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闻旅派,作者 | 林黛曦,编辑 | Sette
01
今年东北的旅游,正靠一堆听起来像在骂人的地名,疯狂收割年轻人。
特别抽象。
这些地方都是啥腻?
你比如说海岛。
人家都叫鼓浪屿、东极岛、南麂岛,再俗一点的叫七美岛。但是大连有个岛它叫—— " 海鸭子拉屎 "。

你第一次看这地名,肯定多少感觉带点味道。
别人的古镇、古村落叫官桥村、蔡宅村、周庄、乌镇,一听就是那种 " 春水画船,烟雨楼台 " 的感觉对吧。但黑龙江有个古村落叫 " 伍大哈哈屯 "。
我专门查了一下这个地方,没想到还是个谐音梗。
它原本叫 " 乌达哈嘎 ",是蒙古语,意为 " 长有柳条的盐碱泡子 "。后来汉人多了,逐渐传成 " 伍大哈哈 "。
啥是 " 长有柳条的盐碱泡子 "?嗯……就是 " 柳条丛生的盐碱湿地 "。
别奇怪,东北有自己一套命名体系。
" 湖泊叫泡子,山谷叫沟子,沙洲叫坨子 "。所以什么盐碱湿地,东北小孩就算天天看着也不知道那是啥东西,你换成 " 泡子 " 他就秒懂了。
而且你要说 " 伍大哈哈 " 这是东北特殊的音译,那也不是。
毕竟音译这玩意别的地方也有。
云南香格里拉,藏语意思为我心中的日月。搁东北这玩意得叫 " 乡个呲啦 "。
也不怪网友说,就算寂静岭来到东北,都得改名叫 " 哑巴屯儿 "。
你看东北地名就是这么直给。
吉林还有一个 " 吓一跳山 ",怎么来的呢?说是以前有猎人上山打猎,遇见一只老虎,然后吓他一跳,扔下猎物逃跑了,所以叫 " 吓一跳山 "。
东北地名主打一个只打直球,直戳你灵魂。

02
而这里面魔幻的地方在于,它名字很土,但关键是它没耽误事啊。
先看数据。
2025 年上半年,黑吉辽三省的旅游成绩单已经亮瞎眼:
国庆假期数据也不差:
社交媒体上越来越多的游客开始好这口 " 土味地名 "。
东北靠名字 " 土 " 得令人着迷,估计很多目的地策划公司也看懵了。
你比如说 " 老秃顶子山 ",就这名字听着像不像游戏里建号时那种系统随机生成,或者随手打的 ID?
真的,就那种你点他一下,下意识里感觉建模都得是那种治好了还流口水的样子。
而别的山叫 " 天都峰 "" 神女峰 ",一听就是满级大佬的 id,自带仙气和传说。
你以为一个 " 老秃顶子山 " 就完了?
现实是,黑吉辽三省分别有 " 大秃顶子山 "、" 大秃子山 "、" 老秃顶子山 "。没错,东北人就是跟秃干上了。

就是这几座山海拔高,高到植被都稀疏了。
你看,别的地方形容山高是 " 一览众山小 "、" 只有天在上 "、" 山高路远入云端 "。
东北人形容山高是 " 秃顶子 "。
除了少点诗情画意,也挺具象化、挺通俗易懂。
一听名字,你脑子里肯定浮现出三座光溜溜的山头,像刚剃完头的郭达 · 斯坦森。
可偏偏,就是这个像系统随机刷出来的名字,如今成了年轻人心中 " 隐藏地图 " 的入口——他们偏要来这儿,看看你这么抽象,是不是怕看?到底藏着什么绝世风景?
事实上 " 老秃顶子山 " 并没有辜负他们的期待。
选对季节去,你会发现:

