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游戏葡萄 11分钟前

7 人团队一周赚了 4000 万,这又是个要被抢着抄的爆款?

我看未必。

文 / 以撒

7 人小团队开发,游戏首周售出 40 万份,收入保守估计也在 4000 万元以上,同时在线人数超过 34000,Steam 好评率超过 90% ……得有多好玩,才能成就这样的小团队爆款?

前一阵这款《球比伦战记(Ball X Pit)》上线时,就有不少人评价它相当有潜力,又是个铁定会被换个皮、抄一抄,放到手机平台之类的爆款……葡萄君打开直播间看了看之后,第一反应有点迷惑——看起来不就是幸存者 like 套了个打弹珠的玩法么?这有什么好玩的?

结果上手一试,我才发现这游戏真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

首先,游戏局内玩法围绕 " 弹珠 " 的细节不少,呈现出的体验更像是打砖块。和寻常幸存者 like 的割草体验不同,《球比伦战记》的操作实际上不算无脑。比如当你意识到反弹可以增加输出后,就会自然而然地摸索出高效清怪的技巧——先集火一处打出缺口,再利用狭小空间的高频反弹来增伤。

在前期局外成长还没那么强时,想要在局内打出最大输出,你要做的操作其实不少:一边走位躲避弹幕,一边找角度发射弹珠,同时还要捡地上的宝石来升级……三者叠加在一起,比纯粹的割草有趣得多。但这三种操作各自占的脑子又不多,这就让玩家很容易在几局的摸索之后形成肌肉记忆,快速上手。

在这个基础上,《球比伦战记》中提供的角色机制又很大胆,每解锁一个新人,都能给玩家很新颖的体验。比如双人成行,让弹珠翻倍、伤害减半的夫妇,以及把发射方向改为从上到下的暗影,都直接改变了玩家的操控模式和打法思路。每隔几局总有新体验,这实在不能不让人上头。

其次,在 Roguelike 部分,《球比伦战记》也比某些公式化的幸存者 like 做得更细致。游戏中,每两种升到 3 级的弹珠都可以两两融合,如果存在搭配还可以进化产生新效果,进化之后的弹珠又能融合……

弹珠进化或融合之后,带来的新体验又是一种惊喜。比如接触怪物后能在某一行 / 列触发激光的弹珠,与分裂流弹珠结合后能制造满屏激光,这爽感一下子就上来了。

有时,进化还不一定是比融合更好的选择,因为融合看似只是效果叠加,没有新特性,却也能在一些特定组合中产生质变。比如我最喜欢的弹珠 " 细胞 ",特性是分裂出相同的弹珠,越打越多。它的部分进化分支会抹消这个特性,让你变得更弱;用其他进化过的强力弹珠与之融合,反而会变得更强。

游戏中最复杂的进化,就是用特定的两种虫类进化弹珠,加上吸血鬼领主弹珠,进化出究极弹珠诺斯费拉图,然后它还能再融合……丑是丑了点,但这种探索分支、合成进化的感觉,实在是精准踩中玩家爽点。

这种高度兼容性,意味着开发者要堆很多量才能做出效果。但真做出来了,结果就是即便游戏中的基础弹珠种类数量并不多——总共就十几种,玩家却能感受到相当丰富的构筑体验。这一点,实际上是大部分 Roguelike 产品做不到的事情。

网友整理的进化分支

第三,围绕这种核心体验,《球比伦战记》很清楚应该在什么地方克制——玩家的弹珠格子仅有 4~5 个,每局游戏获得的宝石和融合 / 进化机会也有限,这就意味着玩家并不能无限成长,而是要结合角色特性和已有的弹珠,思考该如何选择进化路线。

举个例子,我的角色是双人上阵的夫妇,构筑思路大概率就是选分裂 + 特效流,利用翻倍弹珠的特性来高频触发特效。这时为了不亏伤害,我可能就要刻意避开那些一次性高伤,触发后即自毁,需要等待 CD 才能再次发射的弹珠类型。

结合上面这些细节,你发现了吗?不论是在操作还是 Roguelike 层面,《球比伦战记》都在有意地引导玩家适度思考。除此之外的部分,都由开发者圆润的设计来托底——比如局内甚至有动态掉落的机制,你越残血,血瓶掉率就越高。

这种高度成熟的设计品位,是它在一众同质化的幸存者 like 中,显得清奇出挑的关键。所以每次看到有人说《球比伦战记》的局内玩法不关键,局外循环才关键的时候,我都感觉有点难绷。

