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钛媒体 1小时前

折叠机祛魅进行时

文 | 科技新知,作者丨茯神,编辑丨思原、九黎

近几年来,智能手机市场增长进入平稳期,折叠屏手机曾被寄予厚望,被视为行业突破创新天花板、开启新一轮向上周期的关键。

自 2019 年三星首款折叠屏手机 Galaxy Fold 问世以来,这一细分市场便迅速成为行业焦点。新品发布会上 " 秒光 " 的抢购盛况、社交媒体上铺天盖地的宣传造势、厂商们高调的高端叙事,共同营造出一种折叠屏时代已然来临的繁荣假象。然而,热闹非凡市场表象之下,实则暗流涌动。

图 /Samsung

2025 年的折叠屏市场,正站在 " 泡沫破裂 " 与 " 理性发展 " 的十字路口。二手交易平台的数据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折叠屏手机平均持有周期仅 13 个月,远低于传统旗舰机的 24 个月,屏幕折痕、铰链松动、电池衰减等问题成为主要折旧因素。以三星 Galaxy Z Fold4 为例,其换屏费用高达 3800 元,而二手成色较好的同款机型售价仅 4500 元左右," 修一次够买新机 " 的尴尬局面,让折叠屏手机 " 耐用消费品 " 的标签变得摇摇欲坠。

当消费者逐渐从营销的狂欢中清醒过来,开始审视折叠屏手机的实际价值时,一个尖锐的问题也浮现出来:折叠屏究竟是技术创新带来的革命性突破,还是资本游戏制造的消费泡沫?苹果作为全球智能手机行业的领军者,迟迟未推出折叠屏产品,其谨慎态度恰似一面镜子,映照出折叠屏市场背后的重重隐忧。

01 催熟的创新幻象

折叠屏的 " 秒光 " 神话,是品牌用稀缺性编织的消费泡沫,而非技术普惠的黎明。其 " 快消品 " 属性的暴露,也写在出货增速放缓与二手市场高流转的数据里。

今年 9 月初华为 Mate XTs 开启预售,官方商城半小时内告罄,线下预订需等待两个月,二手平台溢价瞬间炒高 6000 元。这种一机难求的盛况并非首次,此前 Mate XT 开售时,华为商城曾涌入 700 万人抢购。在这场由限量发售、黄牛囤货共同制造的狂欢中,折叠屏的稀缺性被无限放大,却掩盖了市场的真实需求。

IDC 的最新报告显示,2025 年全球折叠屏出货量增速骤降至 6%,中国市场渗透率虽从 2021 年的 1% 提升至 8%,但相较于全年预计近 3 亿台的手机总出货量,仍属小众品类。更值得警惕的是市场结构,华为以 75% 的份额垄断中国市场,荣耀、三星等其他品牌在剩余空间激烈缠斗。这种 " 一超多弱 " 的格局在科技产品史上极为罕见,且集中度并非源于技术壁垒的绝对领先,更像是品牌溢价与营销造势的共同结果。

高端市场的 " 稀缺游戏 " 与中低端市场的 " 价格困局 " 形成诡异呼应。华为持续向上探索,Mate XTs 以 17999 元起售价巩固超高端定位,即便被诟病为 " 小改款 ",仍能维持热度不减。而小米、荣耀等品牌试图以低价破局,努比亚的 Flip 系列更是下探至 2999 元,但成本压力始终如影随形。集邦咨询的数据显示,折叠屏的显示模组与铰链成本合计超过整机成本的 50%,仅铰链在 BOM 成本中占比就达 5%-8%。一位供应链人士直言:" 零部件成本和未规模化的生产,让终端价格难以真正亲民。"

二手市场的表现彻底撕碎了 " 创新标杆 " 的伪装。2025 年 1-8 月,二手折叠屏交易量同比上涨 73%,但华为 Mate X5 一年残值率仅 52.9%,三星 W24 跌至 37.5%,远低于 iPhone 15 Pro Max 超 70% 的残值率。这种快速贬值背后,是产品 " 快消品 " 属性的本质,消费者为 " 稀缺符号 " 买单,却在实际使用中迅速失望。正如 IDC 亚太区高级研究经理黄子兴所言:" 当前折叠屏市场很大程度上还是厂商在推,而非消费者主动拉动需求。"

02 难登的技术高地

折叠屏的技术叙事,难以破解物理规律的枷锁。所谓的突破,多是权衡后的妥协,而高昂的维修成本,正是对这种伪创新的最直接反噬。

在华为 Mate XTs 的发布会上,余承东强调其 " 实现量产可靠极为困难 ",试图塑造技术先驱形象。但现实中,折叠屏的技术瓶颈从未真正突破,厂商口中的 " 耐用性升级 " 更像是自说自话。尽管 UTG 超薄玻璃的抗冲击性能比早期 PI 材料强 3 倍,但实际使用中屏幕折痕与铰链松动仍是普遍问题。

