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正解局 前天

搞垮日本芯片产业 40 年后,美国又盯上了韩国

1985 年,美日《广场协议》断送了日本的半导体霸权。

40 年后的今天,韩国也站在了相似的十字路口。

前段时间,美方计划撤销对韩 " 经验证最终用户(VEU,Validated End-User)" 制度,要求韩企对每台美国设备进口,单独申请许可。

从原本无需逐案申请许可证的绿色通道,到每次使用都提交审核,美方对韩监管的收紧,让韩方深感窒息。

这些年,韩国半导体芯片业和美国深度捆绑,虽然可以使用美国的技术和设备,却不能进行迭代升级。

表面上,美方赋予韩国一片繁华,背地里其实是残酷的技术钳制。

起初,韩国人能把半导体芯片做起来,得感谢它的 " 此生之敌 " 日本。

战后,美国大力扶持日本,日本也成为在全球范围内重要的科技强国。

到 1972 年,日本东芝、日立等企业,通过改进美国技术,让 D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芯片良品率反超美国。

哈尔滨街头的东芝广告

翅膀硬了,就要探索边界。

1982 年,日本发生了最严重的一次 " 背叛 " ——哥尼斯堡事件。

在美苏争霸的背景下,日本把重要军工设备,偷偷卖给了苏联。

当时,苏联和日本,各有各的难。

首先是苏联,因潜艇螺旋桨噪音过大,美军在 200 海里外就能追踪到它的位置,急需研制新型螺旋桨,可国内却没有生产设备。

而在日本方面,东芝等企业的出口订单断崖式减少,面临严重的经营危机。

情急之下,战斗民族血性拉满,提出以十倍价格,向日本求购生产螺旋桨所需的 "MBP-110S 九轴五联动数控机床 "。

东芝遂通过挪威的康士堡公司(俄语翻译即为 " 哥尼斯堡 "),秘密向苏联提供了 4 台数控机床,帮苏联潜水艇的隐蔽性提高了 10 倍,还伪造出口文件,规避审查。

苏联用日本精密机床加工的潜水艇用七叶螺旋桨

这祸闯得可不小啊。

要知道,当时的日本,汽车在美市占率达到了 22%,半导体的全球份额超 48%,已经取代美国成为全球最大半导体生产国。

日本借梯登楼,美国养虎为患。

恰逢此时,韩国已经完成集成电路的技术积累,将产业重点逐渐从封装转向晶圆制造。

晶圆

1980 年代,韩国颁布 " 半导体工业育成计划 ",三星向美国企业 " 美光 " 支付 300 万美元,获得 64K DRAM 设计授权。SK 海力士从德州仪器引进设备与制程。

IBM 在向三星出售芯片生产技术时,其背后的华尔街资本,通过优先股渠道入股三星,成为其 53% 外资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消彼长之下,日本的 DRAM 芯片订单开始减少。

趁着日韩两国斗得激烈,美国在 1982 年研发 256K DRAM 存储芯片,试图巩固自己的科技霸主地位。

结果日本推出价格更低的同级别芯片,用极高的性价比,打得美企一败涂地。

恼羞成怒的美国资本,以国家安全为由,在 1985 年对日实施半导体贸易反制措施:

对日发起史上最大规模芯片反倾销调查、强制限制日本芯片出口份额、通过《美日半导体协议》勒令日本芯片涨价 100%。

终于,在《广场协议》影响下,日本掏出了激进的货币宽松政策,应对日元升值冲击,跑步进入 " 失去的 30 年 "。

签订《广场协议》的五国代表合影

到 1995 年,日本半导体在全球的份额,已经跌至不足十年前的一半。

而韩国半导体产业,却实现快速扩张。

三星 1992 年推出全球首款 64M DRAM,1996 年量产 1GB DRAM,推动韩国在全球 DRAM 市场的份额从 1980 年代的不足 5% 跃升至 1990 年代中期的 30% 以上。

美国的帮助,与韩国的忠诚,在短期内形成了跨国产业合作的正向循环。

但这一局面,很快就被再次打破。

韩国芯片业走到如今的尴尬境地,虽有西方作用,但也是趋势使然。

让我们回顾 1988 年的一天,英特尔 CEO 安迪 · 葛洛夫(Andy Grove)访问台积电新竹工厂。

安迪 · 葛洛夫(Andy Grove)

