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钛媒体 16分钟前

雷军,太委屈

文 | 表外表里 ,作者 | 陈梓洁、刘钰民,编辑 | 曹宾玲

" 我支持小米,你们可以骂我了。"

小饱按下发送键那一刻,就知道将迎来一场腥风血雨。但被追着骂、被问候全家、被诅咒 " 这是你最后一辆车 ",还是让他叹为观止。

" 现在‘小米车主’几乎成了一种网络黑标签。" 小饱说,一旦暴露,评论区免不了阴阳怪气和抽象发言。

品牌口碑的崩盘,落在每位车主身上,就是无尽的烦恼。

当公众对小米造车的 " 好评光环 " 消退,取而代之的是对产品可靠性的质疑;当雷军的 " 形象招牌 " 也不再管用,批评一遍一遍冲击着热搜……曾经对小米的信任与钟爱,开始动摇、溃散。

数据显示,近期小米 YU7 出现大面积弃单,部分车型顺延率高达 30%。巧的是,小米股价相比年内最高点,也下跌近 30%。

这是小米的至暗时刻,也是雷军人生中的又一次低谷。

不过,有一批像小饱一样的车主,替雷军委屈,主动出来 " 分担火力 "。他们分享驾驶体验、晒出设计巧思,期望用真实的感受,让更多人在这场舆论风暴里,听到客观、多样的声音。

" 我们不仅是在替雷军说话,也是在替自己的选择,说句公道话。"

一、4000 块扔水里,也要退掉小米汽车

" 亏 4000 定金,这跟白送有啥区别?" 听到林磊要 2 折转让小米 YU7 订单,朋友都替他肉疼。

放在 3 个月前,林磊也舍不得。犹记得首发当晚,自己屏住呼吸、守着倒计时,成功锁单的欣喜;之后天天刷视频,越看越上头,就盼着提车电话响起的那一天。

然而,再滚烫的热情,被一次次的失望打击,也会熄火。

起初是实拍图出来后,林磊想更改配置,被告知 " 锁单定金不退 ";后来刹车点头、异响共振等争议被曝,他虽安慰自己 " 可能是个别情况 ",心里却打起了鼓。

眼看着别人陆续提车,自己还在排队,交付专员回消息也一副 " 爱搭不理 " 的模样,林磊的耐心一天天消磨。

成都车祸事故,成了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 虽然车主涉嫌酒驾,但我们还是希望小米能给出更多解释,比如发生什么水平的碰撞、车门为什么打不开。" 林磊无奈道,可大家首先等来的不是专业的技术报告,而是 " 抵制黑公关 " 的声明。

恰逢所在地区置换补贴要暂停,其他车企也抛来橄榄枝,失望的他最终选择 " 弃米投敌 ",早买早享受了。

相比林磊," 小米全家桶 " 用户及 SU7 车主刘文,退得更早。刚见到实车照片,他就两眼一黑:渲染图里,光环轮毂立体又酷炫,到了真车上,黑色板片替代了镂空设计,塑料感十足还遮住了卡钳,完全 " 两模两样 "。

冲着整车颜值,他捏着鼻子忍了,结果越往后看越不是滋味——后视镜防眩目这个并不高级也不昂贵的配置,只给 MAX 版本用;落地近 30 万的电车,竟然还是手动方向盘……

" 期待多高,失望就有多大。" 刘文直言,YU7 消息传出后,自己从漠河、吐鲁番、西藏高原路试,到首创天际屏,一个热点没落下,几乎是全程 " 云监工 " 过来的。

然而,正是因为参与感、期待值拉满,小心机也看得一清二楚。

车价翻来覆去让人猜了两三个月,他还能理解,配色遮遮掩掩、吊人胃口,他有些烦了。最无语的是,等能公开了," 偏偏挑最具争议的绿色放出来。"

炒作的手段,刘文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看到国产车的一些标配,被冠以 " 高级 " 售卖,他感受不到品牌的真诚了。