而就这个 " 老秃顶子山 ",9 月到 10 月,微信搜索指数都是翻倍往上窜。
还有吉林那个 " 干饭盆 "。不知道的以为是还以为是哪个大学食堂搞了个 " 大胃王挑战赛 " 的奖品。
上面印着 " 干饭人,干饭魂,干饭都用大铁盆 "。
谁能想到,这居然是个正儿八经的国家森林公园!
人家官方介绍写的是 " 大小盆形峡谷环环相扣 ",地理爱好者称它为 " 长白山的百慕大 ",多神秘,多带感。结果官方大名一甩出来——干饭盆。
意境?不存在的。神秘感?当场击碎。
但就这么个名字,平时微信搜索量就能稳在 150% 上下。这说明啥?说明每天都有一大波人,一边憋着笑,一边在搜索框里郑重其事地打下 " 干饭盆 攻略 "。
而且这两个地方最诡异的数据异动在于——它们偏偏在假期结束后突然爆了。
" 老秃顶子山 " 在 10 月 10 号,微信搜索指数 " 噌 " 一下冲到 240%。

啥概念?
别人家的景区,数据高峰都在国庆那七天。它们倒好,假期一结束,数据才开始坐火箭。
这说明什么?
说明那些趁着假期偷偷去的人,回来之后,没憋住,开始疯狂输出安利了。
于是,一波没去成的人,或者本来压根不知道这些地方的人,被说得心痒痒,手贱打开了微信搜索……
数据就这么炸了。
这不是官方宣传的胜利,这是民间口碑的病毒式传播。
是第一批 " 邪修玩家 " 回来了,带着实锤和真诚,把地图上的奇葩地名,变成了下一批人心中 " 必须去的隐藏副本 "。
所以你看,最硬的广告,永远是那些从山里回来的人,激动地拉着你说:" 信我,东北这些名字像开玩笑的地方,真的能处。"
03
这些土嗨地名,怎么就成了流量密码?
这事儿不是偶然,是一部分年轻人被逼急了的 " 理性选择 "。
首先你看,节假日出游像什么?是不是像一场精心策划的集体军训。
你提前一个月抢票,订的酒店比平时贵三倍,起了个大早赶到景区门口——然后发现前面排着乌泱泱的人,队伍弯了八个弯,小朋友在哭,大妈在插队,你站得脚底板发麻,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
但你说你要去 " 老秃顶子山 "" 出不来沟 "" 吓一跳山 "。
你妈第一个反对:" 啥玩意儿?去那儿干啥?听这名儿就不像有好道!"
但你心里门儿清:这些名字,就是最好的 " 人群过滤器 "。
它们像一句写在目的地的诚实广告:
" 我们这儿没索道,没观光车,没网红咖啡厅;名字不好听,但景色不骗人;路途有点远,但绝不让你排队;听起来挺野,但绝对不坑你钱。"
是的,没人跟你抢机位,你不用 P 掉一百个路人甲;不用买门票,没有 " 烤肠刺客 "" 泡面刺客 ";你甚至可以躺在山顶草原上打滚,在大裤裆沟里放声高歌,在干饭盆里边走边吃——反正没人看你,没人管你,你是这儿临时的山大王。
这些名字,就像东北老铁一样实在:不跟你玩虚的,不给你画大饼,有一说一,爱来不来。
而年轻人,就吃这套。
他们宁愿要一个名字难听但真实自由的 " 出不来沟 ",也不要一个人挤人还死贵的 "5A 网红打卡地 "。
因为在 2025 年,真正的奢侈,不是去了哪里。而是在哪里你终于找回了呼吸的空间,和属于自己的一整片天空。
其次,这届年轻人,早就活成了 " 人间清醒 " 和 " 互联网梗王 " 的混合体。
他们管上班叫 " 电子厂打螺丝 ",管省钱叫 " 消费降级修行 ",管发呆叫 " 情绪节能模式 "。生活已经够累了,再不整点抽象幽默,日子还咋过?
所以你看他们旅游发朋友圈,早就不满足于 " 到此一游 " 了。
你发 " 抵达长白山 ",配图是标准游客照,点赞可能就十几个。
但你要是发 " 想你的风吹到了干饭盆 ",再配一张你坐在山谷里抱个饭盆的摆烂图——好家伙,评论区能笑出八十楼。
你定位 " 杭州西湖 ",那是常规操作。
但你定位 " 大裤裆沟 ",那就是行为艺术,是社交货币,是无声地宣告:" 我,不一样。"
这届年轻人旅游,风景是基础需求,但表达、身份、幽默感才是核心刚需。
他们不只想看风景,更想成为 " 段子里的主角 ";
不只想打卡,更想造梗、玩梗、成为梗本身。
而东北这些土嗨地名,简直就是为他们量身定做的 " 抽象素材库 "。
" 老秃顶子山 "、" 干饭盆 "、" 擦屁股岭 "、" 王八脖子遗址 " ——念出来就自带喜剧效果,自带反差萌。

