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钛媒体 1小时前

阿里上汽 " 养大 " 的斑马智行,要赴港单飞了

文 | 港股研究社

8 月 21 日,阿里巴巴一纸分拆公告,将 " 斑马智行 " 推至聚光灯下。同一时间,这家由阿里与上汽联合孕育的智能汽车操作系统服务商,正式开启独立上市之路。

分拆公告发布前一天,港交所披露了斑马智行的上市申请文件,由德意志银行、中金公司与国泰君安国际担任联席保荐人。

公开资料显示,斑马智行主要面向汽车和交通行业提供智能汽车操作系统、智能汽车解决方案、数字交通解决方案,由上汽集团和阿里巴巴在 2015 年共同发起设立的互联网汽车基金投资成立。

时隔十年后,这家曾被视为 " 互联网汽车操作系统标杆 " 的企业,终于要从 " 集团内部项目 " 走向独立资本舞台。

斑马智行在招股书中透露,本次 IPO 募资金额将用于加强研发投入、增加中国市场份额、拓展全球市场、支持业务收购及扩张计划,以及补充营运资金等。

分拆上市:从 " 阿里系 " 到 " 独立玩家 " 的战略进阶

斑马智行的这一轮分拆,其实在 2024 年便早已留下痕迹。

2024 年 12 月 27 日,阿里巴巴集团在财报中悄然划掉 " 斑马智行 " 的全资控股标签,将其转为 " 权益法核算的投资对象 ",权益身份转换后,阿里巴巴仍持有斑马智行约 44.72% 的股份;

时隔 8 个月后,新的分拆上市公告正式落地。按照公告,分拆完成后预计阿里仍将维持 30% 以上的持股比例,继续担任重要战略投资者,斑马智行仍为权益法被投资方。

这场资本运作背后,其实是斑马智行褪去 " 阿里生态附属品 " 标签,升级为 " 独立产业主体 " 的关键一招。

事实上,由于缘起于阿里巴巴集团与上汽集团对汽车与互联网深度融合的全新可能的探索中,斑马智行过去十年得到了大量互联网软硬科技技术的养育,以及国有汽车龙头的强大制造能力灌输,但始终不具备独立色彩,而这并不利于其穿越整个汽车智能化的竞争新周期。

穿透股权关系发现,其第二大股东上汽集团通过上海赛为、嘉兴瑞佳间接持股约 34.34%,与阿里形成 " 双巨头 " 持股结构。这种设计早期既保留了斑马智行与阿里在云计算、AI 算法等领域的技术协同,又通过上汽的产业资源强化了市场渗透。

得益于软硬双巨头在资本、产业端的倾心灌溉,斑马智行早已成为一家专注于智能操作系统与全栈 AI 整合的公司。

根据招股书,斑马智行以 2024 年收入计算,是中国最大的 " 软件为核心智能座舱解决方案供应商 ",在解决方案搭载量方面也排名第一。尤为难得的是,在智能座舱行业,斑马智行也是中国仅有的两家实现全自研汽车操作系统的第三方供应商之一,还是唯一一家能够构建 " 操作系统 +AI 全栈能力 + 车载平台服务 " 的三位一体架构,横跨底层系统、AI 交互与应用生态的第三方服务商。

这一技术架构,使其在智能座舱、自动驾驶辅助、车联网服务等多个维度具备差异化优势。据招股书,截至 2025 年一季度,斑马智行累计合作 40 多个汽车品牌,包括大众、宝马、上汽、一汽等,落地智能汽车超过 1000 万辆,斑马智行主要提供智能汽车操作系统和围绕系统打造的解决方案两大业务,2024 年国内市场份额超过 15%,庞大的客户朋友圈以及市场地位进一步印证了其实力。

不过近些年,随着国内汽车智能化的竞争日渐白热化,斑马智行的分拆已是必然。本质上也是智能汽车产业分工细化的必然结果。过去,作为阿里 " 互联网汽车基金 " 的产物,其更多承担集团 " 车路云一体化 " 战略的协同角色;如今,随着智能座舱成为车企差异化竞争的核心战场,独立上市既能释放其技术价值,又能以更灵活的姿态对接车企客户。

