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阿力米热
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今年 7 月,全社会用电量首次突破万亿大关,达到 1.02 万亿千瓦时,刷新单月用电纪录。
1 万亿千瓦时,相当于 12.5 亿户家庭一年的用电量。
是什么推高了这张史无前例的电费账单?首当其冲的是高温天气。国家气候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7 月 5 日至 8 月 5 日,全国平均气温为 23.7 ℃,较常年同期偏高 1.5 ℃,为 1961 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
其中,湖北、山东、四川、重庆、青海、河北、甘肃、山西、陕西、河南 10 省市平均气温为历史同期最高。
高温天气,无疑带动了用电需求激增,7 月城乡居民生活用电 2039 亿度,同比增长 18%,相当于全国每户多开了一台空调。连中国的北极村漠河也扛不住,忙着装空调。
然而,高温天气之外,真正撑起这场用电高峰的,是遍布全国工厂车间里日夜不歇的机器。
工业最 " 耗 " 电
工业是用电大户,用电量常年占全社会的六成以上。
7 月当月,工业用电量增速比上月提高了 1.5 个百分点。若拉长时间线,前 7 月,工业电量达 3.74 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 2.8%。
据《人民日报》消息,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相关负责人介绍称,在工业用电中,高技术及装备制造业前 7 个月增 4.6%,高出制造业均值 2.3 个百分点。从细分行业看,新能源整车制造尤为亮眼,用电量同比增长 25.7%。
实际上,近二十年来,我国用电量增速与经济运行态势大致趋同。" 高技术及装备制造业用电量快速增长,折射出产业结构在优化升级,生产活动正在扩张。" 厦门大学管理学院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数据显示,1-7 月,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 9.5%,快于规上工业 3.2 个百分点;在装备制造业中,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电气机械和器材;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汽车四大行业增速领跑,依次为 16.2%、11.9%、10.9%、10.9%。
与此同时,这一快速增长态势的背后,离不开 " 两新 " 政策(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的助推。
当前,产业发展逐渐从依赖规模扩张,转向聚焦存量优化与质量效益提升。这也符合 2023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当时指出的 " 要以提高技术、能耗、排放等标准为牵引,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 " 的发展策略。
今年以来,大规模设备更新加速推进,国家发改委还下达了 1880 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支持工业、用能设备、能源电力、交通运输等 8400 个项目。目前,支持设备更新的补助资金已下达完毕。
在政策的支持下,为了提高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企业对高端、智能的先进设备需求增长。数据显示,1-7 月份,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同比增长 15.2%,增速比全部投资高 13.6 个百分点,拉动全部投资增长 2.2 个百分点。
投资力度加大,意味着大量订单涌向装备制造企业,并逐步向上游原材料及零部件供应链传导。换言之,工厂的活多了,机器持续运转,产出自然会增加,进而推动用电量快速攀升。
再来看看消费端,以旧换新政策有效撬动了消费者更新换代的需求。数据显示,截至今年 6 月底,汽车、家电、手机等数码产品、家装、电动自行车 5 大类消费品以旧换新合计带动销售额超过 1.6 万亿元,已超过 2024 年消费品以旧换新销售额。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 5 大类产品中,汽车置换热潮涌动。商务部数据显示,截至今年 5 月 31 日,汽车以旧换新补贴申请量达 412 万份。另外,新能源化的趋势也不容忽视,在今年前五个月的汽车以旧换新中,新能源车占比超过 53%。
由此可见," 两新 " 政策的逐步落地,一方面有助于消化现有库存,另一方面也倒逼工厂加大生产、保障供应,进而带动相应领域用电量增长。
非化石能源占比过半
政策红利不仅体现在工业端,也向服务业领域传导和扩散。1-7 月,信息传输业、充换电服务业用电量,分别增长 15.5%、42.6%。
具体来看,当工厂把传统设备升级为智能化生产线时,工业机器人、传感器和云端控制系统就需要大量接入网络,实时数据流量激增,对带宽、算力和低延迟的要求随之水涨船高,直接推高了信息传输业的用电量。
充换电服务业的快速增长,则与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及配套基础设施迅速扩张密切相关。
截至今年 6 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 3689 万辆,占汽车保有总量的 10.27%。与此同时,充电设施也同步扩张,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总数已达到 1610 万个,其中公共充电设施 409.6 万个,私人充电设施 1200.4 万个。
从发电量看,在国家能源局发布上半年全国能源形势、上半年可再生能源并网运行情况的发布会上,电力司副司长刘明阳介绍到,今年上半年,全国新能源汽车总充电量达 549.23 亿千瓦时,全年的充电量预计与三峡电站的年发电量相当。
这意味着,以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新兴产业,正成为电力消费的新增长极。
不过,林伯强补充道,虽然人工智能、新能源等热门领域用电增速较快,但其高增速一定程度上源于基数较小。从整体用电结构来看,重工业仍是用电消费的主体。以 2023 年为例,重工业占工业用电的比例为 80% 左右。
而重工业用电仍依赖火力发电,采用煤炭作为能源。煤炭属不可再生资源,其燃烧过程若处理不当,极易带来污染并推高碳排放量。在 " 双碳 " 背景下,如何协调并实现可再生能源的有效替代,仍是能源领域面临的挑战。
为破解这一难题,国家正积极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推动能源结构绿色低碳转型。
根据国家能源局数据,继 3 月底全国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量历史性超过火电,5 月底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占比首次突破六成。今年上半年,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 1.79 万亿千瓦时,约占全部发电量的 39.7%。
在此基础上,国家能源局于 6 月印发《关于组织开展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第一批试点工作的通知》,计划从构网型技术、系统友好型新能源电站、智能微电网、算力与电力协同、虚拟电厂、大规模高比例新能源外送以及新一代煤电七个方向开展试点。
然而,这不仅是一次能源技术的革新,更是一道必须同时答好 " 保供电、促发展、减排放、稳安全 " 的综合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