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钛资本研究院
AI 技术的出现带来了诸多机遇,尤其是在生物科学领域,其应用历史已较为悠久。从阿尔法狗击败李世石引发视频识别热潮,到阿尔法折叠破解蛋白质结构,再到 2022 年 ChatGPT 和 DeepSeek 的发展,AI 被广泛视为提升效率的工具。然而,其在生物科学领域的应用更为深远,尤其是在推动人类健康和长寿方面。
最近,钛资本邀请华大创新 CEO 刘靓博士进行分享,他是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高级工商管理硕士、麻省理工学院(MIT)工学博士及博士后研究员,兼具顶尖学术背景与 15 年科技产业实战经验,在 MIT 领导智慧城市科研项目(总额 5000 万美元),归国后主导常州高新区 180 亿产值园区运营并发起 35 亿元投资基金,参股新浪微博基金;曾任上海国盛集团投资总监,操盘多家上市公司资本运作。创业领域覆盖华大集团双创平台 " 蓝色彩虹 "、风险投资基金 " 奇迹之光 " 及宠物板块。现任南山政协委员、福布斯专栏作家,以 " 科技产业化先锋 " 身份持续推动创新与投资融合。主题是:量化生命,长寿科技 +AI 助力百岁时代。主持人是钛资本董事总经理方昕,她是浙江大学经济学博士,公众号 " 芳博士 " 原创作者,主管政府、企业生态圈合作业务,同时专注生物制造、医疗健康等方向,曾任职于厦门市发改委,目前任多个地方政府、科创企业长期咨询顾问。以下为分享内容:
01
人类对长寿和抗衰的研究存在多种观点,但目标一致:希望人们能健康活到 100 岁。目前,日本的平均寿命较高,女性为 87 岁,男性为 81 岁,而中国平均寿命约为 74 岁。回顾历史,1900 年美国平均寿命不足 50 岁,到二战结束时提升至 70 岁左右,这一进步主要归功于公共卫生技术的发展,降低了大型传染病和致命疾病的死亡率。
自 1950 年后,人类寿命延长面临的挑战转向慢性病,包括心血管疾病、癌症、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和退行性神经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这些慢性病是当前影响人类寿命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男性健康寿命与平均寿命之间存在约 8.8 岁的差距,女性则更大,约为 12 岁。这意味着许多人晚年生活在慢性病的困扰中。因此,目标是降低这些疾病的发病率,减少其在寿命中所占比例。
国外将这一目标称为医学 3.0,而在中国则称为 " 治未病 ",即在疾病发生之前或早期阶段进行干预。这一理念源自《黄帝内经》,强调预防优于治疗。系统生物学是当前流行的概念,它从系统角度研究生物体,包括人类。与以往按器官划分的医学 2.0 不同,医学 3.0 更注重整体和预防。
02 医学 3.0:积极主动地对待健康
医学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医学 1.0 以观察和假设为主,类似于科学发现的过程。医学 2.0 是当前主流的循证医学,依赖临床证据和器官层面的治疗。尽管在精准医学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未完全实现精准化。医学 3.0 的目标是以预防为主,类似于中医的 " 治未病 "。以扁鹊三兄弟为例,扁鹊以治疗重大疾病闻名,但他的兄弟们通过简单方法在疾病发生前就进行干预,防患于未然。
早期发现和干预慢性病不仅能延长健康寿命,还能降低医疗成本。例如,肿瘤的放疗、化疗、重离子治疗、细胞疗法和基因疗法等费用高昂,通常至少需要几十万。如果能在早期发现并干预,不仅能降低个人医疗支出,还能显著延长健康寿命。
