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钛媒体 7分钟前

押宝固态电池,孚能科技理想如何照进现实?

文 | 万点研究,作者 | 成才,编辑 | 默默

6 月 18 日,孚能科技在投资者互动平台预计,2025 年将成为公司 SPS 磷酸铁锂电池产品大规模出货的元年。

新能源汽车狂飙时代,动力电池行业正上演着一幕幕 " 胜者为王 " 的残酷戏码。宁德时代高踞万亿市值神坛,稳坐 " 锂电池之王 " 宝座。而作为坚持软包电池路线的 " 技术理想主义者 ",孚能科技用四年亏损超 40 亿元的血淋淋教训验证行业铁律:技术领先仅是入场券,规模化生产、产业链协同和客户深度绑定才是真正的竞争壁垒。

行业普遍转向方形电池的浪潮中,孚能科技依然坚守软包技术路线。这种选择既体现了技术理想主义者的执着,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商业化落地的挑战。面对 "2025 出货元年 " 的豪言壮志,市场会选择相信吗?

软包 " 孤岛 " 上的技术理想主义者

动力电池的技术路线抉择,是企业押注未来的生死牌。

行业实践表明,真正的技术路线赢家,必须是能满足 " 既要也要还要 " 的 " 六边形战士 ",即同时满足六大核心要素:既要保持技术领先性,又要实现规模化量产;既要坚持技术路线,又要满足客户需求;既要专注研发投入,又要控制成本压力。

作为国内最早涉足三元锂电池领域的动力电池企业,孚能科技成立于 2009 年,成立时间早于宁德时代,是国内首批实现三元软包动力电池的企业之一。

2020 年 7 月,头顶 " 软包动力之王 " 光辉孚能科技成功登陆科创板。其软包电池叠片工艺和轻量化设计一度被视为颠覆行业的 " 黑科技 ",公司股价一度冲破 50 元大关,公司总市值突破 600 亿元。

2022 年,孚能科技出货量跻身全球前十。然而,随着软包电池技术的商业化推进,这条技术路线的局限性逐渐暴露出来。

一方面,软包技术复杂的生产工艺导致制造成本居高不下;另一方面,在关键的成组效率指标上,软包电池明显落后于其他技术路线。

就在孚能科技专注软包技术的同时,竞争对手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宁德时代凭借方形三元电池的全面性能优势,成功抢占全球 50% 的市场份额;比亚迪则通过刀片电池技术的突破,以卓越的安全性能重新定义行业标准。

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的数据显示,2024 年孚能科技国内装机量仅为 3.44GWh,市场份额不足 1%,这一数字直观反映了软包电池路线在国内市场的边缘化处境。

对于孚能科技而言,并非只有软包技术一条路可以选择,随着动力电池行业的快速发展,行业技术路线也出现了 " 百家争鸣 " 的多元格局。当下三元、铁锂、固态等多种技术并行发展,技术创新加速也催生了材料体系与结构的创新。

更值得注意的是,孚能科技在行业技术路线多元化的关键窗口期反应迟缓。直到 2022 年,公司才启动磷酸铁锂产线建设,这一决策比行业主流企业晚了整整两年。

错失磷酸铁锂和钠离子电池的转型窗口,也让坚持 " 软包 + 三元 " 路线的孚能科技技术路线发展陷入 " 孤岛化 "。

Wind 数据显示,2020 年— 2023 年连续四年亏损,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3.31 亿元、-9.53 亿元、-9.27 亿元和 -18.68 亿元,四年间累计亏损 40.79 亿元。

2024 年,孚能科技总营收为 116.80 亿元,同比下降 28.94%;净利润为 -3.32 亿元,同比增长 82.22%。截至 2025 年 7 月 10 日,孚能科技公司市值已不足 170 亿元。长期市值低迷的背后,是业绩与研发强度上的整体差距综合体现。

总结孚能科技的发展历程,对于动力电池企业而言,突破创新者困境的关键在于建立技术、市场、资本三位一体的动态平衡机制,这既是行业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是企业持续成长的必要条件。