它们接地气、不装、甚至有点自黑,却因此显得格外真实、亲切、有记忆点。
年轻人要的从来不是完美,是真实;不是高高在上的仙境,是能一起玩的 " 梗友 "。
而东北,恰好捧出了一本地名界的 " 脱口秀大会精选集 ",不挑观众,不设门槛,谁都能来接一句梗。
所以你懂了:不是年轻人变抽象了,而是他们终于找到了能和他们对上暗号的地方——在黑土地里长出来的、带着大碴子味儿的、真诚又幽默的东北地名里。
04
而且我觉得东北这地方得听网友们一句劝:
千万别改名!你们这些土嗨地名,才是真正的流量密码、文化化石、旅游界的隐藏款盲盒。
现在尔滨玩雪、沈阳洗浴是出圈了,但代价是啥?是冰雪大世界门票涨了,中央大街的糖葫芦变贵了,洗浴中心排队排到脚软。东三省旅游,正从 " 性价比之王 " 悄悄变成 " 你也配姓高?"
但年轻人多精啊,他们早就看透了这套网红玩法。你不涨价,我跟你玩;你涨价,我换地儿玩。
于是他们开始 " 邪修 " 了——
你们宣传你们的 " 尔滨浪漫 ",我们去 " 老秃顶子山 " 看日出云海;
你们挤在沈阳搓澡拿号等位,我们在 " 干饭盆 " 里边徒步边野餐;
你们在网红点排队三小时拍照三分钟,我们在 " 大裤裆沟 " 里躺着打滚拍 vlog。
他们不是不爱东北,是爱得更深了——爱到连你那 " 土到掉渣 " 的名字,都当成地域文化来接纳,当成社交货币来传播。
所以我说,千万别手痒去改名!
你把 " 奶头山 " 改成 " 仙女峰 ",把 " 干饭盆 " 改成 " 翡翠谷 ",把 " 吓一跳山 " 改成 " 惊鸿岭 " ……
是,听起来是雅了,文艺了,像那么回事了。
但也凉了,没劲儿了,记不住了。
就像辽宁以前有个地方叫王八炕,这几年发展成露营地了,改了个很文艺的名字,结果慢慢的泯然众人。
你品品:" 我想去干饭盆 " 和 " 我想去翡翠谷 " ——前者像要去干一件又野又快乐的事,后者像要去买玉镯子。
这些地名不是没文化,是另一种文化——是闯关东的老一辈,用脚步丈量、用生命试错,写下来的 " 生存路书 "。
" 吓一跳山 " 不是随便起的,是真有人被老虎吓过;
" 出不来沟 " 不是开玩笑,是真有人迷路过;
" 大酱缸 " 不是幽默,是提醒你前面有沼泽别踩。
它们不是文人墨客的诗情画意,是拓荒者的生存实录,是黑土地里长出来的野生叙事,是比任何网红滤镜都真的 " 真实力 "。
而现在,这届年轻人要的就是这份 " 真实 "。
他们厌倦了被包装过度的景区,厌倦了千篇一律的网红打卡。他们要的是地名不装、风景不 P、体验不卷。
你别改,别包装,别硬往 " 高大上 " 靠。
就保持那份 " 大碴子味儿 " 的真诚,保持那份 " 爱来不来 " 的底气。
因为真正的高级,不是把 " 老铁 " 包装成 " 先生 ",而是让全世界都听懂—— " 老铁 " 这两个字里,藏着多少踏实与温度。
记住:你们嫌弃的土味名字,正是年轻人奔赴的理由;你们想擦掉的乡土印记,恰是这块土地最硬的底。
那是你的历史,是你的性格,也是你现在最能打的一张牌。
年轻人不在乎你叫啥,他们在乎的是:在你那里,他们能花小钱、看大山、拍大片、做自己。
而这,恰恰是旅游最难得的 " 不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