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区县那点事
当我们拿起超市里 1 元钱的打火机时,很少有人会想到,它们可能就来自两个不起眼的中西部小县城——湖南邵东与贵州岑巩。
湖南省邵东市凭借年产量超 150 亿只打火机的规模效应,持续占据全球一次性打火机 70% 的市场份额。而贵州省岑巩县虽身处西部内陆却让产品远销 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做到了 " 全球每 20 只打火机就有 1 只产自岑巩 "。
据中国海关总署公开数据,2025 年全球打火机市场规模达 321.66 亿元人民币,中国以超 200 亿元出口规模(占全球 62%)主导产业链。而邵东与岑巩,正是这个全球产业无可争议的 " 核心玩家 "。
这两个不沿江、不沿海、不沿边的内陆区县,为何能让素有 " 流浪产业 " 之称的打火机产业扎下根来?两地产业有着 " 源头 + 承接 " 的紧密联系,为何却走出了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
" 从 0 到 1" 筑根基 VS" 从 1 到 N" 快复制
打火机是一个 " 哪里成本低就往哪里转移 " 的 " 流浪产业 "。它发迹于西班牙,在欧美各国 " 遍地开花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转移到日韩等国,九十年代又进入我国广东、浙江等地。价值低、利润薄的特性,催促着它不断寻觅成本洼地,最终却在邵东与岑巩扎根,不再 " 流浪 "。
邵东与岑巩的打火机产业都是借承接产业转移实现规模跃升,但两地的产业发展路径却呈现出鲜明的反差。
邵东的打火机产业始于 1992 年。到 2000 年前后承接温州产业转移时,邵东已积累了初步的产业生产能力。产业转移加速了邵东打火机产业发展的进程,经过资源整合、行业规范、产业聚集,30 年积淀,最终形成了现在 " 世界打火机看中国、中国打火机看邵东 " 的产业格局。
而岑巩打火机产业虽然起步晚,但发展迅猛。岑巩没有经历邵东 " 试错 " 的过程,而是在 " 工业强县 " 大战略下,按照顶层设计规划发展路径,直接引入成熟技术与完整产业链。岑巩政府按照 " 招龙头、引上游、接下游 " 思路,围绕打火机 20 多个核心部件精准招商。这种 " 整体复制 " 模式让岑巩 10 年就能在全球打火机市场占有一席之地——不仅抢占全球打火机 5% 的份额,还创造了 3000 多万美元的进出口额。
纵观整个过程,邵东打火机产业经历了从家庭作坊到现代化产业集群的完整转型过程,虽然时间长,但是产业基础扎实、高度集群化,拥有非常完整的产业链。因此才能创造 30 分钟 " 朋友圈 " 精准协作的产业佳话——在邵东,除塑料粒子外,200 多种打火机零配件都能在本地配齐,且配套企业都在 20 公里半径内,30 分钟就能送达。正是拥有了这么强大的产业集群优势,邵东打火机产业才能先后入选 " 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 中国有影响力的城市产业名片 ",不断推升品牌影响力。
同样是承接产业转移,为何邵东能形成 " 全球龙头 " 地位?而岑巩又该如何打破 " 流浪产业 " 的魔咒,让其扎根黔东南?