财报透视:亏损收窄与董事长涨薪

深度探究孚能科技 2024 年财报,虽然亏损出现大幅收窄,但投资者期盼的盈利基本面 " 拐点 " 却迟迟未现。

从财报细节来看,2024 年孚能科技 " 增利不增收 " 主要得益于毛利率的提升,以及费用端的压缩,公司降本措施呈现出明显的 " 选择性优化 " 特征。

具体来看,财报显示,2024 年孚能科技费用总额从 2023 年的 20.99 亿元降至 16.01 亿元,降幅达 23.7%。

其中,销售费用同比锐减 73.91%,反映出公司在市场推广方面的收缩;研发费用同比减少 22.34%,或意味着公司在技术投入上有所放缓。

相比销售与研发费用的大幅下降,2024 年孚能科技管理费用却微增 0.68%,表明行政开支并未同步削减。

更值得注意的是,孚能科技降本增效的主基调下,公司董事长王瑀 2024 年薪酬却逆势大涨 73.63%,从 2023 年的 242.07 万元飙升至 420.31 万元。

对比行业同类企业,2024 年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的薪酬为 574.3 万元。相比 2023 年 640.7 万元薪酬减少了 60.5 万元,降薪幅度达 10.36%。国轩高科董事长李缜的薪酬为 185.68 万,相比 2023 年 184.14 万元,小幅增长了 1.54 万元。

相比行业头部公司,孚能科技高管薪酬这一反差表现引发市场关注。公司仍处于亏损状态下,公司董事长薪酬的大幅增长是否合理?高管薪酬的逆势增长也让外界质疑其成本管控的公平性。与此同时,广州国资的入主又将对企业的未来产生何种影响?

2024 年 5 月 7 日,孚能科技发布公告,宣布广州工控及其一致行动人通过获得董事会多数席位,正式成为公司实际控制人,广州市人民政府成为最终实控方。这场历时两年的 " 国资联姻 " 始于 2023 年 7 月,最终以广州国资获得 16.155% 的有效表决权收官。

从产业协同角度看,此次易主具备较强的战略逻辑。广汽集团是孚能科技的重要客户之一。2018 年,孚能科技就已进入广汽集团的供应链,并在 2021 年顺利拿下过广汽三菱项目定点。

广州工控作为广州市属国企,与广汽集团关系密切。孚能科技也在公告中表示,广州工控将在 " 战略规划、市场拓展、研发创新、融资支持及管理优化 " 等方面赋能孚能科技。

2025 年一季报显示,孚能科技亏损同比继续收窄至 1.52 亿元,毛利率进一步改善,但距离真正盈利尚有距离。对于公司而言,2025 年是亏损收窄与治理变局交织的一年。

在新能源汽车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孚能科技能否借助国资资源实现逆袭,同时保持市场化活力,将是决定其长期价值的关键。而对于投资者而言,公司能否在 2025 年实现真正盈利,或许比高管薪酬的涨跌更值得关注。

押宝固态电池,股东为何泼冷水?

进入 2025 年,固态电池概念的持续火热,让锂电池赛道再次迎来 " 奇点 " 时刻。

客观而言,目前的固态电池江湖,是聚合物、氧化物与硫化物三大技术路线的三分天下,2025 年也将成为固态电池产业化的关键分水岭。

站在新一轮技术爆发的历史性前夜,孚能科技在固态电池技术路线上的选择至关重要。

客观分析目前市场上的三大技术路线:首先,聚合物派凭借成本低、加工易的优势,在消费电子领域占据一席之地,但能量密度上限仅 350Wh/kg,难以满足高端电动车的需求。其次,氧化物派耐高温、强度高,半固态电池已实现装车,但低电导率和界面问题仍是其 " 卡脖子 " 的难题。最后,硫化物派则凭借电导率高、能量密度可达 400Wh/kg 等优势,成为高端电动车的 " 梦之选 ",但硫化物怕水怕空气、工艺复杂、原料成本高昂等问题,使硫化物商业化之路荆棘丛生。

三大路线之中,孚能科技却选择了硫化物技术路线。6 月 24 日,孚能科技在互动平台表示,当前能量密度高达 400-500Wh/kg 的全固态电池研发进展顺利,其中 60Ah 的硫化物全固态电池计划于 2025 年底向战略合作伙伴小批量交付。

