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钛媒体 16分钟前

AI 圈“爱马仕” Manus:裁员跑路,神话坍塌

文 | 新质动能,作者|沐风,编辑|时楠

2025 年春天,一个叫 Manus 的 AI 应用,曾让科技圈彻夜不眠。

这款 " 通用型 AI 智能体 ",凭借一段 4 分多钟的演示视频炸场:它能分析股票、整理发票、做简历筛选,甚至能独立完成财务报表。

一时间,全网为之疯狂。邀请码被黄牛炒到 5 万元一个,有人在二手平台咬牙求购,有人熬夜在社交媒体刷屏找邀请码。有人说这是 AI 圈的 " 爱马仕 ",也有人喊出 " 中国终于有了能硬刚 OpenAI 的产品 "。

资本闻风而至。仅一个月后,Manus 背后的母公司 " 蝴蝶效应 " 就完成了由硅谷顶级风投 Benchmark 领投的 7500 万美元 B 轮融资,估值飙升至 5 亿美元。媒体用上了 " 天选之子 "" 中国 AI 之光 "" 下一个 deepseek" 这样的字眼。

但几个月后,剧情急转直下。6 月,蝴蝶效应宣布将总部迁往新加坡;7 月,国内 120 名员工,仅有 40 多人跟随核心团队去新加坡,其余全被裁掉。微博、小红书账号清空,官网对中国地区不可见,和阿里云合作开发中文版的计划也宣告搁浅 ......

更讽刺的是,带它走向 " 全球化 " 的美国投资方 Benchmark,如今自己也被美国政府盯上——这笔对 Manus 的投资,随时可能被逼撤资。

短短半年,Manus 完成了从高光到幻灭的全套。它的命运,是创业、资本、地缘政治交织下的一出荒诞剧。

01 从天选之子到跑路

要理解 Manus,就得从它的创始人说起。

Manus 创始人肖弘,1992 年生人,华中科技大学软件工程专业出身。2015 年毕业后,他第一时间选择创业,搞出了壹伴助手和微伴助手,还拿下腾讯、真格基金的投资。

2022 年 AI 浪潮兴起,他又做了一款面向海外的 AI 助手 Monica,短短两年就收获千万用户。可以说,在 Manus 之前,肖弘已经是创业圈的 " 老兵 "。

2025 年 3 月,他带着新项目 Manus 出场。这不是一款普通 AI 对话工具,而是自称 " 通用智能体(Agent)"。

从名字 "Manus"(拉丁语,意为 " 手脑并用 ")就能看出野心——它要的不只是聊天,而是能理解复杂指令、能执行任务,像人一样动手。

发布会上,团队放出一段 4 分多钟的演示视频。它能化身 HR,解压简历包,逐份分析并给出排名建议,还能自动生成 Excel。

它能变成股票分析师,调用数据源、写分析代码、可视化展示,甚至直接生成网页并部署上线。它还能整理发票,写报告,甚至一键生成 PPT。

网友们看呆了。有人评论:" 这不就是万能的数字秘书吗?"

随后,场面彻底失控。

邀请码被炒到 5 万元,网友在各大平台哭喊 " 求码 "。服务器一度被挤爆,团队不得不解释:不是饥饿营销,而是 " 服务器撑不住了 "。

资本市场更疯狂。仅一个月后,蝴蝶效应宣布获得 Benchmark 领投的 7500 万美元融资,估值直接拉到 5 亿美元。这是投过 Uber、Twitter、Instagram 的硅谷顶级 VC,Manus 被看做面向全球的 AI 科技公司。

那时的 Manus,风光无限。

02 美国资本釜底抽薪?

