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钛媒体 12小时前

外卖战场撒币,顺丰同城捡钱

文 | 伯虎财经,作者 | 楷楷

近日,即时零售领域的 " 补贴大战 " 再次升级,美团、阿里、京东继续 " 杀红眼 ":

7 月 5 日,淘宝闪购率先宣布启动 500 亿元的补贴计划;美团随即应战,并放出大量大额的满减券;忙着加码酒旅的京东也不敢放松,宣布启动 " 双百计划 " 扶持优质商家。

奶茶咖啡再次回到了一两块一杯的低价状态,不少消费者甚至晒出了 " 零元购 " 订单,蜂拥而至的流量导致美团一度出现宕机,不少茶饮店员也表示订单根本做不完。

更有骑手表示最高纪录一天送了 127 单,是平时的 5-6 倍。据美团内网数据,7 月 5 日美团即时零售日单峰值已冲破 1.2 亿单。

当电商巨头们为即时零售入口争得头破血流时,隐藏在平台身后的配送企业 " 顺丰同城 " 也引起了外界的关注,其股价在过去两个月内翻了一倍。鹬蚌相争,竟然是渔翁得利?

01 外卖大战火热,骑手爆单

三米长的订单小票、过千的流水单号、手忙脚乱的奶茶店员……正当大家以为当京东转身攻向酒旅,外卖大战会暂时 " 熄火 ",淘宝闪购却接过了接力棒,继续新一轮外卖大战。

不过,自京东在今年 2 月率先打响外卖大战以来,美团、阿里、京东就没停止过 " 撒钱 ",明着是补贴外卖市场,但大家都明白,三巨头抢的是即时零售市场的话语权。

根据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发布的《即时零售行业发展报告(2024)》,2023 年我国即时零售市场规模达 6500 亿元,预计到 2030 年将会增长到 2 万亿元。

餐饮外卖则被视为即时零售的 " 最佳突破口 "。一则,目前即时零售市场尚未形成清晰的品牌认知,三巨头希望通过餐饮外卖这一流量入口,率先占领 "30 分钟送达 " 的心智,培养消费者对平台的依赖和粘性。

二则,目前即时零售配送品类主要集中在生鲜果蔬、酒水零食等对配送时效要求较高的品类中。但平台更希望消费者能够养成多次少量购买刚需商品的消费习惯,正好通过餐饮外卖这一高频消费场景撬动全场景消费需求。

不过,无论电商平台在这场 " 外卖大战 " 中暗藏了怎样的野心,对于当下的商家、消费者、骑手而言,三巨头大战是好事。

对消费者而言," 外卖大战 " 让大家尝到了巨头竞争的 " 羊毛 ";对商家而言,整体订单规模提升了,也能带动收入提升,目前大部分 " 茶饮股 " 都迎来了新一轮行情。

外卖骑手更是实打实地赚到了。据时代财经报道,有外卖骑手表示原本每单只能挣到 6-7 元,日薪大约是 200-300 元。但近段时间每单能挣十几元,月薪破万也不是难题。

还有美团骑手表示,公司如今有冲单奖励、高温补贴、远距离补贴等,周六下午爆单时段有每单 5 元的额外冲单奖励,特别热的时候每单也有 1-2 元的奖励,这段时间补贴收入已经占到了总收入的 30%-40%。

不过,尽管订单量激增提升了收入,但也给骑手带来了极大的压力。通常来说,一个骑手每天工作 12 小时,大概能完成 30-50 单,但 " 爆单 " 的话,每天最高要送达超 100 单。

即便骑手想多赚钱,可配送运力终究会存在上限,这时候单靠 " 人效 " 也难以满足膨胀的用户需求,三巨头最终还是要靠 " 规模 " 取胜。

根据我们观察,京东在刚开始布局外卖市场时,每 5 单外卖中大约会有 3 单无法按时配送,这一情况一直持续到 6 月还偶有发生。

因此,三巨头布局即时零售市场," 运力 " 成为了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环。这时候,一度被市场冷落的第三方即时配送服务平台 " 顺丰同城 ",也开始备受热捧。

自今年 5 月开始,顺丰同城的股价便一路狂飙,从 5 月 8 日的 7.93 元一路涨至最高的 19.26 元,涨幅约为 142%。

多家机构认为," 外卖大战 " 带动了顺丰同城的订单量,考虑到即时配送市场具备较强的成长性,资本市场也自然选择用脚投票。

据顺丰同城数据,618 大促期间,自抖音、美团、饿了么、京东秒送及商家自有平台的单量均实现显著增长,订单量同比去年每天增幅都超过 50%,高峰期同比增幅超过 100%。

如今的顺丰同城,就像淘金潮中最稳赚的是卖铲人。即时零售鏖战正酣,作为独立第三方配送企业的顺丰同城,反而能在市场夹缝中生存下来,闷声发大财。

02 顺丰同城捡漏,悄悄 " 赚翻 "

去年,顺丰同城已悄然完成业绩逆转。根据顺丰同城 2024 年年报,公司全年收入为 157.46 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 27.1%;全年净利润约 1.33 亿元,同比倍增 161.8%,无论营收还是利润规模,都是史上最好的一年。

财报显示,2024 年顺丰同城全年同城配送服务订单量同比增长超 30%,带动收入规模加速增长。同时,顺丰同城新增合作门店超 7500 家,公司也将持续深耕下沉市场,目前全国县域覆盖已超过 1300 个。

