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智慧屏终于迎来了自己的「Mate」时刻。
2025 年 8 月 20 日,华为在深圳举办了华为智慧屏 MateTV 的技术发布会,在 9 月发布会之前与部分媒体分享了全新华为 MateTV 的设计和技术细节。雷科技受邀参加了此次发布会。
在技术发布会上,华为终端 BG IoT 产品线总裁余隽表示,因为 9 月正式发布会上要讲的产品实在太多,所以单独为 MateTV 准备了一个类似「超前点映」的技术发布会。
技术发布会上,余隽先简单回顾了华为 Mate 系列的发展历史,也为新一代智慧屏 MateTV 名字的寓意进行了铺垫。可能很多人不知道,Mate 系列刚刚诞生时,其在华为产品序列中的定位并不是「旗舰机」,而是「试验机」——华为会在 Mate 系列上倾注前沿的技术和产品观点,并以此探索消费电子的发展方向。
正因如此,华为也一直没有将 Mate 的标签带到智慧屏产品线中。即使第一代华为智慧屏已经在用户场景领域做了不少创新,但对华为来说这还不够——界面也好、交互也好,智慧屏仍未和传统的旗舰电视拉开实质性的距离。
除此之外,余隽还分享了一个产品名称中的小细节—— MateTV 是第一次在华为的智慧屏(大屏)产品中使用「电视」「TV」的产品标签。当然了,名字里有「TV」并不意味着 MateTV 失去了华为智慧屏的基本能力:MateTV 的名字和当年第一代 Mate 手机一样,意味着华为对电视品类「跨越式」的创新和重构——只要产品名里有 Mate 标签,体验一定不会差。
那么此次公布的 MateTV,就是怎么改变大屏行业的「玩法」的呢?
我们先来说说 MateTV 的核心,这里的核心值得并不是卖点、传播的核心,而是字面意义上的核心——华为第一次将旗舰手机的芯片带到了智慧屏产品中。来自手机的芯片能力让 MateTV 有着更高的硬件算力,在跑分方面更将全球对手远远甩在身后,即使和上一代华为智慧屏 V5 相比,MateTV 也拉出了「数量级」的优势。
可能有人觉得奇怪——为什么华为要在智慧屏上「堆料」?电视配置做的再高,也只是一个「看视频」的大屏设备,为什么要在这些不影响体验的地方「徒增成本」呢?对一般的电视来说,这个理论确实没错——播放视频、投屏这些简单的使用场景远远用不上手机级别的芯片性能。
但对华为 MateTV 来说,芯片性能其实是一个「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电视配置的「得过且过」,让品牌没有动力、也没有能力在电视上构建新的交互体系。而 MateTV 的出现,打破了「硬件差——体验差」的循环。
这种手机同源的芯片不仅让 MateTV 的操作「快如疾风」,也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电视的「生态位」。以客厅娱乐为例,玩游戏的各位都知道,屏幕越大,游戏的视觉观感就越好。但为什么我们不在 98 吋的客厅电视上投屏玩手机游戏呢?
原因无非两点:画面延迟和「手眼分离」。画面延迟很好理解,无论有线还是无线投屏,手机和电视的画面始终会有延迟。对影音场景来说,这点延迟不足挂齿;但在游戏场景下却决定着最终的胜负。
对此,华为在 MateTV 上也拿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旗舰手机芯片的加入让电视可以在机内原生运行游戏,以零延迟的方式显示游戏画面。而针对「手眼分离」的问题,华为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大屏交互设备——华为灵犀悬浮触控。
而在使用华为灵犀悬浮触控时,华为会根据用户手指的实际位置,在 MateTV 上实时显示用户的「虚拟手指」。即使不按下触控板,也能在屏幕上看到自己的「手指」。
根据雷科技的现场实测,华为灵犀悬浮触控的悬空感应和延迟控制都非常出色:只要不是刻意把手指抬高,在正常使用场景下,华为灵犀悬浮触控都能准确追踪到用户的手指位置,并实时渲染在 MateTV 上,真正解决了电视游戏「手眼分离」的问题。
事实上,正是华为灵犀悬浮触控的出现,让雷科技认为 MateTV 实现了「量变引起质变」的创新。如果电视芯片性能只提升 10%,我们只会得到一台打开 App 稍快的电视。
当然了,此次技术发布会上,华为对 MateTV 的各项实力似乎还是有所保留。除了旗舰主芯片、画质芯片、Mini LED 面板、大屏交互和智能互联等方面外,MateTV 还有很多尚未公布的产品细节,比如画质优化算法、价格……根据华为的说法,这些信息还得等到 9 月份的正式发布会才会正式揭晓。
打败电视的从来不是屏幕更大的电视,沉寂已久的大屏品类,是时候开启一些新的想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