从数据来看,美国人的平均寿命在二战前约为 47 岁,战后提升至近 70 岁。目前,美国人的平均寿命与中国人相近,不到 80 岁。医学 3.0 的目标是让健康寿命与寿命重叠,希望人们能健康活到 90 岁甚至 100 岁。研究表明,长寿的基因因素仅占 15%,而 85% 取决于后天的生活习惯。虽然目前全球平均寿命尚未达到 90 岁,但未来十年或二十年有望突破这一目标。
医学 3.0 的核心是通过早期筛查和干预慢性病,延长健康寿命至 90 岁至 100 岁。这需要从医学 1.0 和 2.0 的模式转变,后者缺乏科学观测工具,目标是延缓死亡而非延长健康寿命。医学 3.0 则希望通过连续的健康数据监测和干预,让每个人都能掌握自己的健康状况。
03 衰老标记物的发现与分类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尤其是 AI 技术的应用,人类对衰老和长寿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衰老和长寿的定义和机制一直是科学界研究的热点。2013 年,西班牙学者联合全球科学家首次提出了衰老的九个标记物,这些标记物被认为是衰老的信号。到 2023 年,这些标记物更新为 12 个,而在 2025 年 4 月,《细胞》杂志上发表的一篇关于精准老年科学的文章进一步将衰老标记物扩展到 14 个。这些标记物包括基因组不稳定、端粒缩短、表观遗传改变、蛋白质稳态失衡、自噬功能障碍等,它们从不同角度揭示了衰老的复杂机制。
04
2、端粒缩短
端粒是染色体的保护套,其缩短会导致心脏病、免疫力下降和皮肤老化。保持端粒健康的方法包括规律运动、控制压力和保证充足睡眠。这些生活方式的调整有助于延缓端粒缩短,从而减少衰老相关疾病的发生。
3、表观遗传改变
表观遗传改变涉及基因表达的调控,而非基因序列本身的变化。这种改变可能导致慢性病和癌症风险上升。干预手段包括均衡饮食、远离环境污染和保持良好的昼夜节律。中医中的 "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 也强调了昼夜节律对健康的重要性。
4、蛋白质稳态失衡
蛋白质稳态是指蛋白质的合成、折叠和降解之间的平衡。当这一平衡被打破时,会导致蛋白质垃圾堆积,进而引发神经退行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干预手段包括摄入高质量蛋白质(如鸡蛋、白肉、红肉)和补充抗氧化剂。抗氧化剂可以帮助清除体内的自由基,减少蛋白质损伤。
5、自噬功能障碍
自噬是细胞清除损伤或多余组分的过程。自噬功能障碍会导致肌肉萎缩和免疫系统问题。干预手段包括间歇性断食(如 16:8 断食法)和适度运动。这些方法可以激发细胞自噬功能,帮助清除衰老细胞,从而延缓衰老。
6、营养感知失调
营养感知失调是指人体对摄入能量的感知出现偏差,类似于汽车的油表失灵。这种失调与糖尿病和肥胖密切相关。例如,摄入相同量的糖分,通过新鲜水果摄入的糖分更易被身体代谢,而通过碳酸饮料摄入的糖分则更容易在腹部脂肪中积累。这种积累会导致肥胖和糖尿病。干预手段包括控制糖分摄入、增加植物性饮食、避免超加工食品。
7、线粒体功能障碍
线粒体是细胞的能量工厂,其功能障碍会导致能量代谢下降,表现为慢性疲劳、心脏病和肌肉无力。干预手段包括规律运动、摄入富含辅酶 Q10 和维生素 B 族的食物,以提高能量代谢水平。此外,线粒体功能障碍也可通过生物标记物检测来评估。
8、细胞衰老
细胞衰老是指细胞失去功能但不死亡,类似于 " 僵尸细胞 "。这些细胞会积累并引发炎症,导致关节炎、心血管疾病和组织修复功能下降。干预手段包括充足的休息、睡眠、压力管理和良好的社交互动。硅谷的一家公司通过检测 300 多个生物标记物来评估细胞衰老,并进行个性化干预。
9、干细胞功能下降
干细胞是修复和再生的关键细胞,其功能下降会导致伤口愈合缓慢和器官功能下降。干预手段包括提高睡眠质量、补充营养支持干细胞修复。然而,目前大多数干细胞治疗尚未经过严格的临床验证,市场上的相关产品良莠不齐。