安迪 · 葛洛夫曾是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在德州仪器任职时的同事。

他来台积电,正是应其创始人张忠谋的邀请进行考察,为一笔重要的芯片代工生意做准备。

当年在德州仪器工作时,张忠谋就认识到芯片制造环节的技术含量,一点都不比设计环节低,前期投入的成本,更是天文数字。

所以,张忠谋判断,将半导体芯片产业的上下游进行切分,给跨国巨头做代工,一定大有可为。

但他要一战成名,要有超级大厂英特尔的鼎力支持。

为此,张忠谋带队,对台积电进行大面积升级整改,将良率从 50% 提升到了 80%。

张忠谋

从此之后," 纯代工 " 的台积电,就成了全球芯片业最独特的存在之一。

一方面,它只做代工业务,自己不卖芯片。

一生只干两件事:一是生产芯片,二是保密。

另一方面,台积电是芯片业的 " 成本大师 "。

它用代工模式取代传统 IDM 模式的同时,既给科技企业省了钱,还增加了企业之间的质检环节,提升了芯片品质,最终帮企业实现了芯片采购性价比的大幅提升。

只用几年,台积电就像一截脊椎骨,牢固地楔在半导体芯片产业的生产环节。

想象一下,这就好比全球有不计其数的服装品牌,其中头部的几十家,全都找一家工厂搞生产,而这家工厂不光为每一家品牌商保守秘密,还深藏功与名,一心埋头踩缝纫机。

这是什么概念?

芯片界的 " 扫地僧 "。

台积电以身入局大搞产业链创新,把有关制造的一切都大包大揽,美国的那些科技企业,只要做好设计和营销就行了,这种好事,咱打着灯笼也找不着。

所以不管是做芯片的高通、英伟达,还是苹果、特斯拉,还是现在最前沿的 OpenAI,全都离不开台积电的代工业务。

黄仁勋与张忠谋

回到主题。

在西方大国的统筹之下,台积电之所以能顺利入局,是因为它提供了迭代旧规则的新规则,进而改变了半导体产业的成本结构,让产业上层看到了新的可能。

所以,当韩国人回顾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史,就发现历史总是惊人相似。

只是这一次,被西方大国锁定的猎物,从邻居日本,变成了自己。

而它原本的位置,要跟台积电共享。

只不过,台积电还背负着对西方的另一层威胁,那便是中国芯片业的崛起。

2020 年,美国施压台积电,要求其停止为华为代工 7nm 麒麟芯片。

到 2025 年,限制进一步升级,美国禁止台积电为中国企业生产 16nm 及以下制程的芯片,并要求这些订单必须通过美国指定的封装厂完成。

不仅如此,美国还强制台积电在亚利桑那州投资建设成本高昂的晶圆厂,以此推动半导体供应链向美国转移。

一系列动作,目的不言而喻。

如此来看,无论是日本、韩国还是台积电,面临的困境都是一样的:

美国芯片业可以向全世界提供成熟技术和设备,但各位友人假如想上位、要名分,门都没有。

正所谓,飞鸟尽,良弓藏。

亚洲的几股势力,其实早就看清了局势。

不管是日本的索尼、东京电子,还是韩国的三星、SK 海力士,在美方过河拆桥时,都期待着一条安稳的后路。

看一些很容易被忽略的对比。

1969 年,韩国半导体业刚起步时,全国的 GDP 只有 76.76 亿美元,还不到日本 5%。

但就是这个只有美国 1/98 的土地面积的韩国,居然成为全球半导体芯片产业上关键一极,实力不可小觑。

到如今,韩国 GDP 达到 1.86 万亿美元,翻了 242 倍。

试问,一个有如此实力的国家,为何被拿捏至此?

几十年如一日的辛苦经营,韩国为何迟迟无法突破西方大国的技术封锁?

