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时代周报 14小时前

10 家银行系险企一季度业绩对决:中邮人寿 800 亿领先,招商信诺营收负增长

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谢怡雯

近日,金融监管总局披露了一季度人身险公司经营情况。

2025 年第一季度,人身险原保险保费收入为 16590 亿元,同比微降 0.29%,与去年同期几乎持平;其中寿险、健康险、意外险的原保险保费收入分别为 13832 亿元、2641 亿元、117 亿元;一季度新增保额 381.64 万亿元。

时代周报记者根据一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梳理,2025 年一季度,10 家银行系险企共计实现保险业务收入 2027.78 亿元,同比增长 8.12%。按保险业务收入规模从大到小排序,分别为中邮人寿、建信人寿、农银人寿、工银安盛、招商信诺、中信保诚、中银三星、交银人寿、中荷人寿、光大永明。

整体来看,中邮人寿保险业务收入、净利润均位居第一,分别为 801 亿元、15.65 亿元;增速方面,建信人寿、农银人寿、中荷人寿、光大永明保险业务收入均同比增长超过 15%,招商信诺则同比下滑 15% 排在末尾;净利润方面,建信人寿、中信保诚等多家实现扭亏为盈,工银安盛同比增超 20 倍位居增速之首。

来源:图虫创意

业绩分化明显,招商信诺保险业务收入增速 " 垫底 "

具体来看,10 家银行系险企中,中邮人寿以 801 亿元的保险业务收入稳居第一宝座,第二、三、四名分别为建信人寿、农银人寿、工银安盛,分别为 230 亿元、223 亿元、209 亿元。此外,保险业务收入在 100 亿左右的有招商信诺、中信保诚,其他 4 家中银三星、交银人寿、中荷人寿、光大永明则在 100 亿元以下。

2024 年初,中邮人寿率先完成了新旧会计准则的切换。时代周报记者注意到,近期中邮人寿的偿付能力充足率水平下降较快。2025 年一季度中邮人寿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 93.94%,环比下降 22.66 个百分点,在 10 家险企中垫底,2025 年第二季度的预测值进一步下降至 75.40%。

普华永道金融行业管理咨询合伙人周瑾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在新旧准则的切换时点,存量保单的影响会反映到净资产中,从而可能导致很多公司净资产大幅下降的情形,这对行业偿付能力充足率的影响会非常显著。

保险业务收入排名第二的建信人寿(230 亿元)与排名第三的农银人寿的 223.12 亿元规模接近。这两家险企在一季度的增速亮眼,分别同比增长 23.74%、15.15%,反超了在 2024 年排名第二、第三的工银安盛、招商信诺。

排名第五的招商信诺一季度实现保险业务收入 155.43 亿元,同比减少 15.01%,增速在 10 家银行系险企中垫底。招商信诺是招商银行和信诺健康人寿分别持股 50% 的银行系险企,背靠 " 零售之王 " 招商银行,有一定的银保渠道优势。按照往年惯例,险企会在年初推出新产品或者通过促销活动吸引客户,而招商信诺却在第一季度罕见 " 失速 "。

在预定利率下行、银保业务 " 报行合一 " 严格实施的背景下,依赖于银保渠道的银行系险企保费收入以及产品结构或受到一定冲击。银保渠道方面,据联合资信对招商信诺永续债出具的信用评级报告,近年来招商银行渠道保费收入对银保渠道贡献度保持在 95% 以上。据招商银行财报,今年一季度,该行代理保险收入为 18.26 亿元,同比下降 27.65%,主要是受保险销量下降影响。

根据联合资信的评级报告,2024 年前三季度,招商信诺 372.06 亿元的规模保费中,有 316.52 亿元来自银保渠道,占比超 85%;其余渠道均占比不高,其他兼业代理渠道,即与银行信用卡中心合作的电销模式,在 2024 年前三季度累计贡献规模保费 21.02 亿元。联合资信表示,受信用卡发卡量下滑及公司营销策略转型等因素的影响,其他兼业代理渠道保费收入规模及占比均呈逐年下降趋势。

自 2023 年以来招商信诺持续推进银保业务产品转型工作,为降低利差损风险,对增额终身寿险销售额度进行控制,同时加大分红险及健康险销售力度,推进银保渠道产品结构优化。

有业内人士透露,招商信诺此前在高端医疗险产品市场竞争力较强,高端医疗险市场占有率排名前列。不过联合资信分析称,由于国内高端医疗团险产品市场规模整体不大,且同业竞争较为激烈,近年来招商信诺人寿健康险保费收入规模及占比均呈逐年下降趋势。

