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王元祺 编辑|路知遥
品牌向上不『脱轨』,技术『堆料』不『堆价』,供应链『顶级』不『顶价』,市场『突围』不『冒进』。这或许就是零跑『头文字 D』的核心。
这是零跑第一次推出真正意义上的豪华旗舰产品,第一次启用代言人,也是第一次跳出『大众亲民』的固有印象,尝试触碰更高的市场区间。
但与『旗舰』标签相伴的,并非行业常见的『高价』逻辑,零跑科技创始人、董事长兼 CEO 朱江明在后续群访中明确表示:『零跑还是零跑,坚持「好而不贵」,产品很豪华,价格不豪华,D 系列和 C 系列、B 系列一样,以成本定价格,不会追求更高毛利。』
发布会后,我思来想去,觉得可以用当下的一款流行句式来总结——『价格基础,配置就不基础』。
品牌向上不『脱轨』
D 系列是『高配产品』,不是『高端品牌』
朱江明在群访中多次强调:『零跑的品牌定位没有变,D 系列不是高端品牌,只是零跑的高端产品,是顶配中的顶配、旗舰中的旗舰,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技术领先、配置领先、性能领先,打造成行业标杆。』
『产品高端化』与『品牌大众化』的分离,本质是零跑对『科技普惠』理念的坚持——不希望用户为『豪华标签』付费,只需要为『真实配置』买单。
为了让 D 系列的『高端感』被感知,零跑选择了费翔作为代言人,这是其品牌史上第一次启用明星代言。从表面看,『精打细算』的零跑与『殿堂级艺术家』费翔似乎存在反差,但零跑科技高级副总裁曹力解释了背后的逻辑:『精打细算跟请代言人不冲突,我们要提升营销传播效率。费翔的专业、敬业,以及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实力,和零跑追求「经典常青产品」的逻辑契合,能让零跑的造车理念更好地传播。』
『不脱轨』的品牌向上,既避免了原有用户的认知割裂,也为 D 系列争取到了更广泛的受众——那些追求『高端配置』但拒绝『品牌溢价』的务实消费者。朱江明坦言:『零跑不区别豪华和非豪华,只是配置高低、产品大小不一样,D 系列更契合对品质的追求,而不是对「豪华品牌」的执念。』
技术『堆料』不『堆价』
六大首创技术撑起『百万级体验』
在混动领域,D 平台打破了『增程车电池小』的固有认知,搭载全球最大的混动电池—— 80.3 度,纯电续航超过 500 公里,同时首创增程 CTC(电池底盘一体化)技术,通过无上盖、无模组的极致集成方案,提升电池箱体积利用率。
更关键的是,零跑通过工程创新解决了『大电池』与『空间』的矛盾,曹力在群访中透露:『我们把排气管集成到门槛梁里,这是以前没有车这么干过的,还采用航天级气凝胶方案,让排气管路侧向空间缩减 65%、垂直空间缩减 53%,为电池腾出了宝贵空间。』
此外,零跑与采埃孚联合开发的『驱动发电一体机』,更是实现了『一机两用』——需要发电时是发电机,需要四驱时是电动机,朱江明举例说:『这个创新一下子减重几十公斤,还省掉了一个电驱和控制器,光这一项就能省几千块钱。』
曹力解释:『D19 作为全尺寸 SUV,体量和重量对操控要求更高,双矢量电驱能对每个轮端力矩进行毫秒级精准分配,不管是湿滑路面、极限工况还是轻越野场景,都能提升操控安全性和舒适性,这是产品本身的需求,不是为了「炫技」。』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套双矢量电驱是零跑自研自制的,朱江明补充道:『我们的电驱系统不良率去年是个位数,定转子还能和 B 系列车型共享,成本结构做到了最优,所以能把这种「百万级配置」下放到 D 系列。』
智能方面,D 平台首发双 SA8797 中央域控,系统算力达 1280TOPS,支持 VLA 辅助驾驶和端侧大模型座舱,这是目前行业顶级的智能硬件配置。朱江明解释选择高通芯片的原因:『一是技术平台的延续性,从之前的 8295、8650 到现在的 8797,零跑的工具链能快速适配;二是顺应舱驾一体的趋势,未来中等配置产品用单芯片做舱驾一体是趋势,高通在这方面的优势明显。』
而 VLA 辅助驾驶系统的落地,也体现了零跑的『跟随式创新』策略——不做第一个『尝鲜』的,但要做『做得好』的。曹力透露:『零跑在智驾上投入了大量资源,明年上半年 D 系列的智驾会赶超第一梯队,做到「车位到车位」的全场景通行。』
从安全到舒适,D 平台同样『拉满配置』:九横三纵四连环笼式车身,16 处 2000Mpa 热成型钢,A 柱采用 2000Mpa 回形五重钢;车规级森野氧舱首次将制氧机融入汽车,最大 8L/min 制氧量支持弥散式 + 鼻吸式供氧;内饰用百万级 Nappa 工艺全粒面真皮,全车 14 块玻璃中有 11 块是双层隔音玻璃……
这些配置放在任何一个豪华品牌上,价格都可能突破 50 万,但零跑通过技术自研和创新,将其纳入『30 万级』的价格区间,真正实现了『百万级体验、30 万级价格』。
供应链『顶级』不『顶价』
全域自研 + 战略合作控成本
曹力在群访中直言:『零跑能应用顶级供应商、做到顶配配置,关键不是全靠供应商,而是我们的核心架构和关键技术是自研的,能快速让供应商跟我们一起匹配,做出最适合系统性能的设定,同时供应商看好零跑的发展,愿意以战略合作的方式降低成本。』
