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钛媒体 38分钟前

AI 耳机,哪家大厂在领跑?

文 | 新眸,作者 | 冠城

过去三年,AI 耳机市场经历了从概念到规模化的急剧转变。

根据洛图科技最新报告,2025 年上半年中国 AI 耳机线上市场 500 元以下产品销量占比已飙升至 60.1%,其中 0-300 元价格段更是以 45.5% 的市占率成为绝对主流。

回溯耳机行业演进,从有线到无线 TWS,从被动发声到主动降噪,过去十年的革新始终围绕 " 音频体验优化 " 展开。而 AI 技术的出现,彻底打破了这一边界——耳机不再是单纯的 " 声音传递工具 ",而是进化为集语音识别、实时翻译、智能交互、场景感知于一体的 " 可穿戴智能终端 "。

市场的另一面,是日趋激烈的红海竞争。

数据显示,2024 年上半年国内 AI 耳机市场新增产品型号 156 款,较 2023 年同期增长 263%,其中近七成定价集中在 500 元以下区间。价格战已然白热化:塞纳 S8S 首发价 499 元,小米 Buds 5 Pro 大促期间直降至 399 元,部分中小品牌甚至推出 199 元的 "AI 耳机 ",将利润压缩至个位数。

在这场混战中," 定义市场 " 成为破局关键。塞那凭借高性价比策略和线上渠道优势,快速抢占大众市场;华为则依托技术积淀和品牌影响力,在中高端市场站稳脚跟;科大讯飞旗下未来智能则深耕办公会议场景,通过 AI 会议录音这一垂直需求切入市场。

市场分化背后是技术门槛的降低和成本的优化。软件层面,大模型云端 API 调用费用持续下降,使厂商能为入门级产品嵌入语音助手、实时翻译等核心 AI 功能。硬件层面,国产中低端 AIoT 芯片性能提升,传感器、麦克风阵列等元器件规模化生产摊薄了边际成本。

但在热闹的销量数据背后,核心问题浮出水面:到底是谁在为 AI 耳机买单?

AI 耳机,谁在买单?

在社交媒体上,AI 耳机的用户评价呈现两极化。一位小红书用户分享:" 作为跨境商务人士,AI 翻译耳机几乎成了我的刚需,省去了携带专业翻译设备的麻烦。"

但也有用户吐槽:" 买来的 AI 耳机大部分功能都用不上,最后只是当作普通蓝牙耳机使用。"

从行业演进视角回望,近 3 年 AI 耳机的发展呈现 " 启蒙 - 迭代 - 爆发 " 三大阶段,每个阶段的主导者、产品逻辑与买单者画像都在动态演变。这一过程既是技术降本的过程,也是市场从 " 功能试探 " 到 " 需求精准匹配 " 的进化史,而各家企业的差异化打法,直接决定了其核心买单群体的归属。

华为的核心策略是 " 生态绑定 ",依托 HarmonyOS 实现多设备协同,其买单者主要是华为手机、平板、笔记本用户,这类用户注重跨场景体验的流畅性,愿意为 " 摘下耳机自动切换音频 "" 会议记录同步至电脑 " 等生态功能支付溢价;科大讯飞坚持 " 技术深耕 ",聚焦商务与学习场景,买单者中企业白领与教师群体占比较高。

塞纳的打法是 " 性价比 + 形态创新 ",以耳夹式设计解决佩戴痛点,500 元以下定价覆盖大众市场,买单者以学生党与运动爱好者为主。其 S8S 型号单耳仅重 4.5g,采用软硅胶 C 形设计,实现 " 佩戴无感 ",配合长续航与多语言翻译功能,弱化了复杂的生态协同,强化基础 AI 体验与佩戴舒适度。

反观字节跳动,主打 " 内容协同 ",依托抖音、今日头条的内容生态,其 Ola Friend AI 耳机支持离线翻译、AI 语音助手、播客摘要生成,核心亮点是与抖音的内容联动,用户可通过语音指令点播视频、生成文章摘要。

总的来讲,AI 耳机的买单者变迁本质是 " 技术普惠 " 与 " 场景细分 " 的双重作用。这场市场争夺的本质,已经从 " 谁能做出更智能的耳机 " 演变为 " 谁能找到真正需要 AI 功能的人 "。

言外之意,买单者的需求正在从 " 功能堆砌 " 转向 " 精准解决痛点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将是对特定场景的深度理解,而非单纯的技术参数比拼。

智商税,还是真刚需?

