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企业办公场景中,稳定、高效和可控的成本始终是 IT 采购的核心考量。随着文档协同、视频会议、图像处理等任务日益频繁,传统办公设备正面临新的挑战——响应迟缓、多任务卡顿、图形性能低下等问题屡见不鲜。尤其当政企单位开始尝试引入本地化 AI 应用时,对终端算力的需求更是从 " 够用 " 转向 " 好用 "。
然而,当前许多主流商用 PC 仍停留在 "CPU+ 集成显卡 " 的基础配置模式,面对轻量级 AI 应用、高清剪辑或多窗口并行处理时,往往捉襟见肘。如何在有限预算下实现性能、能效与可持续性的平衡,成为摆在决策者面前的关键命题。
配置介绍
为什么是 8700G?
AMD 锐龙 7 8700G 是锐龙 8000G 系列中规格最高的型号,采用 8 个 Zen 4 大核心与 16 线程设计,最高加速频率可达 5.1GHz。不同于混合架构路线,它坚持纯大核设计,在常规办公负载下避免了小核心因调度不当导致的任务迁移延迟问题——这一点在当前多数未充分优化大小核调度的操作系统和软件环境中尤为重要,直接影响实际使用中的流畅性与稳定性。
而跟它对位的是 Intel 的酷睿 i7-14700,采用 8 大核 +12 小核的混合架构,理论多线程性能更强,但其 UHD 770 核显性能较弱,难以支撑较高负载的图形或 AI 任务。更重要的是,其小核心由于调度策略不够成熟,反而容易引发性能波动或响应延迟,甚至导致部分高负载任务运行在性能低下的小核上。
两款处理器均常见于 OEM 商务整机市场,一个强调综合能力整合,一个依赖高频与多线程。但在现代办公向智能化演进的趋势下,主频与核心已经很难直接与好用划等号。
值得一提的是,锐龙 7 8700G 的 TDP 仅为 65W,在提供强劲性能的同时保持了出色的能效表现。这意味着它不仅可在标准 ATX 主机中稳定运行,也适用于空间受限的小型化办公设备,无需额外加强散热或电源投入,显著降低长期运维成本。
样机与测试环境
本次测试中,我们选择了两套配置接近的系统进行对比:
另一台则为搭载了 Intel 酷睿 i7-14700 处理器的 OEM 整机,不过由于仅作对比使用,因此我们不做过多介绍,二者均拥有 32GB 的 DDR5 内存、1TB 的 PCIe 4.0 SSD,周边硬件配置基本一致。
此外,两台电脑系统均为 Windows 11 24H2,所有驱动程序更新至最新,未进行任何超频设置,测试时室温为 26 ° C。
性能测试
硬件测试
GeekBench
在显卡跑分方面,得益于 Radeon 780M 超强的图形性能,得分远远甩开了 UHD770 好几个身位。在 Vulkan API 下,领先幅度可达 261%。因此,搭载 i7-14700 的机型,只能多花预算配置入门独显才能获得相对可观的图形性能,而锐龙 7 8700G 则可以免去这一点,既降低了采购成本,也提升了可靠性。
PassMark
鲁大师
从得分来看,锐龙 7 8700G 在 CPU 得分上略逊于 i7-14700,不过在显卡得分上则领先了接近一倍。属于 Radeon 780M 的正常水平。
3DMark
生产力测试
UL Procyon
从结果来看,二者的得分非常相近,不过锐龙 7 8700G 每次都小胜 i7-14700 一把,看来,i7-14700 的大小核混合架构跑分强归强,但是在实际任务中,并没有显现出类似跑分般的奇效。
PCMark
而在稍微考验图形性能的生产力以及数位内容创作中,锐龙 7 8700G 则凭借不错的核显性能,基本上小幅领先 i7-14700。
因此,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锐龙 7 8700G 在桌面办公场景下的实际使用体验是要胜于 i7-14700 的。
AI 测试
虽然跑分、测试结果看下来,二者互有胜负,但是对于办公,二者的性能实际早已溢出。不管是 8700G 还是 i7-14700,日常文档、表格、演示都能轻松胜任。但谁更适合 " 未来办公 ",关键还是看 AI 能力。毕竟,AI 时代,能办公只是起点,能不能做得快、跑的稳,才是真正拉开差距的地方。
而 AI 应用对硬件的要求也不止是看 CPU 强不强,还得看显存调度、图形性能、是否有专门的 AI 加速模块。接下来,我们通过几组本地部署测试,来看看锐龙 7 8700G 和 i7-14700 在真实 AI 场景下的表现差异。
首先我们通过 LM Studio 框架部署 4 款轻量级的本地 AI 模型,分别为 DeepSeek-R1-Distill-Qwen-14B-GGUF、DeepSeek-R1-0528-Qwen3-8B、Qwen3 14B 以及 Qwen3 8B,部署全部基于核显,共享显存容量均为 16GB。
在参数量更小的 8B 模型下,二者的性能都有大幅提升,锐龙 7 8700G 的吐词速度一度维持在 14 Token/s,而 i7-14700 虽有提升,但也仍然是在不及格的范围内徘徊。
写在最后
从整体架构和性能表现来看,锐龙 7 8700G 与酷睿 i7-14700 各有优势。前者采用的是 8 大核 16 线程的纯大核设计,基于 Zen 4 架构,在传统办公负载中具备良好的兼容性与调度效率。而后者则采用了 8 个性能核加 12 个能效核的混合架构,在多核跑分上更占优势,不过从实际测试来看,并没有表现出显著优势。
真正拉开差距的,是对 AI 部署的支持能力。锐龙 7 8700G 集成了性能强劲的 Radeon 780M 核显,并搭载 NPU 加速模块,在无独显环境下依然能流畅运行 14B 级别的本地大模型,大幅提高了办公效率。而 i7-14700 虽在线程数量上占优,但图形与 AI 性能相对薄弱,在面对 AI 生成、模型部署等新型办公需求时显得力不从心。
若使用需求仍集中于传统办公,两款处理器均可胜任,但对于希望迈向 AI 办公时代、已开展本地 AI 部署或图像生成等任务的用户而言,锐龙 7 8700G 无疑是当前整合度更高、成本更低、部署更便捷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