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雷科技 14分钟前

同比下降 10.5%!狂奔四年后高速吹风机降速,价格战也失效了

当你在电商平台搜索「电吹风」时,位于结果前列的推荐产品,几乎都是来自各个品牌的「高速吹风机」。传统吹风机似乎已经淡出人们的视野。

(图源:淘宝)

奥维云网公开的报告显示,2025 年上半年,高速吹风机占据电吹风市场 70% 左右的份额,已然成为主流。高速吹风机一路高歌猛进,与价格战离不开关系。2021 年,徕芬发布旗下第一款高速吹风机 LF01,将价格打到 599 元人民币,与此前戴森推出的 Supersonic 吹风机相比,便宜了整整 2391 元。

(图源:戴森官网)

随后,小米、飞科、追觅、海尔、格力等厂商积极入局,高速吹风机价格也一再下探。今年大促节,一台高速吹风机的价格甚至触及百元以下,光靠低价策略,似乎已经行不通。

更重要的是,电吹风市场整体表现并没有延续前几年的猛势,今年上半年,该品类规模同比下降了 10.5%。当价格战已经无法成为胜利法宝,高速电吹风厂商们该如何延续增长?

从徕芬、追觅、素士到直白、小米米家,几乎所有品牌都能造出 11 万转电机的高速吹风机,品牌与品牌之间产品的差异越来越小,「高速」也从 " 科技奇迹 " 变成了 " 行业标配 "。

在过去,传统吹风机的高温 + 高风速的确带来了非常高的干发效率,但问题也同样明显:干得快,吹得糟。高温使头发变得过度毛躁,对于部分用户而言,即便吹干头发后也需要额外增加护发步骤,降低高温带来的持续伤害。于是,控温就成了高速吹风机研究的下一个课题。

以徕芬的 Swift SE 为例,它内置的「Thermo Control」技术,能够冷热交替出风,并实时检测风温,保持在 50 摄氏度左右,实现热而不烫的干发效果。相比起传统吹风机自设定档位的设计,算法式的温控更加准确。而追觅的 G10 引入 NTC 智能温控与 AI 温感反馈,能根据环境湿度与发丝温度自动调节出风参数。

(图源:徕芬官网)

当然,控温对于如今的高速吹风机而言,只是非常基础的课题。考虑到现代消费者对养发护发的需求日益增长,多数品牌也开始研究在干发的同时增加护发的步骤。例如素士采用 " 双离子通道设计 ",在吹发过程中同时释放正、负离子以中和静电;松下的 "nanoe 水离子 " 技术通过电解水产生带电微粒,改善发丝角质层;而米家最新的高速机则引入 " 高浓度蓝离子 " 系统,结合冷风收尾实现锁水护发。

除了功能上的技术进步,结构设计、重量优化,也是高速吹风机的课题之一。高速电机往往意味着高噪音与高震动,在 " 性能 " 与 " 安静 " 之间找到平衡,也是目前多数品牌正在追求的突破。

例如追觅采用螺旋风道和双层消音结构,使噪音降至 58dB;博朗则用内置消音腔体控制共振;素士和徕芬通过中置电机与悬浮结构减轻震动感。

而直白 HL9 系列机身控制在 345g 左右,而追觅 Pocket P10 甚至做到 300g,这些轻量化设计的高速吹风机,也帮助其从家庭跳脱到旅行、出游等更多使用场景。

(图源:追觅官网)

简单而言,早期的高速吹风机最大的卖点就是电机,强劲的风力与超高的干发效率赢得消费者的青睐,而不到戴森 1/5 的售价,更是品类快速崛起的核心原因。但低价与高速并不能撑起高速吹风机的长期发展,只有在功能性、智能化和造型设计方面较传统吹风机有较大突破,才能保持市场的高份额。

从市场反馈来看,高速吹风机之所以卷入无尽的价格战,更大的原因还是产品同质化严重。目前,11 万转速、高浓度负离子、智能温控等卖点,基本已覆盖百元价位的高速吹风机产品。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既然功能、卖点相差无几,自然更愿意选择价格更低的。

走出价格战,头部品牌们开始尝试细分赛道。正如手机市场,有影像手机、电竞手机;PC 市场有轻薄本、电竞本,尽管它们核心并无太大区别,但巧妙地做出差异化,这才是整个市场保持相对平衡。

追觅率先在高速吹风机领域做便携折叠款式,2024 年,追觅发布 Pocket 高速吹风机,整机折叠后仅一台手机大小,重量也只有 300g。今年发布的 P10 Ultra,开售即热卖。数据显示,追觅吹风机在天猫 / 京东两大平台销售同比增幅分别为 29%、26%。

走出低价模式的也并不只有追觅一家。徕芬、直白、米家等开始关注男性市场,在新品中加入一键速干模式,为短发用户做出专门的设计。日本品牌松下则在自家的高端产品线中加入头皮护理模式,直接对准男性用户的油脂与头皮健康问题。

(图源:小米官网)

除了针对男性用户,戴森、松下、素士都开始在机身中嵌入发质检测红光修复模块,为烫染用户做针对性方案设计。不难看出,高速吹风机以「高速」为特点打开市场,背后的逻辑其实是从传统的、手动的电吹风,向智能化、个性化吹风机迈进。

而只停留在将低价与高速结合的产品,则很难跟上消费者的实际需求,最终成为时代洪流里的弃子。

过去四年时间,国高速吹风机的增长神话几乎是 " 平价奇迹 " 的代名词。徕芬、追觅、直白靠高转速与低价格掀起普及浪潮,让 " 人人都有高速吹风机 " 成为现实。

但当市场趋于饱和、性能同质、价格触底,品牌开始发现一个尴尬事实:再降价,也换不来新增量。

要走出这场无休止的价格战,关键不在于推出更低价的产品,而是重构需求。用户早已被教育过 " 高速更好 ",下一步需要被教育的是 " 高速还能更懂我 "。这意味着,品牌或许需要将精力放在智能化上。

另一方面,打造细分市场产品,将成为行业第二增长曲线。便携与旅行款打开轻量化赛道,男性快干款切入新人群,还可以尝试专业的沙龙级产品,以及家庭智能吹风机有机会成为新一轮刚需电器。这些方向共同作用下,高速吹风机的渗透率还远没到天花板

价格战的尽头不是内卷,而是重新定义价值。谁能在速度之外,找到新的消费理由,谁就能让行业重回增长。

或许就在不久之后,高速吹风机将不再只是一个家电品类,而是一场围绕个体护理与生活方式的重新想象。当 AI、传感器、智能家居生态逐步融合,吹风机有可能成为 " 个人护理中心 " 的入口,就像智能手表之于健康、扫地机器人之于家务一样。

高速吹风机的下一阶段,不再是 " 比谁更便宜 ",而是 " 比谁更能创造需求 "。真正的赢家,不是卷得最狠的那一家,而是能让消费者再次付费的那一家。

相关标签

觉得文章不错,微信扫描分享好友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