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欧盟对中国纯电动车加征关税背景下,中国车企通过插混车型逆势增长。2025 年一季度,中国汽车在欧洲销量达 14.8 万辆,同比增长 78%,其中插混车型销量激增 368%,比亚迪、奇瑞等品牌通过高性价比产品快速占领市场。这种策略性突破不仅规避了关税压力,更在欧洲市场打开了新的增长空间。
比亚迪作为中国新能源汽车龙头,在欧洲市场的策略调整尤为显著。其 3 月在欧盟销售的电动汽车中,插混车型占比已达 41%,而上汽集团更是高达 49%。比亚迪德国负责人表示,推出插混车型是为满足欧洲消费者多样化需求,为尚未准备好购买纯电动车的客户提供替代方案。奇瑞则通过同步启动 KD 出口和西班牙组装,进一步降低成本,其 3 月在欧盟销售的电动汽车中插混占比高达 71%。
中国插混车型在欧洲的成功,得益于完整的产业链优势和成本控制能力。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指出,中国插混系统成本较欧洲本土车型低 30% 以上,且技术成熟度高,能够满足欧洲市场对燃油车替代的需求。此外,欧洲主流车企在插混领域布局较少,为中国品牌腾出了市场空间。例如,宝马、奔驰等品牌的插混车型主要集中在高端市场,而中国车企通过 15 万 - 30 万元价格带的产品填补了中端市场空白。
然而,中国车企在欧洲的扩张并非一帆风顺。欧盟正考虑将插混车型纳入关税监管体系,同时推动本土插混技术发展。对此,中国车企已开始布局本地化生产。比亚迪在匈牙利的工厂预计 2026 年投产,奇瑞则通过与西班牙企业合作建立组装线,以规避关税风险。此外,部分车企还通过技术授权模式与欧洲企业合作,例如零跑与 Stellantis 共享 EEA3.0 架构,实现技术输出与市场渗透的双赢。
从长期看,中国车企在欧洲市场的策略调整具有战略意义。尽管纯电动是欧洲汽车产业发展趋势,但插混作为过渡阶段的产物,仍将在未来 3-5 年占据重要地位。中国车企通过插混车型积累市场份额和品牌认知,同时同步推进纯电技术研发和本地化生产,为长期竞争奠定基础。正如崔东树所言,这是中国汽车产业竞争力全面提升的体现,也是应对全球市场变革的主动出击。
(图片来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