10、细胞间通信改变
细胞间通信的改变会导致免疫和内分泌系统失衡。干预手段包括增强免疫力、规律运动、营养支持和充足睡眠。此外,减少高糖饮食和增加抗炎食物(如深色蔬菜和深海鱼)也有助于改善细胞间通信。
11、肠道菌群失调
肠道菌群被称为 " 第二大脑 ",其平衡被打破会导致消化系统问题、免疫失调和情绪变化。干预手段包括摄入益生菌、食用发酵食品(如酸奶)和增加膳食纤维摄入。目前,相关研究较多,但大多数产品仍以保健品形式存在,临床验证较少。
12、细胞外基质改变
细胞外基质的改变会导致皮肤皱纹、关节僵硬和血管堵塞。干预手段包括适当摄入胶原蛋白和维生素 C,以维持细胞外基质的健康。此外,根据个人检测数据进行个性化干预也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13、心理社会孤立
心理社会孤立是指缺乏社交互动,这会加速衰老,导致抑郁情绪和免疫力下降。干预手段包括积极参与社交活动,如聚会、打牌、舞蹈、书法和旅游等。研究表明,社交互动对心理健康和寿命有显著影响。
14、慢性炎症
长期低度发炎,消防警报经常误报但不关,导致心脏病、关节炎、认知功能下降,等等,需要减少高糖饮食、增加抗炎食物(如深色蔬菜、深海鱼)。
尽管衰老的机制复杂多样,但科学家们已经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例如,美国的阿塔健康研究计划资助了 5200 万美元,用于对 5000 名 50 岁以上的 2 型糖尿病患者进行长期追踪研究。研究内容包括全基因组测序、血液标记物检测和可穿戴设备监测。通过 AI 技术处理海量数据,科学家们希望实现精准检测和个性化干预。
目前,抗衰老市场存在诸多挑战。许多抗衰老产品和疗法尚未经过严格的临床验证,市场上的产品良莠不齐。例如,干细胞治疗虽然被广泛宣传,但大多数产品缺乏临床数据支持。此外,消费者对衰老信号的了解有限,许多干预手段尚未普及。
随着 AI 和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未来有望实现个性化的抗衰老干预。通过检测生物标记物和分析海量数据,科学家们可以为每个人制定精准的抗衰老方案。此外,加强市场监管和消费者教育也是未来的重要方向,以确保抗衰老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总之,衰老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学过程,涉及多个信号和机制。通过科学的干预手段和生活方式的调整,人类有望延缓衰老,提高健康寿命。未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的规范,抗衰老领域将迎来更大的突破。
05 衰老信号与相关疾病
衰老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学过程,涉及多个信号通路和机制。科学家们已经识别出 14 个与衰老相关的信号,这些信号不仅影响健康,还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以下是衰老信号与常见疾病之间的关系及其干预手段:
1、心血管疾病
心血管疾病是全球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其发病与多个衰老信号相关。例如,线粒体功能障碍会导致能量代谢下降,进而影响心脏功能;细胞外基质的改变会导致血管弹性下降,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细胞衰老会引发慢性炎症,进一步加重心血管疾病。干预手段包括规律运动、均衡饮食、补充辅酶 Q10 和维生素 B 族等。
2、肿瘤
