 ",在于它能打通数据孤岛,让跨部门的流程自动化。
当每个部门都只从自己的效率出发去部署 AI 时,AI 在企业内部被分割成无数个小岛,数据无法流转,流程无法闭环。AI 的价值被打了巨大的折扣,它只能在点上发光,却无法在面上形成合力。
战术导入的思维是 " 买工具 "。企业花了钱,买了最先进的 Agent 平台,但组织能力没有相应提升。
员工没有被激励去学习新的 AI 协同能力,数据没有按照 AI 的需求进行治理,流程没有针对 AI 进行标准化优化。最终,最昂贵的 AI 工具可能因为 " 配套能力 " 不足而被闲置或低效使用。
要知道:AI 导入不只是技术采购,它是一场组织能力建设。工具是死的,能力是活的。战术导入只解决了工具问题,却忽略了能力问题。
三 . 战略导入的四个步骤:从定位到能力建设
战略导入需要清晰的步骤和严谨的逻辑,它是一种从顶层思维指导落地的方法论。
战略导入的第一步,不是问 "AI 能做什么 ",而是问:"AI在我企业里,扮演什么角色?" 这个定位,决定了导入路径的复杂度和投入的资源。
我将 AI 的角色分为三个层次:
1.效率工具:目标是提升局部效率,解决 " 人手不够 " 的问题。(适合预算有限、追求快速见效的中小企业)
2.业务能力:目标是改变业务核心逻辑,解决 " 做得不够好 " 的问题。(适合有一定规模、追求差异化竞争的企业)
3.竞争武器:目标是重构竞争优势,解决 " 我要做行业第一 " 的问题。(适合大型企业或行业领导者)
你想想看。给 AI 定好位,才能知道你是要买一个 Agent 还是重塑整个组织架构。
战略导入并非 " 哪里有问题补哪里 ",而是要识别出 " 哪些业务流程最适合 AI 植入 ",从而最大化 AI 的战略价值。
植入点的识别,可以基于三个标准:
·重复性高:如客服、数据录入、报表生成等,最适合 Agent 自动化。
·数据量大:如客户行为分析、需求预测、金融风控等,最适合 RAG 和微调。
·规则清晰:如财务审批、合规审查、合同分类等,最适合 AI 进行标准化决策。
识别出 3 到 5 个符合这些标准的核心植入点,将企业的 AI 资源集中投入,形成局部优势,而非散弹打鸟。
战略导入不能一步到位,它需要节奏感。就像盖一栋大楼,必须分阶段施工。
1.试点阶段(验证):选择 1 到 2 个核心植入点,快速部署 AI 工具(例如 Agent),以最小成本快速验证 AI 的价值和可行性。目标是:做出成功的案例。
2.扩展阶段(推广):成功后,将 AI 推广到其他流程,并开始打通系统、统一数据标准。目标是:形成跨部门的协同能力。
3.深化阶段(能力):AI 融入组织结构、绩效管理、人才发展,AI 不再是工具,而是一种组织能力。目标是:持续优化,形成竞争壁垒。
关键在这里:每个阶段都要有明确的目标和评估机制,避免陷入无限期的 " 试点 " 困境。
AI 导入不只是工具和流程,它要求组织具备承载AI的能力。如果这些配套能力不到位,再好的工具也是废铁。
·数据能力:必须明确数据在哪,质量如何,以及如何进行统一治理,为 AI 提供 " 血液 "。
·流程能力:流程必须标准化、清晰化,并实现系统打通,消除 AI 自动执行的障碍。
·人员能力:设计新的 AI 协同培训、新的激励机制,甚至进行组织调整,确保有人懂 AI、会用 AI。
能力是土壤,工具是种子。没有土壤,种子无法发芽。
四 . 战略导入的三个关键成功要点
如果说战略导入有方法论,那么导入成功则有三个实操的关键要点,它们看似是老生常谈,但却是无数企业失败的教训。
战略导入是从上往下的运动。如果一把手不懂 AI 在战略中的位置和导入的路径,AI 项目最终会变成下面各个部门的 " 自娱自乐 ",各自为战。
一把手不需要懂具体的技术细节,但必须懂导入逻辑、资源投入和路径规划。他必须能回答:" 我们今年投入的 AI 资源,是为了解决哪个层面的战略问题?" 只有一把手懂,才能在资源分配、部门协调和变革阻力面前,做出刚性的决策。
战术导入是每个部门的私事,但战略导入是全公司的公事。
必须指定一个核心部门或成立一个AI委员会来统筹全局。这个角色可能是 CTO、CDO,但更重要的是,这个人要负责设计导入路径、协调跨部门资源、推动落地。他要确保客服部门的 AI 和销售部门的 AI 能够互相 " 说话 ",而不是成为两个独立的数据孤岛。
战术导入可以很快,买个 SaaS 工具,三天就能上线,两周就能看到效率提升。但战略导入需要时间:试点、调整、扩展、深化。
你细品。AI 能力建设是需要沉淀的,流程重构是需要试错的,人员培训是需要周期的。战略导入至少需要1到2年的时间才能看到系统性效果。如果企业决策者期待 " 三个月改变一切 ",那么请选择战术导入,因为战略导入,急不得。
AI 导入,方式比工具更重要。
战术导入解决的是局部效率的 " 补丁 "问题,战略导入建设的是企业的" 系统能力 "。企业管理者必须清楚:你现在想要的是一个能解决眼前小麻烦的补丁,还是一个能重塑未来竞争格局的系统能力?
想清楚怎么导入,再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