技术妥协已成行业常态,却会被包装成创新亮点。三星 Galaxy Z Fold5 缩小铰链体积,却牺牲了散热性能,长时间使用易出现卡顿;华为 Mate XTs 为实现 3.68mm 的展开厚度,电池容量努力维持在了上代的 5600mAh 水平,不过与 10.2 英寸大屏的搭配仍显得有些 " 小马拉大车 "。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设计,本质是对材料科学局限的无奈妥协,当然也可以被美化为 " 平衡的艺术 "。

维修成本的高昂,彻底暴露了技术的脆弱性。华为 MateBook Fold 非凡大师更换全新屏幕需 14879 元,相当于两台 Mate70 Pro 优享版的价格;即便是普通折叠屏,换屏费用也多在 3000-5000 元,铰链维修需 1500 元以上。

图 / 某品牌折叠手机换屏费用

OPPO 官方曾披露,Find N 系列铰链成本约 800 元,占整机售价的 10.6%,而维修时的人工与技术成本更使终端费用翻倍。更令人无奈的是,主流厂商均将折叠屏排除在常规保修外,用户需额外支付 1500-2500 元购买 " 意外保障服务 ",否则易被判定 " 人为损坏 "。

供应链的数据也有所揭示。据铰链供应商精研科技接受调研时曾表示,铰链的组装良率其实跟铰链本身设计的复杂程度有关,市面上一般做得好的会有 70% 以上的良率水平,少数可能在 80%,一般的良率水平在 50%-60%,差一点的可能在 40%-50%。这种低良率推高了生产成本,却未能转化为用户体验的提升。国际环保组织 Greenpeace 的拆解报告更指出,折叠屏含 30% 以上不可回收材料,维修难度是传统手机的 5.2 倍,技术迭代越快,环境成本越高。

苹果的缺席,成为刺破技术泡沫的最锋利针头。尽管知名分析师郭明錤透露苹果计划 2026 年推出折叠 iPhone,但截至今年 10 月仍未公布明确方案。行业普遍认为,苹果的谨慎源于对技术成熟度的考量,其生态体系难以容忍折叠屏当前的适配缺陷,供应链把控标准也远超现有水平。有行业人士认为,苹果若入场将倒逼产业链解决耐用性与成本问题,也恰恰反衬出当前业内的技术浮躁。

03 错位的认知危机

折叠屏的真正困境,不是技术不够炫,而是体验不够好;厂商沉迷于参数竞赛的狂欢,却忘了用户需要的是用得舒服,而非看得炫酷。

" 以为买了生产力工具,结果成了累赘。" 这是金融从业者田先生使用某品牌旗舰折叠屏手机一年后的感慨。他曾期待大屏提升办公效率,却发现多数应用未适配,分屏操作繁琐,"Wind 金融终端在手机上只能看基础行情,所谓的多任务处理还不如平板顺手 "。据 Counterpoint 调查显示,折叠屏用户日均展开次数仅 3.1 次,76% 从未使用过悬停功能,分屏操作频率低于传统平板。

厂商与用户的需求错位,体现在每一个使用场景中。商务人士期待大屏办公,却面临应用适配的碎片化,目前市面上仅 300 余款主流应用完成折叠屏适配,更多的应用仍存在界面拉伸问题。普通消费者追求轻薄便携,却陷入展开太沉、合上太小的尴尬;而追求极致轻薄的机型,又会牺牲电池与影像等配置。

价格与价值的失衡更让用户望而却步。2025 年主流折叠屏均价仍超 8000 元,是直板旗舰的 1.5 倍,但复购率不足 13%,远低于 iPhone 的 65%。京东消费研究院的调研显示,61.6% 的消费者担忧铰链或屏幕寿命有限,57.1% 忌惮高昂的维修费用。这种顾虑并非多余,一位手机经销商透露,折叠屏维修率是直板机的 3 倍," 很多客人听说换屏费能买半台新机,直接放弃购买 "。

这种错位本质上是技术炫技对用户需求的碾压。正如当年 VR 头显追逐分辨率却忽视眩晕控制,如今折叠屏厂商沉迷于 " 折叠次数 "、" 展开厚度 " 等技术参数,却不约而同地回避核心体验问题。

苹果的潜在入场或许会成为行业转折点。其强大的开发者生态可能破解应用适配难题,对供应链的把控能力或能降低核心部件成本。但更根本的突破,仍需等待材料科学与交互逻辑的双重革新:更耐用的柔性材料、更轻便的铰链结构、更智能的适配系统,缺一不可。正如前任荣耀 CEO 赵明所言:" 当折叠屏的产品体验真正满足消费者需求时,才会有真正的爆发。"

于消费者而言,折叠屏的祛魅未必是坏事。它刺破了厂商制造的消费幻觉,让技术创新回归理性轨道。而对于行业来说,这场祛魅是阵痛,更是清醒剂。真正的技术革命从来不是实验室里的突破,也不是资本驱动的狂欢,而是对用户需求的深刻洞察与持久回应。

参考资料:

AI 蓝媒汇,《华为 Mate XTs,难成 " 苹果 "》

虎嗅,《苹果的折叠屏手机,意味着什么?》

陆玖商业评论,《手机厂商 " 卷 " 折叠屏进行时》

雷科技,《折叠屏手机卷轻薄,有些本末倒置了?》

觉得文章不错,微信扫描分享好友

扫码分享

热门推荐

查看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