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钛媒体 14小时前

新能源出海波折不断,光伏、储能或迎来命运“分水岭”

光伏和储能,新能源产业中的两代风口,也被视作近年来中国企业出海的 " 急先锋 "。

" 新型储能的发展路径跟光伏产业曾经走过的路,在一定程度上是类似的,在出海领域尤其如此,只不过,储能的发展速度更快,行业演变速度也会更快。" 一位储能老牌企业的海外业务负责人曾如此表示。

不过,今年以来,受到美国关税、" 大而美 " 法案等外部环境变化,以及产业自身所处阶段等不同因素影响,二者的出海之路已现分化迹象。

补贴与产能

美国时间 7 月 4 日,特朗普正式签署了 " 大而美 " 税收与支出法案,这一美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减税法案随之生效。虽然相关政策有不少支持美国制造业的激励措施,但对于新能源产业来说,却是一次重大打击。

历来质疑气候变化、看衰清洁能源的特朗普通过法案大举清算拜登执政期间的 " 绿色新政 " 遗产,尤其是 2022 年出台,作为光伏、风电等产业税收抵免、补贴主要来源的《通胀削减法案》,被大幅度调整。

通过对比可看出,此前 IRA 为户用光伏补贴设定的退出时间是 2035 年,其中 2022 至 2032 年十年间投产的项目,可直接享受至少 30% 的成本补贴,2033、2034 年则被划定为补贴退坡期。但根据 " 大而美 " 法案,仅今年 12 月 31 日前投产的户用光伏项目能够享受补贴, 2026 年开始,补贴即全面结束,这几乎是 " 砍杀 " 式的政策调整。其他工商业光伏项目、集中式光伏电站项目的补贴结束时间也均提前到 2028 年之前。

对于中国光伏企业来说,在美国直接投资运营光伏电站的案例并不多,但该国是全球第二大光伏需求市场,IRA 出台后一直被认为将持续释放活力,而如今政策的大幅转向,势必将重创市场需求。实际上,特朗普似乎已迫不及待用更大力度、更快速度打击新能源产业,就在 " 大而美 " 法案刚刚生效后的 7 月 7 日,他就发布行政令,要求美国内政部、财政部以结束其优惠待遇为目的调查并终止风电、光伏的税收抵免等相关政策红利。

目前,包括隆基绿能、晶科能源、天合光能、晶澳科技、阿特斯在内的中国光伏巨头,都在美国建有电池组件工厂,其高额成本注定只有匹配美国市场才能赚取利润,未来美国市场需求的下降无疑会影响这些产能的出路。虽然目前的 " 大而美 " 法案尚未对光伏工厂所享有的补贴直接 " 动手 ",但不同于美国本土竞争对手的是,中国工厂可能还要面临更严厉的调查和狙击。

" 大而美 " 法案中,出现了数个有关 " 外国实体 " 的相关限制措施,其中所谓 " 特定外国实体 " 结合了该国多个限制性法案,明确点名的国家中即包括中国,而 " 受影响实体 " 则以所持股权划分,一旦工厂被冠上此类名头,前述产能补贴就很可能告吹。而截至目前,中国企业在美国总计投资超 20 亿美元,逾 20GW 年产能的光伏工厂,只有很少一部分产能拿到了 IRA 补贴,其他没落袋的补贴,面临着愈发艰险的前景。实际上,这种 " 狙击 " 也是特朗普政府中许多要员一直所呼吁的,典型如现任国务卿马尔科 · 鲁比奥,近年来就一直声称应取消中国资本在美国所建工厂享受补贴的资格。

根据一位从业者的观察,一些中国企业已对这种政治波折做出了反应,比如天合光能通过股权置换的方式打消美国工厂持股权所可能引发的争议,在美国相对更受待见的晶科能源目前已有部分产能拿到了补贴,还在积极公关争取其他补贴能够落袋。但是,另一方面,特朗普的 " 清算 " 才刚刚开始,参照此前美国结束东南亚四国光伏豁免并开启新 " 双反 " 调查的案例,多数中企即使对此有所预期,也难以抢先行动规避掉风险。

对于储能来说,境遇则有所不同。

在 " 大而美 " 法案大幅裁撤清洁能源政策优惠之际,储能显然是受冲击最少的。

在特朗普早期版本法案中,计划将储能项目税收抵免退坡时间大幅提前到 2028 年甚至更早,但在最终通过的修改版中,明确 2033 年至 2036 年为优惠退坡期,此前税收抵免照常,2036 年后才会彻底取消,补贴发放也同样参照这一时间点,其退坡节奏也较此前版本有所放缓。

而且,作为基建爱好者的特朗普,在新的施政周期内已数次表现出对加大电网设施投资的兴趣,相关法案计划为电网建设新增 10 亿美元拨款,其中亦明确提到,支持作为电网配套设施的长时储能、偏远地区微电网储能系统等项目。