但仅过了几个月,剧情反转。

6 月,蝴蝶效应确认总部迁往新加坡;7 月,公司对国内团队 " 动刀 " —— 120 人裁掉 80 人,只留下 40 多人去新加坡。其他员工正陆续被优化,裁员补偿标准为 N+3 或 2N。

国内官方账号清空,其官网首页也显示 "Manus 在你所在的地区不可用 ",而此前的标注是 "Manus 中文版本正在开发中 "。和阿里云合作的中文版产品也悄然搁浅。

外界一片质疑:这是 " 跑路 "。

面对舆论,Manus 回应说:" 我们从一开始就是国际产品,不存在搬迁。"

其实,Manus 从一开始就强调全球化战略,这或许并非虚言。这家名为 "Butterfly Effect"(蝴蝶效应)的公司,早在 2023 年 8 月就已经在新加坡注册,并且由开曼群岛的同名实体全资控股。

但业内都明白,Manus 的技术严重依赖 Claude 的 API,而 Claude 并未对中国开放;更关键的是,美国资本要求其总部搬迁,这是拿钱的前提。另一家 AI 视频公司 HeyGen,就是注销中国公司后才拿到 Benchmark 的钱。

照理说,拿到 Benchmark 的钱,Manus 把总部搬到新加坡,就能好好走全球化路线。但没想到,刚离开中国,就撞上美国的铁墙。

问题正是出在这笔融资上。

Benchmark 是硅谷传奇 VC,投过 Uber、Twitter、Instagram。它给 Manus 的投资,本应是背书。但很快,美国财政部找上门。

2023 年,拜登签署了一项行政命令,专门限制美国资本投资中国的半导体、量子计算和 AI 项目。今年 1 月,这项法案正式生效。美国强硬派人士也盯上了 Benchmark 投 Manus 这件事。

更狠的,是接近特朗普阵营的人直接放话:只要 Benchmark 不战队美国,它在华盛顿就不受欢迎。

于是,Benchmark 投 Manus 这笔钱卡在美国财政部,迟迟不能落地。最糟糕的结果,是被强制撤资。

这就显得讽刺至极:当初,Manus 为了满足美国资本的条件,不惜搬到新加坡;如今,这笔救命钱,却可能被美国政府直接掐断。

换句话说,Manus 逃离了中国,却未必能在海外活下去。

03 创始人的产品困境

面对质疑,创始人肖弘在社交平台上写下回应。

他说,Manus 从不主动公布 ARR,不是因为没增长,而是他们拒绝用早期的增长来定义产品。他们更在乎能否在长期,打磨出一个真正被信任和依赖的产品。

最后,他留下一句:" 想在全球化竞争里做出好产品,多少艰苦不可告人。"

这句 " 不可告人 ",其实就是残酷的现实。首先,中国市场回不去了。

这几个月,国内 AI Agent 赛道已经卷到疯狂:智谱的 AutoGLM、字节的扣子空间、大厂纷纷下场,还有基于开源模型的各种免费工具,甚至有人做了个 "OpenManus"。

当初 5 万炒邀请码的狂热已经不复存在,用户早就有了替代品。再加上 " 跑路 " 的阴影,Manus 在国内的品牌基本破产。

其次,海外市场也不好混。

流量数据显示,Manus 在 3 月访问量达到 2376 万,到了 5 月就跌到 1616 万。用户尝鲜过后,流失率高达 50%。很多人用过一次,就再也没打开。演示视频带来的新鲜感,很快消散。

更要命的是,商业模式的死结。Manus 是靠调用 Claude、OpenAI 的 API 跑起来的,每调用一次就要付钱。

而 AI Agent 偏偏最吃 token,一旦 OpenAI 自己下场做 Agent,就能以近乎零成本直接降维打击。长远来看,Manus 这种 " 二道贩子 ",根本没法拼。

于是,蝴蝶效应选择收缩:裁掉非核心团队,把总部迁到新加坡,说要慢慢打磨产品。

04 结语

只不过,留给 Manus 的时间,可能没那么多了。Manus 面临的挑战不容小觑,国内智能体市场早已硝烟弥漫,阿里、百度等大厂,已经研究出了自家的智能体。

而 Manus 一直专注于 To C 领域,其相对高昂的定价、并不具备绝对领先优势的技术实力,使得它在与互联网大厂或 AI 新势力正面交锋时,显得力不从心 ......

觉得文章不错,微信扫描分享好友

扫码分享

热门推荐

查看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