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乔伊
这两天,很多人都关注到了奇瑞的尹同跃与华为的任正非的一张会晤合影。还有判断称,这将会是智界品牌又一次起飞的契机。
之所以这么说,一个很大的原因在于,上个月 25 号,作为智界股东的奇瑞汽车已经正式在港股上市,自此,奇瑞成为了又一家有资格从资本市场获得支持与资金的重要车企。
这意味着,奇瑞将再也不是我们熟知的理工男、" 茅草屋 " 式的造车模式,他们的很多造车行为,将会规范化,并根据市场的喜好,来进行进化与升级。当然,这种转变,即便是为了上市,积累、准备了多年的奇瑞,依然很难做到一蹴而就。
灵活性足够,市场属性也相较奇瑞集团内的品牌更强,成为了智界的一个重要标签和独一无二的属性。
更重要的是,正在逐渐进入状态的智界,其实需要更强的一把推力,把自己提升的速度,进一步的加快。
为什么这么说呢?
智界需要一把推力
首先,我们要说,智界在鸿蒙智行的体系内,正在逐步进入自己的状态。
比如,在今年 9 月份的销售成绩中,智界品牌的销量达到了 7882 辆,同比暴涨了 213%,1-9 月份累计销量为 5.78 万辆,累计同比增长 170%。从市场的反馈上来看,智界的表现算是比较中规中矩。在企业自身的体系中,这是一个起步平稳、稳步增长,甚至逐渐加速的过程。
按照市场的普遍预测与认知,奇瑞在今年末的整体单月销量,有望突破万辆。这算是达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品牌生存与及格线。
但显然,这个速度相较于奇瑞和华为的整体野心来说,似乎还是需要再添一把火再加一把力的。
而在这个体系网中,不同定位的品牌,肩负的任务也不同。而智界肩负着最重要的,争夺核心市场的任务。
不论是原先主售 20 万元以下产品的品牌想要冲高,还是原先在二线豪华、乃至豪华品牌区间内的产品想要跑量,都需要在这个区间内进行厮杀。而在这两股势力的夹击中,原先就处在这个价格区间中的,比如智界这样的品牌,就会受到到异常惨烈的生存压力。
而鸿蒙智行的体系中所有 " 界 " 的定位,都已经预先进行了区别和划分。因此,不论市场再怎么煎熬,至少在目前,不会有任何一个品牌上来补位,分担压力。简单来说,智界要想站稳脚跟,只有靠自己。
从目前来看,不论是九月的同比大幅增长,还是被普遍预测乐观可以实现的年底单月销量过万,都算是一个站稳脚跟,逐步扩张,有序增量的体现。
但很显然,在尹同跃和任正非的眼中,这还不够,智界还可以做得更好,而他们也必须要为这个 " 更好 ",打出更多手中的牌。
智界的新机会
事实上,不论是奇瑞还是华为,对于智界的期待和投入都是相当惊人的。
就在今年的 8 月,智界品牌战略合作达成的时间段,双方明确将在智界投入超百亿元和 5000 人研发团队,强化技术领先优势。智界运营架构同步调整,实现产销服一体化独立运作。
其目的,是要将智界打造成在科技与设计两个层面,都不只是向全球接轨,更是足以引领全球未来发展方向的汽车品牌。
更重要的是,在这一套成熟的产品打造工业体系之下,其实智界也已经把自己的野心完整的呈现给你了。
比如,在未来定位大型 SUV 的智界 R9、智界 MPV(鸿蒙智行首款 MPV)车型亦进入发布前的倒计时阶段,2.0 阶段下的全新产品矩阵将会于 2026 年完成落地。很显然,这些产品的进一步快速落地,以及在市场中获得更为成功的销售反馈,首先离不开奇瑞,更离不开华为与鸿蒙。
此外,一个持续可以期待的是,对于华为而言,鸿蒙智行体系在中国市场的成功,绝对不是成功定义的全部。而抢占全球,从目前来看,想要快速获得成功,选择智界是一个更为明显的捷径。
这,毫无疑问是任正非更加看重智界的一个重要原因。
智界值得
从产品定位与价格区间的只能胜不能败,到前期的巨额投入、体系规划的宏大手笔,再到全球体系的快速搭建,新产品体系的不断释放,毫无疑问智界是被奇瑞和华为两个层面都寄予了厚望。
当然,可能还有一个点也不应该被忽略。
在开头我们就已经说过,奇瑞已经上市了,而独立于华为与奇瑞体系之外的智界,并不包括在这个上市的体系之内。
因此,一个更为合理的猜测是,智界完全可以以一个独立的姿态,在未来谋求上市,正如保时捷之于大众集团一样。
从这一点上来看,不论是尹同跃,还是任正非,又或者是购买了智界产品的用户,还是所有关注汽车产业发展,金融市场发展的人们而言,智界都是一个值得长期关注的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