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医药研究社
市场的期待没有落空:海西新药成功登陆港交所。
据了解,海西新药本应于 10 月 17 日敲钟,可就在即将上市的时候,该公司发布公告称,因需要额外时间完成配发结果公告的定稿及获取监管机构批准,公司的上市时间表将会顺延。
这也是自 2023 年首次公开招股(IPO)结算平台 FINI 落地后,首次有新股进行暗盘交易后因未能刊发配发结果而延迟上市。
或受延迟上市消息影响,10 月 16 日富途暗盘交易中,海西新药股价呈现高开低走态势,最终报 107.6 港元,涨 24.54%,几乎收在全天最低点。好在,10 月 20 日,海西新药顺利落地且走势良好:发行价为 86.4 港元 / 股,首日高开 18.06%,截至收盘涨 20.6%,报 104.2 港元 / 股,市值达到 82.01 亿港元。
不过,若对比前段时间挂牌上市的几只医药股(如 7 月登陆港交所的维立志博,股价大幅高开,一度涨超 120%),海西新药取得的首日成绩并不算十分亮眼。在部分投资者看来,海西新药有一定潜力和升值空间,但其发展还需谨慎看待。
当仿制药依赖风险显现
现阶段,我们其实可以将医药行业的药企划分为两大阵营,一类只做创新药,一类在推进 " 仿创结合 "。后者往往率先实现了商业化,但处境也不是特别乐观:当仿制药天花板日益可见,创新转型已是必然路径。海西新药就是 " 仿制药 + 创新药 " 双轨发展的典型。
根据招股书,海西新药已有 15 款仿制药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并建立了拥有 4 款在研创新药的管线。
具体来看,仿制药无疑是公司的商业化重心。招股书显示,2022-2024 年及 2025 年前 5 个月,海西新药营收分别为 2.12 亿元、3.17 亿元、4.67 亿元及 2.49 亿元;期内利润分别为 6898 万元、1.17 亿元、1.36 亿元及 9021 万元。
但这样的产品依赖下几大风险格外突出。
一是集采的不确定性。上述 4 款仿制药加速放量,为公司带来突出的收益贡献,很大程度得益于入选了国家带量采购(VBP)计划,但集采也是阶段性的,红利正趋见顶。
招股书显示,今年前五个月贡献近 5 成收入的海慧通、贡献约 3 成收入的安必力,纳入 VBP 的结束日期分别为 2025 年 12 月 31 日、2026 年 6 月 30 日,若未能续约或中标价大幅下滑,或对业绩造成较大冲击。
例如,在 2021 年莫沙必利仿制药市场中,包括海西新药的安必力在内,共有三家公司的莫沙必利片被选入第四批国家 VBP 计划。其后,这三家公司成为莫沙必利市场的主要公司,2024 年以销售收益计,这三家公司占中国莫沙必利总市场份额约 85.2%。集采规则下,降价也成为相关产品开拓市场的核心路径,2018-2024 年海西新药莫沙必利片单价年复合增长率为 -21.5%。
随着上述压力愈发明显,海西新药拥抱创新的需求是越来越确切的。
由仿转创的 " 硬骨头 "
海西新药的上限有多高,将越来越取决于创新药,目前有两款产品值得重点关注。
一是 C019199,为一种靶向 CSF-1R/DDR1/VEGFR2 的创新多机制免疫调节剂。就该产品,海西新药预计 2025 年在中国启动骨肉瘤及乳腺癌的 III 期临床试验,并于取得 FDA 的 IND 批准后在美国启动单药或联合抗 PD-1 单克隆抗体治疗骨肉瘤及乳腺癌的 I/II 期临床试验。
二是 HXP056,为潜在用于治疗眼底病如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wAMD)、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及视网膜静脉闭塞(RVO)的首款口服药物。海西新药已于 2025 年 6 月启动 HXP056 的 I 期临床试验,现阶段正积极招募患者,预期将于 2025 年底完成 I 期临床试验。
根据灼识咨询数据,C019199 针对的乳腺癌为全球最致命的恶性肿瘤之一,全球乳腺癌药物市场规模由 2018 年的 242 亿美元稳步增长至 2024 年的 572 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达到惊人的 15.4%,预计于 2032 年进一步达到 886 亿美元。
HXP056 面向的眼科市场也在加速扩张。灼识咨询数据显示,全球眼科疾病的患病人数由 2018 年的 17 亿人增加至 2023 年的 23 亿人,预计至 2032 年将增加至 28 亿人。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尚未有已核准的 wAMD 治疗采用口服制剂,HXP056 或有潜力成为此领域中首批口服治疗药物,改善现时玻璃体注射的繁琐给药方式。
不过,无论是抗肿瘤还是眼药赛道,都是热门的领域。招股书提到,仅针对三阴性乳腺癌(TNBC,特征在于缺乏雌激素、孕激素及 HER2 受体,使其成为最具侵袭性且难以治疗的乳腺癌亚型之一)的治疗,全球已有超过 5 种创新疗法获批,包括靶向疗法及免疫疗法,另有超过 5 种免疫肿瘤联合疗法的临床管线正处于 II 期及以后阶段。
对于原本专注仿制药布局、比较缺乏创新基因的药企,转型压力显然不小。
聚焦海西新药就可以发现,该公司其实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均有一定提升空间。
研发方面。招股书显示,2024 年,海西新药研发开支为 6752.5 万元,仅占营收的 14.5%,低于创新药企平均研发费率水平。这可能也受限于资金实力。截至 2025 年 5 月末,公司现金及等价物仅 4625.9 万元,难以覆盖持续的研发投入。
生产方面。目前海西新药主要依赖第三方服务提供商(包括 CMO)生产产品,若 CMO 的产能或生产档期受限,可能会对公司产品及在研药物的生产时间造成影响。不过,出于对潜在风险的认知,海西新药也正在增强生产自主权。
招股书提到,为提升仿制药及创新药的产能,海西新药正在福州建设自有制造设施,总建筑面积约 90,000 平方米。另外,该公司已于 2024 年 12 月取得由福建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出的药品生产许可证,目前已完成安装多条设计年产能达 20 亿口服固体制剂(OSD)药片及胶囊的生产线,并已于 2025 年上半年完成制造设施的建设。
销售方面。这其实是海西新药的一大优势所在,在销售团队仅 36 名员工的情况下,公司销售及分销网络已与超过 18,000 家医院及其他医疗机构(包括超过 5,100 家三级或二级医院以及超过 22,000 家药店)建立联系,覆盖中国所有省份、直辖市及自治区。但其中也存在客户依赖风险。
根据招股书,2022-2024 年及 2025 前 5 个月,海西新药来自前五大客户的收益分别占总收益的 85.1%、73.3%、 72.6% 及 71.7%;来自最大客户的收益分别占总收益的 58.8%、48.5%、45.6% 及 44.5%。
因此,对于海西新药而言,登陆港交所只是新的开始,当拥有了更大的支持,或许也更有底气啃下由仿转创的 " 硬骨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