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钛媒体 10分钟前

李福贵,照亮农村养老现实的一束光

文 | 长青研究社

清晨五点半,河南卫辉市的小村庄还未完全苏醒,27 岁的李福贵已经开始了忙碌的准备工作。这一天,她要带村里 46 位老人去郑州旅游,这些大多数最远只到过十几公里外县城的农村留守老人。

这位被网友称为 " 豆腐姑娘 " 的农村网红,用自己做自媒体赚来的 2 万元,组织了这场跨越代际的河南之旅。

新华社转发这条视频,并配文:一手 " 烂牌 " 被她打出 " 王炸 "。近 1000 万的点赞量,让这位 " 豆腐姑娘 " 进入了全国观众的视野。究竟是什么,让大家对一场简单的出游如此关注?

一个 90 后女孩的反哺之路

李福贵本名李亚云,今年 27 岁。2020 年,她返乡扛起全家生计,从推车卖煎饼、豆腐起步,逐步走村卖货。2024 年起,她开始将日常生活拍成短视频:帮老人晒麦、为母亲扎辫、替乡邻拍照、带全村旅行,用一辆车、一个手机支架,以最淳朴的方式记录家乡生活,在网络上发布视频,圈粉无数。

她的镜头下,有满满当当的点心和蔬菜,草帽、鞋刷、汽水、凉粉、白菜 ... 这辆在各个村里颠簸前行的小货车,承载着每家每户老人们的期待。槐树下,总能传来李福贵爽朗的笑声和一口口地道的河南乡音。

李福贵出生于一个特殊家庭,父亲智力如幼童,母亲生活无法自理,爷爷年逾八旬。她五六岁起便帮忙做家务,初中毕业就外出打工,做过影楼助理、化妆品销售,自学拍摄与剪辑。

从 6 月下旬至 8 月下旬,她的粉丝量经历了爆发式增长:单平台粉丝量直接从 607 万飙升至 1000 多万,同时最新的那条 " 我要用做自媒体赚的钱,带全村的老人去旅行 " 的视频也达到了近 1000 万的点赞量。没有滤镜、没有脚本的 10 多分钟长视频,让她收获了无数网友的好评和追更。

来源:抖音 李福贵主页截图

大山里,留守老人们的孤独与期盼

在这群农村老人的世界里,原来只有大山和麦地,有人一辈子没有出过远门。

" 如果这次能出门,估计是这辈子最后一次了。"

中国农村像这样的老人并非少数。他们曾用布满老茧的双手开垦土地,如今却难从土地里刨出温饱。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全国乡村 60 岁、65 岁及以上老人的比重分别为 23.81%、17.72%,比城镇分别高出 7.99、6.61 个百分点。

这些老人他们几乎生病不看,因为担心花钱,或是害怕门诊报销低,所以硬扛着身体;他们每天吃自己种的最便宜饭菜,维持最基本温饱,只为活下去。

《2025 年银发族市场洞察报告》显示,2019 年至 2024 年,中国中老年消费市场规模从约 4.18 万亿元增长至 8.05 万亿元,占总消费的比例从 34.5% 提升至 38.4%。然而,农村老人与城市老人却在消费能力和机会上有着显著差异。

数据背后,是难以忽视的结构性落差。乡村 60 岁及以上人口占比高出城镇近 8 个百分点,他们中的许多人,生病不忍看、三餐只求饱,在温饱线上静静老去。尽管银发经济总体规模持续扩大,但农村老人却被隔绝在消费社会之外——他们不是没有需求,而是没有选择。

为什么一次普通的旅行会被这么多人关注?

李福贵在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回顾自己的过往经历与走村卖货见闻,感叹 " 看到了赚钱之外,人生更多的意义。" 视频时长 6 分 13 秒,镜头里,当记者问及李福贵想成为什么样的一个人,她回答 " 幻想自己成为独立、伟大,也能照耀到别人的人。"

当青年劳动力持续外流,留守老人与返乡青年形成了新的共生关系。作为关键纽带,李福贵是如何链接代际情感的?

首先是留守农村老人精神生活的普遍匮乏。许多农村老人最大的娱乐可能就是 " 赶集 " 和坐在村头晒太阳。根据 2025 年发布的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显示,我国农村 65 岁以上的人口已经突破 1.8 亿,其中超过六成的老人一辈子都没有离开过自己所在的县城。

李福贵带老人们出游,视频里的老人们 " 打扮得比结婚那天还齐整 ",有的甚至因为 " 连县城都没咋去过 " 而激动不已,不难看出他们精神文化生活的稀缺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其次是老人深刻的情感陪伴需求。在李福贵接受人民日报采访的视频中她提到,老人们看到她的小货车开来会很开心,即使不买东西,也会关心她吃没吃饭,想留她吃口热饭。这是一种双向的情感交流与陪伴渴望。

当然,这种孤独感,是物质补偿难以缓解的。

第三是难以逾越的 " 数字鸿沟 "。当城市里的老年大学课程、线上购物、视频通话已成为部分老年人生活的常态时,很多农村老人可能连智能手机的操作都成问题,他们的世界物理上局限于乡村,信息上也趋于封闭。

农村老人往往是沉默的群体,他们可能一辈子没出过县城,不会用智能手机,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却少有发声的机会。李福贵做的,就是走进这些几乎被遗忘的角落,把镜头对准这些皱纹深处的故事。

来源:抖音 人民日报官方视频截图

为什么火的是李富贵?

