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钛媒体 17分钟前

AI 大模型 + 资讯,资讯阅读的第三次革命

文 | 光锥智能,作者 | 魏琳华,编辑 | 王一粟

用户对资讯阅读的需求,正在化繁为简。

" 从‘信息稀缺’到‘信息爆炸’,越来越多人对这样一种服务的需求还是在逐步加强:帮我梳理好一件事的来龙去脉,为我过滤掉那些毫无意义的垃圾信息。"

资深媒体人张玮在记录《时代》周刊创始人亨利 · 卢斯的故事时,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从纸媒到网络媒体再到人人可发声的社交网络,如何从浩瀚的信息洪流中快速筛选出质量高、真正对个人有价值的信息?

提升信息获取效率和质量,是当下资讯客户端借助 AI 进化的头等目标。

在个性化推荐时代,AI 成了人们阅读定制化内容的入口。生成式 AI 涌入的当下,今日头条、腾讯新闻、新浪新闻等资讯 App 们开始积极拥抱 AI 功能带来的多种可能:AI 总结让人快速读完一篇几千字的文章;AI 划词解读晦涩的名词 ......

那么,这些 AI 功能到底是花架子,还是贴合用户需求的设计?

以今日头条、腾讯新闻和新浪新闻三款 App 作为测评对象,我们试图探索加入 AI 后的产品,是否真正帮用户在阅读上省时省力。

横测:热点专栏 or 垂类信息处理?三家大厂怎么做 AI 资讯

打开多个新闻 App,AI 几乎融入在每个操作界面中:

从右上角醒目的 "AI" 智能体标识,到阅读界面中的划词搜索、尾部的热点推荐,甚至是评论区,都已经出现了 AI 陪聊的身影。

可以说,市面上的新闻 App 们,全都在积极接入生成式 AI 衍生出的种种新功能。

点开一篇文章,笔者从阅读开始到结束都看到了 AI 的身影。

以腾讯新闻为例,打开文章,它在文章开头设置了一个 " 问 AI" 的入口,支持根据文章内容直接发起提问。

往下继续划看内容时,AI 就成了阅读过程中的一本随时可翻看的 " 词典 "。

比如,当用户阅读科技、财经等领域新闻文章时,常常会出现一些难以理解的名词。过往,App 们的选择是在应用内部植入一个搜索引擎界面,让用户自行查找解释。今日头条就还保持着这种模式。

在 AI 代劳下,专有名词的解释可以让大模型解答,不需要用户跳转其他 App 自己找解释,它能直接为用户生成答案。

目前,腾讯新闻和新浪新闻都在文章中引入了 AI 搜词的功能,前者交给智能体 " 新闻妹 " 搜索,后者由智能体 " 智慧小浪 " 代劳。

从搜索准确度来看," 新闻妹 " 的搜索基于文章内容引申,在给出答案后,还能给出延伸问题,供用户继续提问。而新浪的搜索只是基于词语的综合搜索,遇到多义词识别的情况下,容易给出不符合文章内容的答案。比如,在搜索介绍蓝牙耳机文章中的 "TWS" 时," 智慧小浪 " 给出了韩国同名男团的解释。

其中,腾讯新闻还提供独家的 "AI 外显划词 ",针对各垂类领域的专业词汇,生僻新词、热词,外语词汇、缩写等会直接给出蓝色划线和标注,用户只需点击就能直接看到相应的解释。

除了划词搜索之外,一些基于 AI 提供的新闻推荐服务也在三个 App 中频繁出现,比如尾部针对阅读热点衍生的延展阅读内容推荐、AI 新闻专题内容合集等。

可以看到,在AI 的加持下,之前需要多个 App 协力完成的阅读过程,正被新闻 App 努力整合到一个应用界面中。

在提升阅读效率上,AI 确实做到了帮用户看得更快、更透彻。

除了文章阅读场景外,在视频播放中,也开始出现了 AI 的身影。体验下来,上述三款产品中,目前只有腾讯新闻考虑到了视频观看 +AI 结合,上线了三款和视频相关的 AI 功能。

在视频和直播场景中,腾讯新闻根据场景上线了不同的功能。其中,视频界面支持把视频分享给智能体 " 新闻妹 ",边看视频边提问;直播功能则上线了 AI 摘要和 AI 实时中英互译字幕功能。AI 摘要把关键内容都总结成了文字版本,既解决中途进场用户 " 不知道前面讲了什么 " 的问题,同时也让用户随时可回看视频要点。

在文章、视频形态之外,智能体成了三款 App 均植入的一个醒目功能。打开 App 的主界面,新浪新闻的 " 智慧小浪 " 和今日头条的 " 头条 AI" 都统一挂在了右上角。腾讯新闻则把智能体 " 新闻妹 " 的入口放到了个人界面中,以及在文章阅读中,如果使用过 " 新闻妹 ",右下角就会出现 " 新闻妹 " 悬浮图标以供随时唤起。甚至在评论区,笔者也看到了 " 新闻妹 " 的评论互动。

其中,新浪" 智慧小浪 " 和今日头条的 "AI 助手 " 是单个智能体,腾讯新闻的 " 新闻妹 " 则更侧重于多种垂类场景的多个智能体,涉及健康、高考、文娱节目、金价、彩票等多种场景,头条则设置了一些 AI 延伸功能,不过多是生活娱乐的内容。