觉得被 " 忽悠 " 的不止刘文,一场舆论风暴,随着争议的不断堆积和发酵,猛烈扑向小米。

续航 650 公里,说成 "1300 公里中间只充 1 次电 ";小米超强钢是 " 项目名称 "、" 逆光之王 " 指 " 产品设计目标 " ……这些精心设计的文字游戏、" 小字营销 ",遭到疯狂炮轰。

曾因性价比而受到欢迎的小米,一夜之间沦为被围攻的对象," 米粉 " 社群也加速崩塌。

数据显示,SU7 退车事件爆发后,小米社区的米粉活跃度下降了 67%,许多用户签名栏变成了 " 脱粉保平安 "。各款车弃单率也水涨船高,SU7 几乎可以 " 提前三个月提车 "。

当然,更多的人是在抱怨—— " 怎么没顺延到我手里 "。

二、产品好不好,买了的人才有发言权

刚提了小米 YU7 没多久,小饱就要跨省出差,他犹豫着要不要开新车去。

毕竟纯电最怕跑长途,以往每次开出去,没够 300 公里续航就断崖式往下掉,要时刻关注下一个充电站位置不说,等待也让人抓狂。

但当他开了 YU7,找罪受的感觉消失了——中间很少补电,充 20 分钟能跑三四百公里,几乎没有 " 电量焦虑 "。回程他还简单测了测,正常空调温度、舒适模式下,车速压着 100 码跑,续航超过 600 公里。

" 轻装上阵的话,可以做到满电出发、1300 公里中间只充 1 次电。" 小饱感叹,小米虽然爱用 " 噱头营销 ",但产品确实对得起宣传

当然,路上也有不好的体验," 高速遇到前车急刹,我几乎得站起来使劲踩刹车才能稳住。" 小饱直言。

然而,30 万的价,能买到一部外观、续航、动力、驾驶质感远超同价位车型的车子,还要啥自行车?小饱宽慰自己," 以后小心点开。"

这种心态,被调侃为 " 自适应 " 能力强,张曦如果没有入坑,可能也会这么认为。

过去,他对小米的印象就两个字:廉价。别说购买产品," 路过门店都不会往里面瞥一眼 "。而让他停下脚步的,是 SU7 Ultra 拿下了 " 纽北最速量产电动车 " 的消息:" 就像班里中不溜秋的同学,突然考了清华。"

他抱着好奇,从雷军演讲,一路看到汽车、手机产品线,逐渐对其改观。成为 YU7 车主后,与油车截然不同的智能驾驶体验让他倍感新奇,零重力座椅、一键投影等设计也让家人赞不绝口。

" 每次自驾,车内都舒服得睡倒一片。" 张曦真切体会到了那句 " 车子好不好,真正买了的人才知道 ",当下舆论对小米的围剿,多半还是因为 " 不了解 "。

至于风口浪尖上的碰撞事故," 应该重视,但不必过度发挥 " 他认为,世上根本没有零事故的汽车,安全驾驶有时比车子的安全设计更重要。

他甚至觉得,"小米比车主还害怕出事"。

提车那天,他迫不及待体验 " 弹射起步 ",却发现新手期最高只能开到 130 码。居中辅助驾驶得开够 500 公里才能解锁,跑满 1000 公里才给端到端驾驶权限。

这样的设计,在张曦眼里,明显是 " 不想让‘绿化带战神’的事情发生 "。但架不住总有追求速度与激情的人,尤其对车主 " 年轻化 " 的品牌而言。

" 小米已经在不少城市开设了免费的高阶驾驶培训。" 张曦是受益者之一,但正所谓 " 好事不出门 ",公众往往难以看到这点。

过了不惑之年的安毅,这么多年一直支持小米,一大原因便是 " 君子论迹不论心 "。

" 小县城 2000 元以内的手机,许多是以次充好的渠道机,但小米不会这样坑看不懂参数的穷人。" 安毅说。他自己被坑过——几年前图便宜买杂牌电视,才用半年就黑屏,还找不到售后;换了小米电视后,用了四年仍然没毛病。