韩国缺少的,恐怕根本就不是技术,而是跳出历史的轮回,走向独立的决心。

在全球芯片产业生态中,主要玩家其实就那么几个,各有优势。

荷兰拥有 " 全球唯一能生产 EUV 光刻机 " 的阿斯麦(ASML),几乎垄断了全球高端芯片。

光刻机

日本看似走了下坡路,但它在受到压制时,不断向产业链上游挣扎,最终成了半导体材料、光刻胶的主要供应商,全球有大约 70% 芯片制造企业,要使用日本的光刻胶。

中国,虽然芯片业起步相对较晚,但我们有稀土资源,甚至能用稀土反制美国的芯片制裁。

这其中只有韩国,几乎挑不出什么先天优势。

不仅在技术、设备上受美国牵制,还与台积电有相当多的技术重合,缺乏不可替代性。

它拿得出手的,恐怕只有在几十年的发展中打下的市场:

数据显示,韩国占有全球半导体市场的约 14% 份额,还在 DRAM 和 NAND 闪存领域,霸占着全球 50% 以上市场份额。

但如今看来,韩国随时可能在美国的政策限制之下,失去这个市场。

一则,没有美国的技术和设备,韩国半导体无法独立生存。

应用材料(Applied Materials)、泛林集团(Lam Research)和科磊(KLA-Tencor)这几家美国公司,长期为韩国半导体输送技术和设备。

美国应用材料公司

即使三星西安工厂,和 SK 海力士无锡工厂,也使用了美国设备,涉及美方技术占比超七成。

二则,中国的订单,养活着韩国半导体产业半壁江山,这局面并非美方喜闻乐见。

自 1992 年中韩建交之后,两国间半导体贸易额飞速增长,2013 年中国超越美国,成为韩国半导体的最大出口市场。

2020 年韩国半导体对华出口占比突破 35%,且在存储芯片领域,对华依赖度提升到 42%。

即使是在 2024 年中美科技博弈的背景下,韩国半导体对中国大陆出口占比从 2020 年的 40.2% 降至 33.3%,韩企还是通过越南转口贸易等方式,维持着对华产品出口。

技术确是美国给的,但订单的大头,却是中国来的。

不仅如此,韩国经济对中国的依赖度,绝不比对美国低。

数据显示,2024 年中韩双边贸易额达 3280.8 亿美元,占韩国外贸总额的 21%。

并且中国已连续 21 年,稳居韩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地位。

所以,在这几年,面对美对中国芯片的打击政策,韩企极尽斡旋。

2023 年 10 月,美国延长对三星、SK 海力士在华工厂的设备供应豁免,允许其继续使用美系设备生产先进 DRAM,不受对华出口管制限制。

但有一样设备除外:EUV 光刻机,只能在韩国利川基地使用。

为此,SK 海力士就上了一招 "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

它用飞机,把在中国无锡工厂加工好的晶圆送回韩国本土,EUV 之后,再送回到中国进行封装。

SK 海力士

一来一回,虽然多花了运费,但成本仍低于完全本土化生产,还躲过了美国的审查。

作为半导体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韩国在东西方两大国之间走钢丝,期间诸多浪费,原本大可不必。

但此时此刻,面对美方拟撤销 VEU 的威胁,韩企即使悔不当初,却也无可奈何。

韩国半导体的困境,恰是拿了技术附庸者的命运剧本。

它用自身故事告诉我们,跨国合作更需要自主创新,通过依附他国换取繁荣,最终可能沦为大国博弈的筹码。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此刻,中国的芯片业正在另一条路上快速追赶。

2023 年,美国仍试图与我们维持 5nm 以上代差,华为却通过昇腾 910B 芯片的 3D 堆叠技术,在 14nm 制程实现近 4nm 性能。

去年,长江存储的 232 层 Xtacking 3.0 架构 NAND 芯片量产,使我国首次在存储领域拥有了定价权。

即使是高端设备,我们也有重大突破。

今年,上海微电子的 SSX800 系列光刻机,已实现 28nm 制程国产化,5nm 量子芯片专用设备也已经进入 Alpha 测试阶段。

所有技术突破,都势必要经历高投入、高风险。

但只有不躲避风险,不拒绝投入,不恐惧阵痛,才能突破历史的循环,不受制于人。

在平等的前提下,适度竞争、理性合作。

不求独霸天下,但一定要独立自主。

而这,才是更适合如今国际局势的新规则。

THE END

相关标签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