从左到右分别是头条 AI、新闻妹和智慧小浪

热点运营一直是新闻资讯重点的板块,智能体最直观的功能就是用来做热点追踪。目前,三款 App 的智能体都可以针对热点做基础的事件分析和解答。

比如,笔者以中美关税为例,以此询问 " 新闻妹 " 时,它不仅能生成简要总结和相关资讯推送,还在下方放置了 " 事件脉络 " 功能,一键为用户直接讲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

值得一提的是,腾讯新闻的 " 新闻妹 " 在兼顾热点的同时,进一步考虑到了垂类用户的体验,并且在垂直行业场景做了更多符合用户使用习惯的功能设计。

比如,对于一个常看财经的用户来说,关注公司动向、IPO 情况等等都是基本操作。腾讯新闻的垂类智能体 " 财经助手 " 设置了问公司、IPO、汇率等功能,一键把当天关注公司的关键动态总结好。

而今日头条则选择在它一直擅长的分发上下功夫,它推出的独家功能 "AI 订阅 ",按照细分标签推送 AI 选出的快讯内容。

整体体验下来,今日头条在 AI 和新闻的场景适配上略逊一筹,而新浪新闻和腾讯新闻都针对阅读场景做了一定的功能适配,AI 功能也顺利融入到更多阅读场景中。相比之下,腾讯新闻在功能设计更丰富,这也让它能适配的场景更多。

用户用 AI 将信息 " 化繁为简 " 的同时,新闻 App 也将完成从信息门户向信息服务的跨越。

从资讯到服务,新闻 +AI 的未来形态

从门户的资讯集中,到算法分发的" 千人千面 ",再到 AI 全盘介入资讯客户端中,资讯阅读体验正在迎来第三次革命。

信息分发的进化过程,用户从被动接收新闻的人,变成了主动筛选的人。

在门户网站主导的时代,信息主要靠网站聚合各大媒体的信息,再由编辑人工把关,最终将这些内容无差别推送给用户。而以今日头条为代表,随着推荐算法技术的成熟,个性化分发时代到来,资讯平台开始根据用户的浏览历史和兴趣偏好进行内容推荐。

伴随媒体形态的变革,信息也在发生着大爆炸,用户想找到有用的内容,经常是大海捞针。

AI 作为效率工具,可以帮助用户更效率地一站式获得优质的内容,甚至让平台算法自适应用户的需求,而生成定制化的内容。

除了筛选信息、提升阅读效率,随着 AI 进一步深入传统新闻业态的操作环节,从内容生产到分发传播,再到用户消费体验,AI 正在更新创作者和用户的使用体验。

在新闻生产端,智能工具用来监督和辅助创作,甚至兼顾一些图片的生成设计;在分发端,让推荐更精准,也能根据用户的兴趣变化动态调整,同时对从基础的兴趣分类推荐,逐步进阶为价值偏好的分类;在消费端,各式提效的 AI 功能和提供综合问答的智能体服务,成了新闻 App 们竞争的主要领域。

一些可能性正在显现:比如在分发端,依赖 AI,只需要描述个人需求,就能定制一份完全符合个人口味的日报新闻;在消费端,用户能够要求只看到自己需要的内容,比如用户想知道伊以战争的发生过程和对两个国家的影响,只需要把问题抛给 AI,它就能直接从资讯库的成百上千篇文章中找到所需信息," 梳理 " 一个用户想要的回答出来。

不过,目前 AI 应用仍面临专业深度不足的问题,这个问题同样也出现在了新闻 App 端。

当下,多数新闻 App 的 AI 都是直接调用大模型提供服务,但缺少关于新闻的 Know-how 和对应报道领域的内容积累。在深度思考模式加持下,幻觉问题进一步影响着 AI 生成、总结内容的准确度。

BBC 曾在今年 2 月发布过一个测试结果,在测试 4 款 AI 助手 ChatGPT、Copilot、Gemini 和 Perplexity 总结问题时,出现了超过半数的错误内容。而在深度思考流行的当下,交给 AI 自主思考的模式更是增强了幻觉问题。

如何提供兼顾质量和可靠的问题?

一个解法是,深入行业,通过接入垂类智能体的方式,使 AI 从 " 泛泛而谈的信息摘要者 " 蜕变为 " 面面俱到的领域专家 ",实现新闻价值质的飞跃。

以体育新闻为例,如何让用户快速了解专业术语的意义,真正看懂新闻?

相关垂类智能体通过接入知识库的方式,确保内容准确。这样的垂类智能体既能用来问专业名词,也能让它帮忙回顾比赛纪录和历史,小白也能快速补全知识盲区。

对于新闻 App 来说,借着 AI 进化的同时,如何进一步将 AI 和新闻结合起来,是接下来拉开阅读体验的关键。从问 AI、AI 划词搜索等基础的提效功能做起,资讯平台正在慢慢向垂类智能体、AI 定制等更贴合用户需求的深度应用前进。

笔者看到,腾讯新闻刚推出 AI 早报功能。只需输入关键词和定制要求,AI 会从海量资讯中精准筛选,生成高相关度的新闻简报,并每日主动推送。以 " 腾讯每日动态 " 为例,从股价变动、人事调整再到公司新产品发布,都能被 AI 从信息海洋中精准 " 打捞 " 上来。

在 AI 加持下,资讯行业第三次革命的序幕正在缓缓拉开帷幕。

相关标签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觉得文章不错,微信扫描分享好友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