新能源研究机构 InfoLink Consulting 认为,相较于进入重构调整期的美国光伏产业,储能的政策红利窗口期显然更加持久,未来该国光伏项目,可能也会更多考虑加大配储力度来提高收益率。

而且,由于美国本土储能制造产业链尚不健全,其产业供给大多依赖以中国为主的外部供应,在贸易层面的限制措施也远少于光伏。近两年来,在出海领域逐步发力的中国储能制造商,也开始了在美国建厂的尝试。而不论是产品的出口,还是产能的出海,其最大诉求显然是抢抓美国储能需求预期高增、政策红利尚存的机遇窗口。

关税与价格

在 " 大而美 " 法案生效后,接踵而至的是美国 " 对等关税 " 的重启。目前,特朗普已向约 20 个国家发出信函,通知征收关税事宜,其中较多关税将在 8 月 1 日起实施。虽然对中国加征关税的日期目前看会稍晚到来,但其最终数字仍难有定论,也加剧了企业、资本对不确定性的担忧。

对于中国光伏产业来说,早就实施 " 双反 " 的美国已非直接出口的主要目的地,以出口额最高的组件为例,今年 1-5 月中国组件对美出口额在各出口国中排在 30 名开外。即使其他电池、硅片等上游环节,虽然常因美国政策变动而出现 " 抢出抢进 " 导致增幅冒高的情况,但一是总体体量相对偏小,二是在特朗普政府严控供应链 " 外来户 " 的导向下亦面临诸多限制。

实际上,近十年来,中国企业往往是通过东南亚的海外产能基地来做美国市场生意,但与所谓 " 对等关税 " 同时到来的,是对光伏中企集中所在的越南、马来西亚、泰国、柬埔寨这东南亚四国 " 双反 " 的终裁,在这种同样以高额关税为主要手段的限制下,以往的中企东南亚产能很难再在美国市场获得可观收益。

不过,对于现阶段的中国光伏制造商来说,尤其是头部公司,也很难放弃美国这个全球光伏产品售价和利润都首屈一指的市场。截至今年 7 月初,中国国内市场主流的 TOPCon 光伏组件价格约为 0.68 元 /W,比此前中国光伏行业协会(CPIA)公布的一体化成本价还低,就连人民日报呼吁 " 反内卷 " 的社论文章,也以 " 光伏组件低至每瓦六毛多 " 开篇。在此背景下,在手产能越多、业务规模越大的企业,往往越容易陷入持续的大幅亏损之中。而美国业务,一度是提供高收益的板块,同期美国同类产品售价折合人民币超过 2 元 /W,多数品类要较中国市场高出 3-4 倍。

而且,中国光伏下游市场已被上半年 " 抢装 " 提早透支,正面临下半年需求大幅走弱的前景,再加之制造业产能出清绵绵无期,如果再失去美国业务,企业的日子显然会更加艰难。

目前,部分企业开始寻找新的海外产能基地,如隆基绿能近期就宣布将在不受美国 " 双反 " 限制的印度尼西亚建厂。但与此同时,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历来具有较强针对性,目前对于如何对待 " 转运 "" 转口 " 产品,尚无定论。考虑到中美贸易局势的不确定性,无论哪种出海方案,恐怕都无法保证能继续 " 搞定 " 美国市场。而更糟糕的结果,则是因为美国关税政策的威胁,导致其他国家加码对中国产品的限制,就在 7 月 7 日,越南工贸易部即宣布,对原产于中国的部分钢产品征收反倾销税,此前该国刚与美国达成了一项广泛的贸易协议,市场普遍认为这一突如其来的决定与美国有关。

储能产业对于关税的态度,看起来要比光伏产业平和得多。虽然 " 对等关税 " 的冲击仍是未知数,但一方面美国本土储能供需矛盾仍然难解,短期内不会加码过多贸易限制条款来掐断自身供给,去年 5 月拜登政府对中国 " 新三样 " 加征关税决策中就给了储能电池期限最长的两年豁免期,税率也只有电动车的 1/4、光伏的 1/2,即使特朗普上台后,也并未对储能供应链加以过多限制。另一方面,虽然中国储能制造业也存在产能过剩问题,近年来价格持续走低,但该产业政策红利仍在,市场需求虽短期内可能有所波动,但总体稳定性仍然可观,再加之技术突破、应用场景多元化等刺激因素,基本面要优于目前的光伏产业,企业也并未陷入巨额亏损的泥潭之中,在应对风险方面灵活度较好,转圜空间也较充裕。实际上,不少机构仍看好特朗普 2.0 任期中近半时间会成为储能的发展机遇期。

不过,近两年时局的转变速度往往让人始料未及,储能出海也像 5 年前的中国光伏一样,逐渐进入了换挡加速期,而海外投资建厂陆续开花之际,往往也是外部风险容易集中冒头的阶段。如何借鉴光伏产业的经验,又尽可能规避其遭遇的挫折,也已成为了储能出海的重要课题。(本文首发巴伦中文网,作者|胡珈萌,编辑|蔡鹏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