来源:联合资信评级报告

盈利能力普遍向好,或与会计准则切换相关

2025 年一季度,10 家银行系险企共计实现净利润 43.94 亿元,其中第一名中邮人寿贡献了 15.60 亿元的净利润,占比超过三成。一季度,仅中荷人寿净利润亏损 1.53 亿元,其余 9 家均实现盈利,相比去年同期盈利情况大为好转。

对比 2024 年一季度,有 4 家出现亏损,分别为建信人寿、中信保诚、交银人寿、光大永明,净亏损额分别达到 12.53 亿元、8.08 亿元、4.66 亿元和 6.24 亿元。

目前保险业正处于新旧会计准则切换的窗口期,10 家银行系险企中已有中邮人寿、建信人寿、农银人寿、工银安盛、交银人寿 5 家切换至新会计准则。

旧会计准则下,负债评估的折现率为 750 天移动平均国债收益率曲线,折现率的持续下行会致使险企增提准备金,进而减少当期利润。按照新会计准则规定,750 天移动平均国债收益率曲线调整为即期国债收益率曲线。

周瑾向时代周报记者指出,随着利率的不断下行,保险行业近年来责任准备金补提的压力很大,而且因为 750 天移动平滑折现率曲线的滞后影响,这种压力未来几年内还将延续。

在切换新会计准则之后,一方面,增提准备金导致的负面影响得以缓解;另一方面,在新金融工具准则下,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FVTPL)类别的金融资产比例增加,当资本市场回暖时,此类金融资产公允价值上升会大幅增加当期利润。

在切换会计准则之后,险企净利润往往会出现较大幅度的提升。特别是自 2024 年 924 行情以来,资本市场显著回暖,多家采用新会计准则的险企在投资收益上相比往年收获颇丰,进而增厚了当年净利润。

以人保寿险为例,根据偿付能力报告,其 2024 年前三季度净利润为 24.63 亿元(旧准则),保险业务收入为 966.23 亿元;而据母公司中国人保的 2024 年三季报,人保寿险 2024 年前三季度实现净利润为 155.82 亿元(新准则),保险服务收入为 167.40 亿元。切换新准则后,净利润出现显著提升。

7 家险企一季度综合投资收益率为负

时代周报记者注意到,这 10 家险企中,工银安盛、招商信诺、光大永明一季度综合投资收益率分别为 0.42%、0.68%、1.65%,除这 3 家外,其余 7 家险企一季度综合投资收益率均为负,或与一季度市场利率波动相关。

2025 年一季度,随着 DeepSeek 横空出世,A 股以及港股科技板块开始了一轮 " 科技牛 " 行情。科技股热度带动资金从债市涌向股市,引发 " 股债跷跷板 " 现象。继 10 年国债活跃券收益率在 1 月 3 日盘中创下 1.5825% 的历史低点后,直至一季度末期间,10 年国债活跃券收益率出现了一轮明显回调,曾一度接近 1.9% 关口。不过 4 月以来,10 年国债活跃券收益率又重新回落至 1.6%-1.7% 区间。

对于综合投资收益率出现负值,农银人寿在一季度偿付能力报告中表示,主要由于市场利率大幅波动,不过截至 4 月 29 日,其累计综合投资收益率已升至 0.81%。

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金融系教师杨泽云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财务投资收益率是指保险公司从实际投资活动中获得的已经实现的收益率,而综合投资收益率是在财务投资收益率的基础上,额外考虑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的变动,是在已实现投资收益的基础上,同时还考虑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浮盈或浮亏对投资收益率的影响。

2024 年,财务投资收益率与综合投资收益率也曾出现较大差异。据金融监管总局数据,2024 年保险公司年化财务投资收益率为 3.43%,年化综合投资收益率达到 7.21%。由于人身险公司持有较多以市值计量的长久期债券,在市场利率不断下行的背景下,债券资产的公允价值浮盈将体现在综合投资收益率中。

根据金融监管总局近日披露的 2025 年一季度保险资金运用情况表,截至一季度末,人身险资金运用余额达到 31.38 万亿元,相比 2024 年末增加了 1.43 万亿元。

从新增资产投向来看,债券仍然是人身险资金最为青睐的投资标的,一季度投资于债券的增量资金最多,达到 1.01 万亿元,占比进一步上升至 51.18%;投资于股票、长期股权投资、银行存款的资金分别相比上季度末增加 3775.47 亿元、2701.66 亿元和 536.25 亿元;投资于证券投资基金的资金则减少了 136.22 亿元。

不过,由于部分险企已调整会计准则,导致相关口径不可比,此次公布的季度数据未像往常一样披露综合投资收益率和财务投资收益率。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