从 2023 年的概念萌芽,到 2024 年的功能探索,再到 2025 年的市场分化,这个新兴品类以惊人的速度,完成了传统消费电子品类需要五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走完的演化路径。

和很多 AI 产品类似,AI 耳机市场的爆发式增长,也伴随着 " 智商税 " 的争议。有人认为其 AI 功能华而不实,本质是传统耳机的 " 换壳营销 ";也有人将其视为提升效率的刚需工具,愿意为核心功能买单。要解答这一难题,需从产品竞争格局、功能差异与用户真实反馈中寻找答案——真正的刚需,永远是 " 功能与场景的精准匹配 "。

就目前 AI 耳机市场已形成的竞争梯队来讲,第一梯队是华为、科大讯飞,主打中高端市场,定价 800-2000 元;第二梯队是小米、塞纳、字节跳动,聚焦中端与入门级市场,定价 300-800 元;第三梯队是众多中小品牌,主打极致性价比,定价 300 元以下。各家主力产品的功能与参数布局差异显著,直接决定了其市场定位与用户认可度。

据《新眸》不完全统计,那些被吐槽 " 智商税 " 的产品,主要存在三大问题:一是 AI 功能华而不实,如支持 "AI 健身指导 "" 星座占卜 " 等非核心功能,却在翻译、转写等关键功能上表现拉胯,某小众品牌 AI 耳机因 " 翻译准确率不足 80%" 被投诉;二是体验不佳,如语音唤醒不灵敏、转写延迟高,某产品因 " 唤醒需喊 3 次以上 "、" 翻译延迟达 5 秒 " 被用户吐槽 " 不如手机 APP";三是定价虚高,中小品牌的产品在硬件配置与 AI 功能上与头部品牌差距明显,却定价超 800 元,缺乏性价比支撑。

Canalys 分析师指出,AI 耳机的刚需属性已得到市场验证,2025 年全球出货量有望突破 1 亿副,关键在于厂商能否找准目标用户的核心痛点,避免功能堆砌与同质化竞争。对于消费者而言,判断是否值得买单的标准很简单:这款 AI 耳机是否能解决你某个高频场景的核心需求,且体验优于其他替代产品。

风口下的新变局

就目前来看,市场的 " 内卷 " 已进入白热化阶段,主要体现在三个维度:产品同质化、价格战升级、功能堆砌严重。产品同质化方面,近七成新增产品的核心功能集中在 " 翻译 + 转写 + 降噪 ",差异仅在于支持的语言种类与转写准确率,中小品牌更是直接模仿头部产品的设计与功能,

也就是说,未来几年,AI 耳机市场将迎来 " 分化与洗牌 " 的关键期。

业内人士告诉《新眸》," 分化与升级 " 是两大关键趋势,行业集中度将持续提升,产品将向 " 高端专业化、中端场景化、低端标准化 " 方向发展,技术突破与场景深耕将成为核心竞争力。

具体来讲,高端市场将聚焦 " 专业场景深度升级 ",核心竞争力从 " 功能多 " 转向 " 体验精 "。科大讯飞、华为等头部品牌将持续深耕商务、医疗、教育等专业场景,通过技术迭代提升核心功能的精准度与稳定性。

中端市场将主打 " 场景化细分 ",厂商将针对不同用户群体的核心需求打造差异化产品,避免同质化竞争。例如,针对运动人群推出支持健康监测(心率、血氧、运动轨迹分析)的 AI 耳机;针对老年群体推出支持方言识别、语音大字播报的产品;针对旅游爱好者推出支持离线多语种翻译、景点讲解的设备。

至于低端市场,将走向 " 标准化与普惠化 ",产品聚焦核心 AI 功能(基础翻译、语音转写、AI 降噪),价格下探至 300 元以下,成为大众消费品。这一市场的竞争焦点将是供应链效率与成本控制,中小品牌若能在供应链上形成优势,仍有生存空间。

AI 耳机的故事,本质上是智能终端普惠化的缩影。

从少数人的尝鲜工具到大众的日常消费品,从功能堆砌到场景深耕,这场革命仍在继续。未来,当 AI 耳机能够真正理解用户意图,无缝融入生活与工作的每一个场景,它将不再是 " 耳机 ",而是成为人体感官的延伸,成为人与数字世界沟通的重要桥梁。而在这一天到来之前,市场的每一次洗牌、技术的每一次突破,都是在为这个未来铺路。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