在安毅眼里,小米产品力在平均值以上," 或许不敌极客品牌,但买了也不亏。"

这是小米在市场中的真正定位,如今的风波,正是其在回归原位。

三、小米从 " 天上 ",回到 " 人间 "

YU7 车主康康,最近跟家里闹的很不愉快。

" 下次来接我们,不要开这个车。" 如果不是亲生的,听到这 " 最后通牒 ",他可能会气得把人赶下车。

自己连踏板都舍不得狠狠踩的爱车,到父母口中变成 " 花架子 ",尤其近期,各种事故合集更是塞满家庭群,三令五申让 " 赶紧换车 "。他几次解释,但汹涌的舆情下,根本没法破除老一辈的刻板印象。

康康面临的困境,正是小米和雷军口碑崩塌牵动的那一枚 " 多米诺骨牌 "。

今年以来,康康眼见着 " 雷军文学 " 越来越火,直至变成一种流量密码。他试图说几句好话,马上被判成 " 信仰小米教 ",甚至不乏恶毒的人身攻击。

这让他真切体会了互联网 " 造神 " 与 " 毁神 " 的能量。

当初 " 万人请雷总造卫生巾 "、小米评论区变成 " 赛博许愿池 " 时,他就有种不祥的预感:" 小米是一家盈利性企业,雷总是一位成功的商人,把他们奉为‘良心典范’是天真的。"

但大众与资本对抗的情绪正上头,雷军的爽文人生也已流行开来,康康只能看着他们被捧上神坛。

而他担心的,果然接踵而至。

从安徽高速事故,到 YU7 再度 " 致敬 " 豪车,再到多款车集体惹争议……雷军的一次次应对,逐渐暴露出真实、在商言商、会使用手段的 " 不完美 " 形象。

" 大家难以接受,一个自己心里的理想主义的工匠,突然变成务实、有时精明的商人。" 康康叹气道,但在他眼里,这就是雷军个人形象 " 从天上回到人间 " 而已

在观察人士章武看来,即便雷军没有被 " 神化 ",小米也难逃一劫。

小米 SU7 实现了 " 开局即王炸 ",但随着交付量和行驶里程增长,问题开始暴露,大到碰撞事故、小到异响和车机 bug,每个负面案例都会在放大镜下被审视。

" 这是汽车产品的必经之路。" 章武说,而小米正处于产品口碑 " 崩盘 " 与 " 稳住 " 的两极分化阶段。

随着时间的推移,车辆呈现出稳定的质量和可靠性,小米的口碑可能会反转。但 " 拖字决 ",并不是小米的良药。

正如章武所观察到的:" 随着车型增多,负面评价总数也在上升。" 且问题不止于汽车,处于 " 三线作战 " 的小米,手机、IoT 业务同样被挑剔,正进入 " 全产品线被质疑 " 的周期。

章武直言,这会 " 引来友商忌惮 ",也会拉高社会对小米的预期," 当一家企业体量足够大,人们就不再满足于它仅仅会‘卷价格’,更希望它在科技上实现引领。"

而小米目前的 " 科技含量 ",显然还不够高。" 小米需要进步,但创新也需要时间。"

不过," 米粉 " 六六对小米有信心。好几年前,他对手机壁纸设置不满,一纸投诉提交了上去,没多久的一次更新,他就发现自己的建议被采纳了。

这并非他一个人的经历,许多米粉都曾通过社区反馈,参与产品的优化。这让六六认为," 小米是听劝的,能在批评中成长。"

今时今日,能做到 " 把消费者放心上 ",就已经战胜了许多品牌。六六愿意给小米时间:"它确实没那么好,但也没那么糟。"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