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侃见财经
在行情持续回暖背景下,被吐槽了好几年的 " 顶流 " 基金经理们终于要扬眉吐气了。
据侃见财经观察,今年以来多位 " 顶流 " 基金经理业绩回暖,其中除了背靠创新药的葛兰以外,表现最为亮眼的要数兴证全球谢治宇。
天天基金网显示,目前谢治宇有三只在管基金(A 类和 C 类不做区分),今年以来业绩全部为正,其中表现最好的是「兴全社会价值三年持有混合」,该基金近一年收益为 61.89%,今年以来收益为 33.39%;表现最差的是「兴全合宜混合」,但今年以来收益也有 23.93%。
实际上,谢治宇业绩回升背后,兴证全球的权益类产品业绩也在走高。目前,兴证全球共有 53 只混合型基金,近一年的收益全部为正,表现最差的是「兴全有机增长混合」,近一年收益仅为 2.44%;表现最好的则是上面提到的「兴全社会价值三年持有混合」,近一年收益为 61.89%。
不过,虽然权益类产品业绩回暖,但近年来兴证全球的权益类产品规模却在持续下滑。截至今年二季度末,兴证全球的混合型基金规模为 1228.4 亿元,和 2021 年巅峰 2354.69 亿元的规模相比缩水 1126.29 亿元;而股票型基金的规模只有 14.65 亿元,和 2021 年巅峰的 26.66 亿元相比缩水 12.01 亿元。
过去,兴证全球以权益类产品闻名,是公认的权益类大厂,其独创的 " 精品店 " 运营模式更是为其打下了不错的口碑。为何如今在行情回暖、旗下产品业绩陆续回升的背景下,其权益类规模却仍在不断 " 失血 "?熬过了几年的低迷期后,兴证全球又能否再复 " 当年勇 "?
权益类大厂 " 掉队 "
兴证全球基金原名兴业基金,2003 年成立之初由兴业证券独资控股。
2008 年,兴全基金引入了全球人寿保险国际公司这一外资股东,正式改制成为合资公募基金,并改名为兴证全球基金。
作为 " 券商系 " 公募机构,兴证全球基金自创立开始便备受关注,这主要是因为其是由多位 " 大牛 " 牵头成立。成立初期,兴证全球以杨东、杜昌勇和王晓明 " 铁三角 " 作为核心管理层,其中杨东任公司总经理,杜昌勇任公司副总经理、专户投资总监,而王晓明则担任公司副总经理、投资总监。
后来,在杨东的邀请下,此前已是东方证券资管部负责人的傅鹏博进入兴证全球,再加上成立初期从校招招来的董承非,自此兴证全球终于集齐了五巨头,业内称为 " 兴全五绝 "。在五人带领下,兴证全球的权益类业务所向披靡,而兴证全球更是拿奖拿到手软。截至 2020 年,兴证全球基金累计获得 11 座金牛公司奖,获奖数量位居行业第一;公司旗下 16 只主动偏股型基金中有 8 只获得过金牛产品称号,获奖率远超同业水平。
而从收益表现来看,过去兴证全球的收益表现也十分突出。根据 2021 年海通证券发布的基金 10 年绝对收益率榜显示,2012 年 4 月至 2022 年 4 月期间,兴证全球以 369.78% 的平均收益率位列榜首,超出第二名约 38 个百分点,足可见兴证全球在权益类业务上的实力有多强。
不过,随着董承非在 2021 年奔私," 兴全五绝 " 时代正式落下帷幕。没有了 " 大牛 " 的支撑,兴证全球在权益类产品上的实力明显下滑。
根据 2025 年海通证券最新发布的基金 10 年绝对收益率榜,在 2012 年 4 月至 2025 年 4 月的周期内,其排名已降至第 12 名,平均收益率也下滑至 109.69%。
除了业绩下滑之外,兴证全球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人才断档。据媒体统计,目前兴全任职较久的主要权益基金经理包括谢治宇、乔迁、董理、季文华、任向栋、陈宇、王品、邹新等,近两年引进了谢书英、何以广等优秀选手,任职时间不长的新人包括童兰、钱鑫、叶峰、杨世进等。
然而,除了较为突出的谢治宇、乔迁以及董理之外,目前来看,兴证全球的其他基金经理还没有表现太过突出的。