零跑的『全域自研』不是口号,而是覆盖了整车 65% 成本的核心零部件。据悉,零跑实现了三电系统(电池、电驱、电控)、智能化系统等关键领域的自研自造,甚至包括座椅、空调压缩机等以往依赖外购的零部件。
朱江明在群访中举例:『今年我们量产了空调压缩机,自己生产的不良率远低于原来的供应商;座椅月产量已经达到 2 万 -3 万台,部分替代了供应商。只有我们自己的零部件质量、成本达到足够好,才会用自研自制的产品,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比如与宁德时代合作的『超混电芯』,不仅实现了 18.5% 的能量密度提升,还满足 2026 年最新电池国标,做到短路后 72 小时不起火,这种『定制化』合作,既保证了性能,又避免了『通用件』的溢价。
朱江明将这种成本控制逻辑总结为『创新 + 规模』:『通过技术创新,我们能减少零部件数量、提升集成度,比如增程 CTC 技术、驱动发电一体机,这些创新本身就降低了成本。同时,随着销量规模扩大,研发成本、零部件采购成本会被摊薄,今年我们能完成 50 万辆目标,明年还有更多产品推出,规模效应会更明显。』
而这种逻辑也体现在盈利预期上,朱江明提到:『今年上半年零跑首次过了盈亏平衡点,下半年盈利有信心进一步提升,明年销量大规模增长后,研发费用增长速度会低于毛利额增长速度,盈利能力会更可观。』
市场『突围』不『冒进』
务实应对竞争与增长
曹力在回应价格疑问时明确表示:『不能简单说「大车就要卖 20 万以下」,要看配置梯度。D 系列的高端配置成本不低,但我们有信心在同样配置下,价格是最有优势的,这是零跑一贯的定价策略。』这种『比配置不比低价』的思路,避免了陷入『价格战』的泥潭,也符合 D 系列『高端产品』的定位——用户买的是『80 度电池、双矢量电驱、双 SA8797 域控』,而不是『单纯的大尺寸 SUV』。
在增长预期上,零跑同样保持务实。
朱江明透露:『今年全年至少完成 50 万辆目标,一定能提前达成;2026 年是零跑产品大年,会推出 2-3 款 D 系列产品和 2 款 A 系列产品,销量增长是可预期的。』但他同时强调:『汽车行业是长期马拉松,一时的领先很正常,谁能跑到终点现在不知道,我们只有不断解决不足、发扬长处,才能走得远。』
『不沉迷短期成绩』的态度,也体现在其对『新势力一哥』头衔的看法上——曹力说『零跑从来不是把自己定位成一哥,目标是全球世界级的新能源车企』,朱江明则借用任正非的话表示『从来对成功视而不见,看到的都是问题和困难』。
海外市场的布局同样体现『不冒进』。目前零跑已通过与 Stellantis 集团的合作,进入欧洲、中东等 30 多个国家,但对于 D19 这样的全尺寸 SUV,曹力明确表示:『欧洲市场以小车为主,D19 在海外的量不会太高,不会优先海外投产,有需求的话会通过国内生产出口。』这种『因地制宜』的海外策略,避免了资源浪费,也让零跑能集中精力做好国内核心市场。
车云小结
从 D 系列的推出来看,零跑正在尝试一种新的『旗舰产品』范式——不依赖品牌溢价,只靠技术和配置说话,用『高配低价』打破行业对『旗舰』的固有认知。
一是技术落地的稳定性,二是成本控制的可持续性。
从技术端看,D 平台的六大首创技术大多已通过零跑的自研体系验证,比如 CTC 技术已在零跑其他车型上应用,电驱系统的低不良率也有数据支撑,这为 D 系列的可靠性打下了基础。但智驾领域的『赶超第一梯队』仍需时间检验,曹力提到『明年上半年落地高阶智驾』,这一承诺能否兑现,将直接影响 D 系列的市场口碑。
从成本端看,零跑的『全域自研 + 规模效应』逻辑是成立的,但随着 D 系列配置的提升,研发投入和供应链成本也在增加。朱江明提到『今年研发投入相比去年大幅增长』,如何在『技术投入』和『盈利增长』之间找到平衡,是零跑未来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不过,从其『上半年净利润转正』的表现来看,这种平衡已初步实现,随着明年销量规模的扩大,成本优势可能进一步凸显。
而零跑的范式能否影响行业,又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长期以来,新能源汽车市场存在『配置堆砌 = 价格上涨』的逻辑,用户想要高端配置,就必须接受高价。零跑通过 D 系列证明,『高配』与『低价』并非对立,只要能通过技术创新降低成本、通过规模效应摊薄费用,就能实现『科技普惠』。这种逻辑如果能持续,可能会倒逼更多品牌回归『产品本质』,减少对『豪华标签』的依赖,最终受益的是消费者。
朱江明在群访中提到:『零跑的策略很简单,集技术能力把产品做好,然后是良心定价,不管怎么样,产品一定好卖,用户一定能接受。』
对于零跑而言,D 系列不是『品牌转型』的开始,而是『技术普惠』的升级,而这或许就是『零跑的头文字 D』最核心的价值——用『基础价格』,给用户『不基础的配置』,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中,持续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务实之路。
至于最终整个行业会不会应了那句俗话:『走得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我觉得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