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邱晓芬
编辑|苏建勋
在《智能涌现》近期与具身智能领域人士的交流中,小鹏机器人被频繁提及。
" 论国内人形机器人的水平,小鹏能排前三。" 一位具身行业人士对我们直言。
与热闹的中国具身创业相比,小鹏机器人显得有些低调,不过在 8 月 19 日的小鹏汽车财报电话会上,何小鹏也透露:小鹏第五代的人形机器人将于 2025 年 10 月 24 日的 " 小鹏科技日 " 亮相,并于 2026 年下半年实现量产。
《智能涌现》独家获悉,小鹏汽车人形机器人团队从2020 年前后便开始筹备,目前一号位为米良川,据我们了解,米良川 2005 年曾加入英伟达团队,此后任英伟达驻加州圣克拉拉的安卓软件高级经理,同时负责中国的安卓平台部门。
在英伟达期间,米良川曾向英伟达全球副总裁吴新宙汇报,有过管理百人团队的经验。而在加入英伟达之前,米良川是中科大 9923 班的校友,还曾经担任卡内基梅隆大学担任研究员。
小鹏在机器人赛道已经默默耕耘许久,甚至始于这波具身智能浪潮之前。
有知情人士向《智能涌现》表示,何小鹏对机器人赛道的关注,最早始于 2016 年," 几乎每年都会认真调研一次机器人方向 ",还曾经去宇树与创始人王兴兴长谈。
2020 年,何小鹏开始出手,收购了赵同阳创办的 " 多够机器人(Dogotix)",并成立「鹏行智能」,负责探索小鹏机器人业务。前述人士表示,何小鹏与这一团队的接触,最初源于小米创始人雷军的牵线搭桥。
为了这笔收购,小鹏曾经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斥资 1 亿美金,将其资方的股份 buy out。在高峰期的 2020 年,「鹏行智能」团队人数甚至高达 300 多人。
不过,由于与何小鹏战略方向相左等等原因,「鹏行智能」核心团队最终出走,曾经的团队负责人赵同阳创办了「众擎机器人」。
2023 年以后,何小鹏又引进了米良川负责机器人业务。前述人士对我们表示,近两年,小鹏汽车的机器人团队进行了一波持续调整," 团队人数一度缩减到 70 个人,又重新建到如今 200 人左右的规模 "。在国内的具身智能领域,这一团队规模可堪豪华配置。
知情人士向《智能涌现》表示,在机器人战略上,何小鹏高度向马斯克看齐。何小鹏曾经表示,对于小鹏汽车来说,机器人正是其继 AI+ 智驾、全球化之后的 " 第三成长曲线 "。
其实,从汽车切入机器人,正是一项顺理成章的选择。
一方面,智驾正是具身智能的最小实现单体,汽车领域的 " 感知 - 决策 - 执行 " 的技术链条,与机器人高度同源。
以特斯拉 Optimus 为例,就复用了特斯拉 FSD 系统约 60% 的算法。小鹏曾经发布的机器人 Iron,也复用了小鹏汽车上的 720 ° 鹰眼系统。
何小鹏此前表示,人形机器人与汽车智驾,能够在同源架构中互相促进进化。
另一方面,汽车和机器人在供应链方面也有协同的空间。
汽车领域的大部分核心零部件,比如动力电池、传感器、芯片、激光雷达、散热系统等,都可以运用到汽车领域,降低机器人的成本。在特斯拉的 Optimus 上,此前就直接采用了 Model Y 的同源电池组。
在产品方面,经过了数年的耕耘,小鹏汽车已经发布数款机器人产品——包括 2023 年 10 月的首款双足人形机器人 PX5,以及去年 11 月发布的第四代人形机器人 Iron。
根据何小鹏在电话会上的介绍,小鹏的第五代人形机器人与小鹏汽车已有的技术栈有着高度重合。
比如,在核心处理器方面,第五代机器人即将搭载小鹏自研的图灵 AI 芯,用于提升端侧算力,支持强化学习小模型和分段式端到端架构。
在模型方面,其机器人也会搭载小鹏的物理世界基座大模型 VLA 架构,与汽车共享云端 AI 基础设施。
另外,小鹏第五代的人形机器人也复用小鹏汽车的大量基础技术。
具体而言,机器人的 EEA 架构,是由小鹏汽车 EEA 架构衍生而来;机器人的关节,则来自于小鹏汽车的三电系统;机器人的大小脑,则来自于小鹏汽车的智驾团队——总体而言,机器人与汽车业务,在技术方面有七成同源。
技术和产品都准备好了,小鹏机器人也在探索落地的可能性。
有知情人士向《智能涌现》透露,目前在小鹏汽车的产线上,已经部署了几百台的人形机器人。不过,这些机器人目前并非全部用于辅助汽车生产制造,而是大多用于算法调教、摇操作采集数据等等。" 几百台的落地,在车企里已经算多的 ",前述人士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