操作系统 " 贬值 "?斑马早把宝押在 AI 赛道了

如果说分拆解决了 " 身份问题 ",那么技术迭代则是斑马智行的 " 生存根基 "。

面对 " 操作系统越来越不值钱 " 的行业警示,其选择以 AI 大模型重构智能座舱体验,用 " 元神 AI" 技术品牌完成从 " 车机系统 " 到 "AI 定义座舱 " 的战略升级。

斑马智行的技术底色始于阿里自研的 AliOS 操作系统。这一系统的前身又可追溯至 2010 年推出的 YunOS 平台。经过多年的反复迭代,AliOS 从单一 " 车机信息娱乐系统 " 进化为 " 全车调度中枢 ",支持全硬件、多域信息融合与复杂 AI 应用生态扩展。

但即便如此,传统操作系统的瓶颈依旧在逐渐显现,语音控制、导航等功能同质化严重、用户交互依赖触控、生态壁垒易被车企自研替代击碎等等。

事实上,若跳出严格的业务与产品边界界定,斑马智行的潜在对手很多,且各有各的特色和优势,包括依托鸿蒙 OS 车载系统与 ADS 高阶智能驾驶解决方案构建生态的华为,也有凭借 Apollo 平台深耕智能驾驶领域的百度;既涵盖在座舱域控制器硬件市场占据领先地位的德赛西威、亿咖通、博世、伟世通等国内外 Tier 1 供应商,也涉及特斯拉、蔚来、理想、小鹏、比亚迪等选择自研路径的车企群体;此前吉利控股集团总裁安聪慧也曾明确指出 " 智舱技术已经高度同质化 " 的问题。

此外,就操作系统本身而言,斑马智行曾在今年一季度的减值操作中坦言," 可能会越来越不值钱,AI 驱动的业务才值得重点投入。"

考虑到汽车端智能化的大趋势,这些境况的出现并不意外,作为企业更重要的是作好应对,尤其是先手预备。

从动作来看,斑马智行在去年 9 月便联合阿里云栖大会正式发布了全新的智舱技术品牌 " 元神 AI",由此公司战略重心已全面转向由大模型驱动的 AI 定义座舱时代;今年 4 月,又发布了 " 一箭十星 " 交互智能体,即 1 个系统级主智能体(System Agent)统筹全局,10 个平台级应用 Agent(场景智能体)协同工作,通过星状协同架构,用户通过自然语言指令即可调用多场景服务。

据 IDC 7 月发布的《智能座舱大模型能力评估,2025》,斑马智行 " 元神 AI" 在车控、娱乐、生活等 7 大高频场景中,6 项指标排名第一(3 项满分),超越华为鸿蒙 OS、百度 Apollo 等竞争对手,印证了其技术领先性。

研发投入超重,分拆以释放科技价值

这些强输出的背后,显然离不开斑马智行在研发上的大量投入。透过其财报数据可发现,截至目前每个周期的研发费用支出都超过了自己的营收:2022 年营收 8.05 亿元,研发费用 11.1 亿元;2023 年营收 8.72 亿元,研发费用 11.2 亿元;2024 年营收 8.24 亿元,研发费用 9.8 亿元;2025Q1 营收 1.4 亿元,研发费用近 2.0 亿元。

高投入直接导致亏损:2022-2024 年累计税前亏损超 30 亿元,2025 年一季度更因操作系统无形资产减值(18.41 亿元)导致税前单季净亏损超 20 亿元。

但基于阿里、上汽、斑马智行三方对操作系统贬值的清醒认知,这种亏损显然并非无序扩张,而是长期必要技术投入。截至 2025 年 6 月,斑马智行已拥有超 500 项核心专利,覆盖操作系统底层架构、车载 AI 模型、多模态感知等关键领域。

斑马智行此番分拆的时间点与其技术战略转向高度重合。且分拆上市的核心诉求之一,正是为 AI 研发 " 输血 "。

截至 2025 年 6 月底,斑马智行的 " 现金及现金等价物 " 仅剩 31.61 亿元,总权益仅剩 47.43 亿元。其招股书也明确指出,本次 IPO 募资将重点投向 " 大模型驱动的 AI 座舱研发 "" 全球市场拓展 " 等领域。

于阿里而言,分拆斑马智行既能释放被低估的科技资产价值,毕竟当前阿里估值体系中,创新业务估值普遍低于核心电商,更能通过与港股的资本联动,反哺自身 " 车路云一体化 " 战略。

相关标签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觉得文章不错,微信扫描分享好友

扫码分享

热门推荐

查看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