" 科技赋能 " 赢内卷 VS" 政策托底 " 拓增量
打火机产业 " 利润薄 " 的困境,考验着每个产区的生存智慧。而邵东与岑巩的选择,恰是 " 市场主导 " 与 " 政策驱动 " 两种发展逻辑的碰撞结果。
邵东打火机产业不是规划来的,而是在市场中 " 闯出来 " 的。从 1992 年家庭作坊到 2024 年百亿产业,其核心动力一直都是来自市场竞争。
早期为应对沿海企业的挤压,邵东企业靠 " 薄利多销 " 抢占低端市场,一直维持着打火机单只 1 元的超低价格。当人力成本优势不在,出现产能低、用工贵、招工难等一系列问题时,邵东选择用 " 机器换人 " 破局——打火机的产能提升了 9 倍,但员工人数却减少了 80%。目前,邵东大部分企业已完成了自动化改造,年产量达 150 亿只,串起来能绕地球 20 圈。这也是,为什么邵东保持 " 单只打火机价格 1 元利润仅 1 分钱 "20 年不变,仍旧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领跑全球,堪称打火机行业的 " 卷王 "。
但再怎么压低成本,总有尽头,想要产业 " 不流浪 ",必须靠科技与品牌突破 "1 元机 " 的局限。为此,邵东砸下巨额研发资金搞创新:建了 10 个国家级创新平台、35 个省级创新平台,推动产品创新率高达 38%;开发 " 五虎上将 " 文化 IP 款、户外点火枪等中高端产品,成功打开附加值空间。同时,邵东还借助品牌战略,打造了 226 个自主品牌,申请了 296 项外观设计专利,并获得 146 个境外注册商标和 48 项境外认证,为品牌全球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邵东 " 内外并重 " 全面发展战略,不仅将产品远销 120 个国家和地区,占据全球 70% 市场份额,内销也达到了全国 85% 以上的比例。抗风险能力大大提升,也让打火机产业在邵东深深扎根。
而岑巩打火机产业的成长,则离不开政策的精心 " 护航 "。不同于邵东是 " 百业之乡 "" 商贸之都 ",岑巩工业基础薄弱,承接产业转移的初衷,就是将其视为 " 脱贫攻坚 + 富民强县 " 的双重抓手。在岑巩,打火机产业不仅要创造经济价值,还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富民增收,带动就业才是现阶段岑巩的重中之重。
岑巩的政策护航是 " 全链条 " 式的 " 托底 ":为了让更多人在家门口就业,岑巩通过 " 企业 + 外包经纪人 + 农户 " 模式,让家庭闲散劳动力能够在家组装零件,31 个乡镇帮扶车间累计吸纳 1.6 万人次就业;为了保障脱贫群众稳定收入,岑巩创新 " 三包一保 " 模式(包务工、包安置、包培训、保收入),731 名脱贫群众实现人均月收入 3500 元;在产业承接端,岑巩统一建设产业园、升级配套设施,让企业能够 " 拎包入驻 ";针对打火机生产所需的人力、水电、资金等要素,搭建投融资平台(通过绿色发展基金、政银企合作协调融资),优化涉企服务流程,有效降低企业落地成本;为了更快实现产业集群,政府不仅制定相关产业优惠、优化营商环境等政策,还主动牵头招商引资,截至目前成功聚集了 18 家生产及配套企业,实现核心部件 100% 自给……这种 " 保姆式 " 护航,让岑巩用 10 年就走完邵东 30 年的产业路—— 2024 年岑巩打火机产值达 4.26 亿元,较 2016 年起步时增长超 70 倍。
产业接过来了,就业也带起来了,但面对国内白热化竞争趋势和有限的利润空间,岑巩选择走 " 外向型 " 突围之路。与邵东内外并重的市场策略不同,作为贵州首批 " 乡村外贸 " 试点县,岑巩将重心放在海外市场,建立检测室实现就地商检,缩短 3 天检测时间,降低物流成本 800 元 / 吨;开通跨境人民币结算系统,帮助企业 " 走出去 "。
为了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并增强抗风险能力,岑巩县鼓励打火机企业构建 " 线下 + 线上 " 自主营销网络,政府专为跨境电商公司提供全流程 " 一对一 " 指导服务,帮助岑巩打火机远销美国、印度、俄罗斯、迪拜等 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2024 年岑巩打火机出口占比超 90%,进出口额达 3647.82 万美元。岑巩用外贸优势避开国内竞争,走出了一条 " 产业扶贫 + 外贸增收 " 的特色之路。
邵东与岑巩的打火机产业并非竞争关系,而是 " 产业链分工 + 区域协同 " 的伙伴——邵东提供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和国内市场渠道,岑巩承接产能、拓展市场边界,共同巩固中国打火机的全球主导地位。它们的实践证明:县域产业发展没有 " 标准答案 ",关键是找到契合自身发展的路径,在 " 流浪产业 " 中扎下 " 不流浪 " 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