肿瘤的发生与基因组不稳定、蛋白质稳态失衡和慢性炎症密切相关。基因组不稳定会导致 DNA 复制错误,进而引发基因突变和肿瘤;蛋白质稳态失衡会导致蛋白质垃圾堆积,影响细胞功能;慢性炎症会促进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干预手段包括避免环境污染和辐射、摄入高质量蛋白质、补充抗氧化剂等。
3、退行性神经疾病
阿尔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等退行性神经疾病在 45 岁以上人群中发病率较高。这些疾病与蛋白质稳态失衡、线粒体功能障碍和慢性炎症密切相关。蛋白质稳态失衡会导致神经元内的蛋白质垃圾堆积,影响神经元功能;线粒体功能障碍会导致能量代谢下降,影响神经元的正常工作;慢性炎症会进一步加重神经损伤。干预手段包括规律运动、充足睡眠、补充辅酶 Q10 和维生素 B 族等。
4、代谢紊乱
代谢紊乱与糖尿病密切相关,主要表现为胰岛素信号通路异常和慢性炎症。胰岛素信号通路异常会导致血糖调节失衡,引发糖尿病;慢性炎症会进一步加重胰岛素抵抗。干预手段包括控制糖分摄入、增加植物性饮食、避免超加工食品、规律运动等。
5、肌肉减少症和骨质疏松
肌肉减少症和骨质疏松是老年人常见的问题,会导致跌倒和骨折,进而影响寿命。肌肉减少症与营养感知失调、线粒体功能障碍和细胞衰老密切相关;骨质疏松与缺乏阳光和运动有关。干预手段包括增加蛋白质摄入、补充维生素 D 和钙、规律运动等。
6、呼吸系统疾病
呼吸系统疾病与慢性炎症和细胞外基质改变密切相关。慢性炎症会导致呼吸道炎症反应,影响呼吸功能;细胞外基质改变会导致肺组织弹性下降,影响肺功能。干预手段包括避免环境污染、规律运动、补充抗氧化剂等。
7、眼部疾病和皮肤衰老
眼部疾病和皮肤衰老与细胞外基质改变密切相关。细胞外基质的改变会导致皮肤弹性下降,出现皱纹;眼部疾病与长期用眼过度和细胞外基质改变有关。干预手段包括适当摄入胶原蛋白和维生素 C、减少电子设备使用时间等。
为了延缓衰老和预防相关疾病,科学家们提出了多种干预手段。这些手段包括生活方式的调整、营养补充和药物治疗。以下是一些具体的干预措施:
1、生活方式调整
规律运动:运动可以提高线粒体功能,增强肌肉力量,减少慢性炎症。
均衡饮食:增加植物性饮食,减少超加工食品和高糖饮料的摄入。
充足睡眠:睡眠有助于细胞修复和免疫系统功能。
减少压力:通过冥想、瑜伽等方式减少心理压力,有助于心理健康。
2、营养补充
辅酶 Q10 和维生素 B 族:有助于提高线粒体功能和能量代谢。
抗氧化剂:如维生素 C、维生素 E 和辅酶 Q10,有助于清除自由基,减少蛋白质损伤。
胶原蛋白:有助于维持皮肤和关节的弹性。
益生菌和膳食纤维:有助于维持肠道菌群平衡,改善消化系统功能。
3、药物治疗
抗炎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有助于减少慢性炎症。
胰岛素增敏剂:如二甲双胍,有助于改善胰岛素信号通路。
抗氧化药物:如 NAD+ 补充剂,有助于提高细胞能量代谢。
随着科技的进步,生命数字化正在成为现实。通过连续监测生命体征和生物标记物,科学家们可以更精准地评估健康状况,并进行个性化干预。以下是一些具体的应用:
1、连续血糖监测
连续血糖监测(CGM)可以每 15 分钟至半小时获取一次血糖数据,有助于糖尿病患者的精准管理。
2、可穿戴设备
智能手环和手表可以监测心率、血氧、睡眠等指标,帮助用户了解自身健康状况。目前,消费电子类企业也在不断开发新的功能,如华为手表和苹果手表。
3、基因检测和肠道微生物检测
基因检测和肠道微生物检测可以提供更全面的健康评估。例如,全基因组检测可以揭示遗传风险,肠道微生物检测可以评估肠道健康状况。
4、精准老年医学
精准老年医学强调在疾病发生之前进行干预,通过检测生物标记物和分析海量数据,制定个性化的抗衰老方案。例如,美国的阿塔健康研究计划通过长期追踪 5000 名 50 岁以上的 2 型糖尿病患者,试图找到与衰老相关的标记物。