目前硫化物技术路线激增激烈,多家上市公司纷纷涉足相关研究。具体来看,赣锋锂业披露信息显示,公司采用氧化物、硫化物、聚合物三路线并行的发展策略,公司覆盖硫化物电解质及原材料、氧化物电解质、金属锂负极等关键环节。

其中,400Wh/kg 电池循环寿命突破 800 次并完成工程验证;首款 500Wh/kg 级 10Ah 产品实现小批量量产。硅基体系实现 320-450Wh/kg 产品梯度布局,其中 320Wh/kg 电芯循环寿命突破 1000 次。

宁德时代则采用硫化物电解质与聚合物凝胶电解质结合的技术方案,通过优化固 - 固界面接触和材料包覆技术,实现高能量密度与循环稳定性。能量密度突破 500Wh/kg,全固态电池中试线建成,计划 2027 年小规模量产。

国轩高科 2025 年成功发布硫化物全固态电池产品—金石电池,其能量密度达到 360Wh/kg,并成功通过 200 ℃极端安全测试。与此同时,公司宣布已建成首条 0.2GWh 全固态电池中试线,核心设备 100% 国产化。

根据相关机构的预测,目前固态电池硫化物路线是主流电池企业的首选,全球范围内接近 40% 的企业选择该路线,相比之下而氧化物、聚合物更多作为补充研究。未来 3~5 年依旧是技术路线定型与量产爬坡的关键期。

此番孚能科技跟随主流没有选择其他路径,或许也是有了软包技术的前车之鉴。考量在于选择主流技术路线试错成本较低,但是在激烈研发比拼中能否率先破局则需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2024 年,宁德时代研发投入高达 180 亿元,而孚能科技仅为 5.82 亿元,同比下降 22%。在锂电池这一资本与技术双密集的行业中,研发强度的掉队,也意味着孚能科技在固态电池竞争中难有弯道超车的机会。

孚能科技虽然给市场讲出了固态电池的故事,但是股东们却选择 " 用脚投票 "。4 月 21 日,孚能科技公告,股东上杭兴源计划在 2025 年 4 月 28 日至 2025 年 7 月 25 日期间,减持不超过 3641.38 万股,占总股本的 2.9796%。数据显示,上杭兴源自 2021 年 11 月首次减持以来,累计套现已超 13.04 亿元。

上杭兴源减持计划尚未完成,7 月 4 日,公司另一股东深圳安晏投资合伙企业也计划减持不超过 1222.10 万股,占总股本的 1%。本次减持计划自公告披露之日起 15 个交易日后的 3 个月内进行。

一边是孤注一掷的技术豪赌,一边是资本决绝撤退。孚能科技固态电池的故事光环,难掩公司股东持续出逃的冰冷现实。

结语:理想主义者的困境与超越

孚能科技董事长曾预言,TWh 时代软包电池将重回主流。

TWh 时代是指动力电池及储能行业产销量突破太瓦时(1TWh=1000GWh)的新发展阶段,标志着锂电池产业从规模化扩张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关键阶段。

韩国市场调研机构 SNE Research 发布 2024 年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数据显示 ,2024 年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为 894.4GWh, 同比增长 27.2%。

分析预计,2025 年全球动力电池市场将进入 TWh ( 1000GWh ) 时代。根据目前最新的技术趋势来看,TWh 时代全固态电池可能会成为行业主流。

理想很丰满,可是现实很骨感。从动力电池赛道上的耀眼新星,到抛物线顶端滑落的失意者,孚能科技的沉浮,揭示了动力电池行业的生存法则,技术领先仅是一张入场券,真正的护城河,在于规模效应、产业链深度协同与核心客户的强力绑定。

在这个资本与技术双重密集的赛道,孤高的技术理想主义,必须插上规模与商业化落地的铁翼,方能翱翔。

固态电池的快速兴起也预示着新一轮行业洗牌已经到来,国资背景或能为孚能争取片刻喘息之机,但行业巨头们重金押注固态电池的当下,这场固态电池的 " 勇敢者游戏 ",留给孚能科技参与的时间并不多了。想要不下固态电池的牌桌,还需要拿出更多真金白银下注才行。

相关标签

觉得文章不错,微信扫描分享好友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