由于实力下滑,再加上过去几年 A 股表现低迷,即便是谢治宇业绩表现也不如人意,其代表作「兴全合宜混合 A」在 2022 到 2024 年的年度涨幅分别为 -22.08%、-15.89% 和 9.26%,三年全部跑输沪深 300 指数,这导致了兴证全球的权益类产品规模大幅下滑。截至今年二季度末,混合型基金规模为 1228.4 亿元,和 2021 年巅峰 2354.69 亿元的规模相比缩水 1126.29 亿元;而股票型基金的规模只有 14.65 亿元,和 2021 年巅峰的 26.66 亿元相比缩水 12.01 亿元
再从排名来看,目前其混合型基金排名为 6/169,股票型基金排名为 46/104,跟 2021 年巅峰期相比排名有所下滑,曾经的权益类大厂已经开始 " 掉队 " 了。
业绩回暖难复 " 当年勇 "
今年以来,随着 A 股行情回暖,兴证全球的权益类产品业绩明显回升。
目前,兴证全球共有 53 只混合型基金,近一年的收益全部为正,表现最差的是「兴全有机增长混合」,近一年收益仅为 2.44%,不过该基金在股票上的持仓仅有六成;表现最好的则是由谢治宇管理的「兴全社会价值三年持有混合」,该基金近一年收益为 61.89%。
不过,虽然今年权益类产品业绩明显回升,但对于兴证全球而言,其想要回到当初断层式领先的市场地位或许很难了。
之所以这样讲,一方面是因为兴证全球的业务聚焦点已经发生了转变,从此前的主要聚焦于权益类业务转向了如今的聚焦固收类业务。
从整体规模来看,虽然近年来权益类业务的规模在不断下滑,但兴证全球的整体规模却在走高。天天基金网显示,截至今年 7 月 23 日,兴证全球的整体规模为 7047.2 亿元,和 2020 年三季度末的 3791.38 亿元规模相比,增长了超过 3200 亿元。规模大幅增长背后,固收类业务是主要驱动力,尤其是货币型基金方面。截至今年二季度末,兴证全球的货币型基金规模已经来到了 4140.16 亿元,而在 2020 年三季度末时,其是货币型基金的规模不过 1869.23 亿元。
当然,我们也不难理解为什么兴证全球的业务重心会向固收类业务偏移——毕竟过去几年 A 股市场走势确实不好,如果继续聚焦权益类业务很难获得增长。但是,随着业务重心转到了固收类业务上,兴证全球自然也就很难再复现当年在权益类业务的辉煌战绩了。
除了业务聚焦点发生改变之外,其一直沿用的 " 精品店 " 运营模式,其实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兴证全球权益类业务的复苏。
所谓的 " 精品店 " 运营模式,即不做过多的新基金发行,持续经营好已发行的基金,形成稳定、长期优秀的业绩,使得基民长期持有可以获得良好收益,同时也减少了选基的难度以及频繁申赎的成本,由此带来规模增长,实现基民与基金公司的双赢。实际上," 精品店 " 运营模式的前提与核心是能有稳定可持续、长周期内出色的业绩回报。如果不能有稳定、长期出色的业绩,则称不上精品,也就推不动精品店模式的做大做强。
过去,兴证全球之所以能推行 " 精品店 " 运营模式,重点在于其有许多当打的明星基金经理,但如今人才断档下," 精品店 " 运营模式自然难以为继。
以谢治宇所管理的「兴全合宜混合 A」为例,该基金自 2018 年成立,可以说是 " 精品店 " 运营模式下的典型产物。然而,从规模变动来看,「兴全合宜混合 A」却陷入了规模不断下滑的困境中,截至今年二季度末,「兴全合宜混合 A」的规模为 140.91 亿元,跟 2021 年巅峰 337.82 亿元相比已经腰斩。
不可否认,过去的兴证全球确实有过辉煌的战绩,但经历了三年的熊市洗礼,公募市场已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即便业绩回升兴证全球也很难再复 " 当年勇 " 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