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手机外观形态上的创新已逐渐进入瓶颈期,很难再玩出什么花活。
因此手机厂商们逐渐将目光投向了手机后盖材质,不同材质的后盖不但能带来不同的握持手感,而且也能带来更多大胆的设计。
那么,不同材质的手机,到底有哪些差别?在日常使用中又会对我们造成什么影响?这是雷科技要在本文分享的话题。
塑料后盖:
实用性拉满但颜值低
其实手机后盖的材质,一直在美观性、实用性和成本之间不断寻求平衡,例如早期的金属后盖,虽然兼顾了耐用和美观,但却会严重影响到手机信号的接收,以至于金属后盖仅是昙花一现后便匆匆退场。
而要说手机后盖材质中的钉子户,雷科技绝对会把这一票投给塑料。
不过塑料的缺点也很明显,质感太过拉胯,很难做出手机厂商们想要的「高级感」,哪怕强如苹果,也曾在塑料后盖上栽了个大跟头——其推出的 iPhone 5C 在销量上翻车,成为史上销量最低的 iPhone 之一。
目前我们基本只能在一些定位入门的机型上见到塑料后盖的存在,只能说绝大多数用户还是「颜控」,明明塑料材质有这么多优点,就因为不好看这一点就被「流放」到入门机市场。
玻璃和金属:
让手机设计走向多样化
第二大主流的材质,相信大家也能猜到——玻璃。
2010 年,苹果发布了由玻璃和金属机身打造的 iPhone4,哪怕从现在的眼光来看,它的设计也不落伍,绝对是手机史上的经典之作。
更别说它的手感相比起塑料、金属等材质都要更温和,主打一个比金属亲民,比塑料高级。
当玻璃的潜力逐渐被厂商们开发到头时,又有几家厂商想出了在玻璃材质里面加东西,让它成为全新的后盖材质——微晶玻璃。
像小米的龙晶陶瓷、华为的昆仑玻璃、iPhone 的超瓷晶面板,其实都是微晶玻璃的一种,它的优势和实用性不言而喻。
但它的缺点嘛,前文也提到了,会严重影响手机接收信号,是为数不多实用性<美观性的材质。
陶瓷和素皮成了高端手机标配?
而要说兼顾了玻璃温润感和金属高级感的材质,那么陶瓷材质后盖绝对榜上有名。2016 年发布的小米 MIX 就搭载了罕见的陶瓷材质,其具有高光泽度和温润的手感,这使得陶瓷材料的手机在外观和手感都能够带来显著的高级感,也难怪我们手上这台小米 MIX3 在过去这么多年后仍让人有些惊艳。
不过陶瓷的缺点嘛,大家也能猜到,造价成本极高,因为陶瓷的硬度虽高,但脆性大,加工时极易损坏,良品率低,再加上本身偏厚重和后期维护成本高等一系列缺点,同样跟金属材质后盖一样早早就退场了。
雷科技原以为陶瓷已经是高端手机的代名词时,以华为为代表的厂商又整了个新活——素皮后盖。
该说不说,当小雷第一次见到华为 Mate30 Pro 时,确实被那新奇的材质给吸引住了,虽然从原理上来说,素皮也是塑料的一种,但其「温润」的触感和防滑的特性,让素皮后盖也拥有了高端手机的质感。再加上其耐摔、隔热、兼容无线充电的特性,素皮很快便在高端手机中崭露头角,并下放到中端手机中。
玻纤为何成了手机材质的新宠?
当手机后盖材质再再再一次陷入瓶颈期时,又是华为带头推出了使用玻纤材质后盖的华为 Mate70。从触感、观感到握持感,你几乎很难分辨出玻纤后盖和玻璃后盖之间的区别,出色的磨砂工艺混淆了很多玻璃才有的触感细节,把玻纤做出了接近玻璃的质感,也只有在用指节敲下去的时候,会响起一些不属于玻璃的声音。
换句话说,玻纤材质后盖的存在,让我们有机会看到更多有想象力的后盖设计。
手机后盖是材料科学,
也是设计美学
回顾手机材质的演变过程,手机材料的演变趋势从最初的塑料和金属,到后来的玻璃、陶瓷和玻纤,这不仅体现了科技进步和工艺创新的步伐,也反映了设计理念和用户需求的变化。
归根结底,每种材料的选择都是在功能性、美观性和手感体验之间寻求最佳平衡的结果。塑料和金属的使用标志着手机从奢侈品向大众商品转变的过程,而玻璃和素皮的普及则代表了手机设计向更高端和艺术化方向的探索,高端手机也成为了尝试新材料和工艺的前沿。
至于这些新材料会不会在今年跟我们见面,就只能交给时间来回答了。
戳视频看
你的手机后盖,是什么材质?
欢迎扫码添加小雷微信
记得备注想进群的手机品牌哦
跟小雷一起畅聊数码与科技
另外小雷建了几个粉丝群,欢迎扫码加入!
大家伙一块聊聊天,分享玩机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