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星河商业观察 13小时前

杨振宁去世,世人为何如此动容

举国动容的是,杨先生如镜子,照见当下的我们。

这是很久不曾见过的举国送别。

清华大学用降半旗表达哀思;央媒用 " 向宇宙问路,为祖国燃灯 " 送上敬意;网友们挖出他无数 " 沉默的荣耀 ",全网祭奠;不分年龄的人们前往他驻足过的地方,手持沁着凉意的菊花,送上最后的祝福。

当杨振宁先生化作微笑的星辰,人们才真正读懂与他共处一个时代的幸运。

举国动容的是,他在世界科学之巅,一次次刻下中国人的名字。

他是中国最早的诺奖获得者,与李政道共同提出 " 宇称不守恒 " 理论,颠覆了物理学界千年不变的对称信仰,开创了粒子物理新纪元。

被誉为诺贝尔奖的培养皿,与米尔斯共同提出的 " 规范场论 ",是 20 世纪物理学的三大支柱之一,与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狄拉克的量子力学并列。此后数十年间,超过 7 位诺贝尔奖得主的研究,皆源于杨振宁的理论框架。

他是唯一入选《自然》杂志 " 过去 1000 年影响世界的 20 位物理学家 " 的华人,与牛顿、爱因斯坦、麦克斯韦并肩而立。

在国际物理学峰会合影里,杨振宁稳坐 C 位,而上一个坐在这个位置的正是他的同事爱因斯坦。

人们不知道,还要等多少年,才有下一个中国人坐上这个 C 位。

举国动容的是,他不顾半个世纪的误解,将 " 共同途 " 的信仰,燃烧到生命的终点。

在诺奖领奖时,他慷慨陈词,回顾了中国被西方列强侵略的屈辱历史,并当场表达,为自己中国的血统和背景而感到骄傲。

在美国外交委员会的听证会上,他两次强调,钓鱼岛是属于中国的。

他曾发着烧开车两小时去唐人街演讲,只为给中国科教事业筹款。他自费在美国报纸刊登至卡特总统的公开信,要求美国政府放弃孤立中国的政策。

在中国百废待兴的上世纪 70 年代,他救两弹元勋邓稼先于水火,四处游说顶尖的华裔科学家回国。在他的影响下,数学家林家翘辞去麻省理工教授职位,回国推动应用数学;

计算机大神姚期智回国创立了清华姚班;王俊峰等八位哈佛大学博士后也回国了,建设了世界级的强磁场装置,领跑全球。

2003 年,杨振宁回到清华任职,将住所命名为 " 归根居 "。

他拒绝了清华的百万年薪,却把美国的房子卖了,捐 600 万美元给清华。他在国内参与建设了六十多座一流物理实验室,将中国的冷原子凝聚态物理科研水平提高了数十年。

他亲手带出来的学生里,有超过十位后来当选了中科院院士,还有五位成了大学校长。他帮助千余名中国学者赴美深造,倾尽心力帮助中国打造参与世界竞争的高水平科研平台。

在百岁华诞庆祝会上,杨振宁仍念念不忘好友邓稼先留下的 "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他说:" 稼先,我懂你‘共同途’的意思,我可以很自信地跟你说,你会满意的。"

人们不知道,那些飘零海外的华人,还有多少能奉献祖国,如先生般纯真。

举国动容的是,他对待忘年恋情的浪漫勇敢。

2004 年,同样经历着感情失落的杨振宁和翁帆走到了一起。

杨振宁说,翁帆是上帝送给我的最后一个礼物。

翁帆说,他是我生命中的带路人,我可以替他看到天亮。

21 年来,两人相濡以沫,风雨同舟。翁帆陪他走过百岁人生,照顾起居,整理文稿,陪他出席学术活动。人们偶尔看到这对夫妻并肩散步,更多时候,他们待在家里,先生安静读书,她弹着钢琴。

翁帆享受着先生营造的纯净世界,杨先生感恩翁帆让他保持年轻。

杨振宁曾说 " 等我将来离开这个世界,你可以再婚 ",翁帆回答:" 我当然不会,你怎么可以这样讲!"。

先生离世后,翁帆撰文写道:杨先生离开的时候一定很欣慰。我相信,每当夜晚我们仰望星空时,杨先生会在其中的一颗星星上面,对着我们微笑。

人们都渴望,世俗的世界里能有这惊世的爱情。

举国动容的是,他 " 宁拙毋巧,宁朴毋华的一生。

1983 年,已经 61 岁的杨振宁演讲时说:" 应该继续努力。"

在美国,他辗转找到著名物理学家费米作为自己的老师,从物理世界的基础工作做起,在粒子物理、场论、统计物理和凝聚态物理等多个领域成就斐然。

80 多岁时,他还亲自给大一新生讲授基础物理课,在实验室做研究,发表了 30 多篇 SCI 论文。

他教导后辈,做事情开始不要想着取巧,老老实实弄熟了,再来说巧。

人们都渴望,那些绝顶聪明的学者、企业家能少些巧劲,多些真诚。

举国动容的,不仅是杨先生如星辰,永远镌刻于科学史册,指引着一个民族仰望星空。

更因他像一面镜子,能照见当下的我们,离真实的美好还有多远。

来源:星河商业观察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