当然,《球比伦战记》的局外部分也很重要,只不过这是另一个话题——对游戏整体内容投放节奏的把控。

简单来说,游戏的局外成长部分,就是利用战斗获取的资源来建设城镇、种地盖楼,升级解锁项目反哺战斗,很好理解。这种感觉和《黑帝斯》有点像——打完一局出来收个菜,不断循环,倍儿有动力。

但《球比伦战记》做得更好的一点在于,它把局外成长和局内的新体验捆绑得特别密切,这让玩家每隔几局都能得到新的惊喜,进一步强化了循环的动力。

举例来讲,大部分新角色的解锁,都需要你建成对应居所;局内属性补正、数值加成也要由对应建筑升级;弹珠和被动物品栏位的拓展同样如此……更离谱的是,连双角色游戏模式都可以由 " 婚介所 " 来解锁。

大量颠覆游戏体验的内容,就这样以建筑的形式被不断投放出来。于是在上手游戏之后,你的体验节奏会大概是这样的:

这是什么,双人角色?玩一局;这是什么,自动选择升级的角色?玩一局;这是什么,反向弹珠?玩一局;这是什么,卧槽可以选两个角色了??玩一局;这是什么,卧槽战斗变成回合制了??玩一局;这是什么,可以解锁新弹珠栏位了???赶紧玩一局攒攒资源……

这些由局外养成给到的惊喜,实在是轰炸式的,让人应接不暇的节奏,而且毫不吝啬于对游戏性的颠覆……以至于不少玩家都会惊讶:" 啊?这种效果都是可以塞肉鸽里的吗?"

这还不算完。就在你完全熟悉了游戏、适应了这些惊喜,稍微有些厌倦之时,自动挂机的角色、离线收益的建筑又来了……这下好了,连整个游戏的性质都彻底变化了。

就这样,以一种燃尽自己的狂暴节奏,《球比伦战记》成功地塞满了前十几个小时的体验,让大部分玩家都在这段黄金时间爽得停不下来。虽然代价是,在这之后它就不再具备那么强的重玩价值,但在太多游戏都要受苦才能爽一爽的今天,像这样愿意不计代价让你爽的游戏,真的不多见了。

而且说实在的……可能也恰恰是靠着大量细节、诚意堆起来的这些惊喜,才造就了《球比伦战记》的好成绩。

游戏背后,7 人小团队的主创叫 Kenny Sun,他一手包揽了《球比伦战记》的策划、编程、音效设计工作,其他成员则大部分负责美术工作。

这是个复合型人才,也是个天生的游戏人—— Kenny Sun 从高中时期就开始做 flash 游戏,在大学也选修过几门游戏设计课,于 2015 年发布第一款独立游戏《Circa Infinity(无限旋转 / 引力圈)》,隔年优化玩法、上架 iOS 后,还成功获得过编辑推荐。实际上对比 PC 版本,移动版只是在关卡周围加入了尖刺元素,就让整个游戏的体验大有不同。

这款游戏帮 Kenny Sun 找到了工作,进入音乐游戏公司 Harmonix 参与了多款项目,同时他还在利用业余时间做自己的游戏,直到他发现做游戏足够养活自己了,索性在 2018 年辞职做了全职开发者。

Kenny Sun 有个特点,他特别善于从生活中汲取灵感,融入自己的开发中,同时又能把看起来不相干的玩法、系统融合得很自洽。

比如 2023 年的 Roguelike+ 平台游戏《日先生的帽盒》,灵感其实是源于《合金装备 V:幻痛》中有点搞笑的富尔顿回收系统;而《球比伦战记》的起点,也是出于他在地铁上看到 Roguelike+ 打砖块游戏《Punball》的广告。

从第一次靠游戏挣钱,到如今的《球比伦战记》,他第一次主导一支小团队开发商业项目,与 D 社合作并大获成功,时间正好十年。他在 Blog 上表示,这款游戏是他职业生涯的 " 集大成之作 "。

所以尽管很多人看到《球比伦战记》的成功,都说这款产品值得参考、借鉴,或许很快还会作为副玩法出现在二游中,或是出现复刻版、小游戏版等等……

但我觉得,就像《小丑牌》一样,有些爆款始终都有它们抄不走的东西。只不过《小丑牌》抄不走的,是天才妙手偶得的灵光;而《球比伦战记》抄不来的,是十几年积累的研发经验和设计品位。

游戏葡萄招聘内容编辑,

点击「阅读原文」可了解详情

推荐阅读

行业人才走势 | 蔡浩宇 AI 游戏| 漕河泾小天才

对话库洛李松伦| 归唐| 对话莉莉丝袁帅

点点互动翻盘| 上海游戏政策| 明末虚渊之羽

游戏行业书籍推荐: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公众号

(星标可第一时间收到推送和完整封面)

最新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觉得文章不错,微信扫描分享好友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