有网友评价说:" 河南原来不只有胖东来,还有李福贵。" 李福贵镜头里的乡村,藏着最动人的 " 交易 " 场景。

作为 90 后,她展现了如何将数字收益转化为实际帮助的新模式,在卫辉村,一位普通农户的每月养老金可能不足 300 元,而李福贵去河南一行花费的 2 万元,相当于一位农村老人 5 年多的养老金收入,而这些花费,全部来自她做自媒体获得的收入。

首先是深耕乡土、保持初心。任何一个乡村网红的走红从来不是一场意外,其生命力存在于脚踩泥土的深耕中。像李福贵一样,守住初心,将镜头对准辛劳与汗水,对准乡亲们的喜怒哀乐,让流量成为滋养乡村的活水,在烟火气里蓬勃生长,才是应有的态度。

一些声音质疑李福贵 " 自己家里都揭不开锅了,还领着一群老头老太太去城里玩 ",这种计算 " 性价比 " 的思路,与李福贵 " 亏就亏吧,大不了明天继续推煎饼车 " 的豁达形成对比。这不禁让人反思,在老年消费上,社会层面是否尚需破除一种功利的、" 重物质轻精神 " 的陈旧观念;是否需要认识到,让老人开心、满足其精神需求,才是一种有价值的 " 消费 "。

其次是真实记录与传播。真正在农村干事做事,无论是轰轰烈烈的大事,还是默默无闻的平凡小事,都要回归生活本身,做好真实的记录和传播,避免急功近利的流量消耗。

利用好自身的乡村流量,让流量扎根乡土,惠及更多人,对更多像 " 李福贵 " 一样的 " 自媒体新农人 " 来说,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来源:抖音 李福贵账号视频截图

李富贵火了,但农村老人的精神世界谁来慰藉?

李福贵的爆火其实也折射出了中国老龄化的困境,特别是农村老龄化面临的结构性挑战。

首先是农村空巢化与养老支持体系的薄弱。据北京大学老龄研究所的调研显示,乡村地区绝大多数年轻人外出打工,留守的多是空巢和失能老人。他们不仅缺乏子女的情感陪伴,农村基层的养老服务体系、文娱活动供给也明显不足。

数据显示,仅有不到 20% 的农村老人能享受到集体性的文娱活动。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因人口流动而减弱,社会化的养老支持网络又尚未完全建立,农村老人的晚年生活质量面临严峻考验。

其次是 " 养老 " 观念的局限与拓展。当谈论 " 养老 " 时,我们常常优先关注的是养老金、医疗保险、吃穿住行等物质保障,却相对忽视老年人的精神慰藉和社会参与需求。

李福贵带老人旅游之所以引发巨大共鸣,是因为它触碰到了这个常被忽略的维度——老年人同样有追求新鲜体验、开阔眼界、享受生活的渴望和权利。

第三是城乡老龄事业发展的不均衡。城乡差异在老龄事业领域同样明显,城市老人可能更容易享受到便捷的公共服务、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完善的社区养老设施,而这些对于农村老人而言往往是一种奢望。

公共文化资源更多向农村下沉,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更多向农村倾斜,是应对老龄化挑战中必须关注的公平性问题。

李福贵这场看似简单的旅行,不仅是一次跨代际的情感链接,更成为观察当代农村养老现状的一扇窗口。

让我们不得不正视一个更深层的问题:当流量退去、关注降温,那些依然留守在村庄里的老人们,他们的精神世界又该由谁来持续慰藉?个体的善举固然温暖,但真正可持续的养老支持体系,仍需政府、社会与家庭的共同参与。

我们需要的,不仅是更多像李福贵这样的 " 链接者 ",更是一个更加公平、包容、温暖的养老环境。让农村老人也能享有丰富的精神生活、便捷的公共服务和应有的社会尊重,这才是应对老龄化挑战的根本之道。

李福贵用她的方式告诉我们:真正的富足,不在于拥有多少,而在于给予多少。而她所给予的,恰恰是这个时代最稀缺的——看见、尊重与爱。

参考资料:

1. 央视新闻,河南新乡姑娘 @李福贵乡村卖货走红,素不相识的善意令 ... ,2025 年 7 月 18 日

2. 搜狐,《2025 年银发族市场洞察报告》,2025 年 8 月 28 日

3. 国家统计局,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情况,2021 年 5 月 11 日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觉得文章不错,微信扫描分享好友

扫码分享

热门推荐

查看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