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科普中国 14小时前

别再亲孩子脸颊​了!小心这种病!

最近,有一则新闻报道:一名 8 岁男孩持续高热,脖子上还出现鸽子蛋大小肿块,就医被确诊为传染性单核细胞综合症,俗称 " 亲吻病 ",是奶奶频繁亲吻孙子导致的。

图片截自微博

那什么是 " 亲吻病 "?有哪些症状?该如何治疗?又该如何预防呢?想知道的话,就继续往下看吧!!!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什么是 " 亲吻病 "

" 亲吻病 " 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一种急性自限性疾病,多数预后良好,少数可出现噬血细胞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症。" 亲吻病 " 的病因是患者感染了 " 亲吻病毒 ",也就是 EB 病毒。1964 年 Epstein 等首次在非洲儿童的淋巴瘤组织培养中发现 EB 病毒,其为疱疹病毒科,γ 亚科,是一种嗜人类淋巴细胞的疱疹病毒。

病毒携带者和患者是 " 亲吻病 " 的传染源,主要传播途径为唾液传播,如接吻、口对口喂食等,也可经血液传播。研究显示,我国 " 亲吻病 " 的发病高峰年龄为 4~6 岁,全年均可发病,以晚秋初冬高发。一次得病后可获得较持久的免疫力。

EB 病毒主要感染人类口咽部上皮细胞和 B 淋巴细胞,在我国南方鼻咽癌的患者中大多能检测到 EB 病毒基因组的存在。本病分布广泛,多呈散发性,可引起流行。由 EB 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还有病毒相关性噬红细胞增多症、伯基特淋巴瘤(burkitt 淋巴瘤)、鼻咽癌等。

" 亲吻病 " 有哪些临床表现?

" 亲吻病 " 潜伏期为 1~2 周,起病急缓不一,早期症状与感冒相似,如发热、咽痛、乏力等,因此,容易与之混淆。" 亲吻病 " 与感冒相鉴别的临床表现是典型的临床 " 三联征 ",即发热、扁桃体炎和颈部淋巴结肿大。约 50% 的患儿扁桃体有灰白色渗出物,25% 的患儿上颚有瘀点。80%~95% 的患儿有浅表淋巴结肿大,以颈部淋巴结肿大最常见。

同时,可合并有肝脾大、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增高。除典型临床 " 三联征 " 外,15%~25% 的患儿可出现眼睑水肿,15%~20% 的患儿可发生皮疹,皮疹的表现多样,如荨麻疹、斑丘疹、红斑等。

" 亲吻病 " 如何治疗?

" 亲吻病 " 为良性自限性疾病,多数预后良好,以对症治疗为主。

1. 抗病毒治疗阿昔洛韦、更昔洛韦或伐昔洛韦等可降低病毒复制水平和咽部排泌病毒时间,但并不能减轻病情严重程度、缩短病程和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2. 抗生素治疗如合并细菌感染,可应用抗生素,但不建议使用阿莫西林和氨苄西林,以免引起超敏反应。

3. 糖皮质激素治疗糖皮质激素可明显减轻症状,如泼尼松,剂量为 1 mg/(kg · d),每日最大剂量不超过 60 mg。

4. 休息急性期要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

5. 防治脾破裂避免任何可能挤压或撞击脾脏的动作。建议尽量少用阿司匹林退热,以免诱发脾破裂、血小板减少。

如何预防 " 亲吻病 "?

1. 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禁止随地吐痰,不可亲吻或口对口喂养宝宝。宝宝的餐具也要与成人分开,单独使用。

2. 患者口腔的分泌物应使用专门容器收集,并进行消毒无害化处理。

3. 预防接种 EB 病毒疫苗。

4. 多食富含维生素、蛋白质的食物,如新鲜的水果、蔬菜、鸡蛋、牛奶等,同时,注意补充含锌、镁的食物,补充维生素 B6 和叶酸。避免辛辣饮食,不可长期抽烟、饮酒。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温馨提醒

要想预防 " 亲吻病 ",可不要随便亲吻宝宝脸颊,孩子的手脚也不要亲。同时,免疫力低下的成人也要注意,出现相关不适症状也要积极就医,并做好个人防护。

策划制作

来源 | 中华医学会

作者丨王金梅 郑州市中心医院

审核丨张凯 郑州市中心医院 副主任药师

审校丨徐来、张林林

点亮 " 推荐 "

一起涨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