今年 7 月,顺丰同城宣布修订 2024 年-2026 年同城即时配送服务合作框架协议项下的最后一公里配送服务的年度上限,分别将截至 2025 年及 2026 年的年度上限由 94.55 亿元和 122.7 亿元提高至 128.45 亿元和 205.51 亿元,足见公司对即时配送行业前景的看好。

但往前回溯,顺丰同城在 2021 年可是顶着 " 亏损 " 上市的,并不被市场所看好。

首先,顺丰同城很难跟巨头正面厮杀。根据艾瑞咨询的报告,2021 年,顺丰同城在即时配送行业中的市占率约为 4.3%,订单量份额约为 11.1%。订单量份额不少,但市占率却不高,可以看出顺丰同城的配送订单大多是零散小件,所以难成规模。

一直到 2022 年,顺丰同城才开始与快手、有赞等平台合作,并陆续接入所有配送 APP 的聚合平台,顺丰同城骑手才开始美团、饿了么等一同参与外卖配送。

但在餐饮配送市场中,美团和饿了么加起来占据了近 70% 的市场份额,这意味着它们已构建起覆盖更广泛、密度更高的配送网络,顺丰同城即便接入聚合平台分流订单,也难以突破这种生态壁垒。

其次,顺丰同城的订单规模较小,更难摊分人力成本。过去几年,顺丰同城在人力外包成本上的支出逐年递增,占总营业成本比重约 90%。

因此,尽管顺丰同城一直保持着较高的营收增速,却是增收不增利,2018 年 -2022 年,公司累计亏损超 25 亿元,一直到 2023 年才扭亏为盈,其需要持续扩大规模以进一步实现盈利。

不过,随着美团、阿里、京东高调布局即时零售市场,行业形势瞬间就出现了逆转。三巨头对即时零售市场这个 " 蛋糕 " 虎视眈眈,在巨量补贴的加持下,相信消费者比想象中更快建立起即时零售的消费习惯。

更重要的是,顺丰同城作为独立第三方配送企业,既是抖音、微信等无自有运力平台的承接方,也是美团、饿了么等头部平台在高峰期的弹性运力补充,还可支持直播小时达、私域电商等多元场景。

这种 " 中立定位 " 让顺丰同城能够在不同商家和平台之间游刃有余。有商家表示," 美团专送骑手忙不过来时,系统会自动切给顺丰同城,他们穿黑衣服的骑手什么平台订单都接。"

03 即时零售红利还能吃多久?

不过,在股价狂欢之下,隐忧也悄然浮现。跟所有商家、消费者一样,顺丰同城也不清楚这一场即时零售大战到底还会持续多久?冷静下来之后,顺丰同城还需要考虑更多。

首先,顺丰同城今年二季度的快速增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 " 时间差 ",在京东、阿里匆忙入局却未能全面完善配送团队之际,顺丰同城顺势承接了平台外溢的配送需求。

但三巨头均将即时零售视作未来的确定性战略,组建自营配送团队已被提上核心日程,包括京东也在近日宣布计划将全职骑手数量增至 15 万人。

接下来,各大平台势必会进一步加大运力投入,包括改善待遇、提升保障水平等,从而吸纳更多骑手,增强自身运力。当巨头补齐运力短板,第三方势力必然会被挤压。

其次,三巨头加码即时零售行业,有着 " 高频带低频 " 的业务逻辑,希望将 "30 分钟送达 " 的心智迁移到远场电商之中,构建全场景即时零售生态。

但顺丰同城缺乏零售生态的支撑,导致其在承接即时零售订单时,往往只能参与最末端的配送环节,既无法触及上游的商品利润分配,也难以沉淀用户数据以优化服务策略和配送算法。

最后,顺丰同城虽然是 " 当红炸子鸡 ",但对于顺丰集团而言,顺丰同城无论在营收、市值方面,还是在客单价收益方面,都依然只是一个 " 零头 " 的存在。

作为参考,顺丰控股 2024 实现营业收入 2844.20 亿元,同比增长 10.07%;实现净利润 102 亿元,同比增长 23.5%,过去四年,顺丰净利润持续攀升。截至撰稿日,顺丰控股的 A 股市值接近 2400 亿元。

更关键的是,相较于费力不讨好的即时配送业务,顺丰商务单、生鲜单的盈利空间更为可观。前段时间,顺丰因 " 荔枝刺客 " 一事登上了热搜,消费者吐槽顺丰冷链的运费甚至比荔枝本身的价格还要高。

顺丰出面解释称," 生鲜运输涉及 21 道环节,这些都是硬成本。" 不过,2024 年顺丰控股的毛利率约为 13.9%,依然普遍高于圆通( 9.63%)、韵达( 9.87%)、申通( 5.82%)等竞争对手,跟顺丰同城(6.8%)相比,更是翻了一倍。

长远来看,盈利模式单一依然是顺丰同城的软肋。不过,近年顺丰也在积极拓展副业,向泛零售市场拓展,包括通过直播带货杀入本地生活市场,出售酒旅、餐饮团购券以及生鲜农产品类等;顺丰同城旗下的洗护服务已经拓展至 30 余城。

顺丰同城承载着顺丰集团探索泛零售市场的期望,即时配送模式不仅仅是商家和消费者之间的 " 连接器 ",也是万亿零售市场的重要基础设施,能够打破场景边界,串联起商品、服务、用户与各类商业生态,从而释放出链接万物的无限想象空间。

巨头外卖战争的硝烟终将散去,但消费者对 "30 分钟送达 " 的依赖已成不可逆的习惯,第三方即时配送的价值,或许才刚刚开始显现。

相关标签

觉得文章不错,微信扫描分享好友

扫码分享

热门推荐

查看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