06
在健康管理领域,尤其是针对企业家群体的调研中发现,许多人两三年没有进行体检,导致其生命数据化程度极低。这种数据缺失使得精准干预变得困难,因为无法衡量当前的生命特征,就难以进行有效的干预。生命首先需要 " 可读 ",即可以通过数据衡量,才能 " 可写 ",即进行干预。如果无法衡量,干预只能是泛泛而谈,无法精准到个人。
1、监管与市场现状
目前,健康管理市场存在诸多挑战,尤其是在监管方面。美国 FDA 对膳食补充剂的监管相对宽松,只要产品不在负面清单上即可上市。这导致全球膳食补充剂市场较为混乱。在中国,监管则根据原材料的不同,将产品分为保健品(蓝帽子)、食品或药品,监管要求差异较大。这种复杂的监管环境既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
2、中式养生与全球化趋势
全球老龄化趋势明显,中国尤其突出,预计到 2030 年或 2035 年,65 岁以上老人将达 4 亿多人。这一趋势带来了诸多挑战,但也为健康管理行业带来了机遇。中式养生作为一种传统方法,正在重新受到关注。例如,喝茶、针灸、艾灸等方法与《黄帝内经》的理念相关,虽然其分子层面的科学性尚未完全明确,但其系统性方法已被证明有效。现代科学正在探索这些传统方法的作用机制,以期找到更多科学依据。
3、个性化干预的必要性
为了实现精准健康管理,个性化干预至关重要。通过定期体检(如每季度一次)和检测生物标记物(如血液中的 58 个标记物),可以评估个人的健康状况,并制定相应的营养、运动或膳食补充剂方案。例如,对于高血压、血脂异常和骨质疏松等问题,可以通过膳食补充剂和药食同源的方法进行干预。中医的 " 药食同源 " 理念提供了丰富的食材组合,这些食材既可以作为食品审批,也可以作为膳食补充剂使用。
4、抗衰干预的多维度方法
抗衰干预不仅包括药物治疗,还包括生活方式的改变。例如,运动是抗衰的重要手段,通过逐步增加运动量,可以改善健康状况。此外,心理健康和社会互动也对健康有重要影响。例如,正念冥想、音乐疗愈等方法可以缓解焦虑和失眠问题。社交互动和心理健康干预也是抗衰闭环的重要组成部分。
5、案例与实践
以一位 51 岁的男性为例,通过全面检测发现其存在高血压、血脂异常和骨质疏松等问题。根据检测结果,推荐了膳食补充剂(如鱼油、辅酶 Q10、镁等)和药食同源方案。这些干预手段结合健康的生活习惯(如规律运动和充足睡眠),可以逐步改善健康状况。虽然一次性解决所有问题的可能性不大,但通过轻量级的干预手段,逐步解决每个问题,最终实现健康寿命的延长。
6、未来展望
通过早期检测和个性化干预,理论上可以将人类寿命延长至 100 岁左右。心血管疾病、肿瘤、阿尔茨海默症和糖尿病等主要死亡原因,如果能够通过早期筛查和干预,其发病率可以大幅降低。未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的规范,抗衰领域将迎来更大的突破。通过科普教育和个性化检测,更多人将接受健康管理的闭环模式,从而实现健康长寿的目标。
问答
Q:如何打通科研、投资、创业的视角?
AI 技术为健康管理带来了新的可能性。AI 可以连续获取用户数据和语言习惯,帮助将复杂的科学术语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通过 AI 与人类的协作,可以更有效地将科学知识传播给不同背景的消费者。例如,通过智能助理与用户的互动,可以了解用户的语言体系和关注点,从而提供个性化的健康建议。
量化健康或量化生命是他们关注的领域。这一领域的人群相对较少,但在硅谷和美国,这一趋势正在加速发展。尽管目前只有少数人参与,但我认为这是未来的发展方向。AI 技术将加速这一进程,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管理自己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