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新周刊 36分钟前

鸭屎香,真的比鸭屎香

如今的新茶饮,不动声色地改写了茶的功能、人们的味觉审美、茶叶的地理版图,也重新定义了年轻人心中 " 茶 " 的内涵。

作者 | Antik

编辑 | 尤蕾

几年前,南岭以北的广大地区还很少有人听说过鸭屎香、油柑这些 " 来路不明 " 的作物;转眼间,它们竟从南方山野一路高歌猛进,入驻一线城市的闹市区,成为新茶饮品牌的宠儿。像霸王茶姬、喜茶、茶百道这样的品牌,争相围绕着这些名不见经传的原料创造爆款,一杯接一杯地刷新年轻人对 " 茶 " 的认知。

年轻人手中的茶,早已与他们父辈记忆中的全然不同。

(图 /《爱你》剧照)

如今的新茶饮,更像是一种以茶为底的饮料。它比果汁更轻盈,比碳酸饮料更健康,比咖啡更亲民,更重要的是,它从不声称自己代表 " 茶文化 ",却在不经意间成为新的味觉记忆——新茶饮从未打着 " 传承 " 的旗号,却悄无声息地完成了对传统茶文化的解构与重组。它不动声色地改写了茶的功能、人们的味觉审美、茶叶的地理版图,也重新定义了年轻人心中 " 茶 " 的内涵。

茶,终于 " 可以喝了 "

长期以来,茶的世界自有一套严密的体系。西湖龙井以采摘时机为界,优劣等级分明;普洱生熟之辩从未停歇;更别提一整套关于 " 头泡弃不弃 "" 水温多少(摄氏)度最佳 "" 泡茶用山泉水还是矿泉水 " 的冲泡程序,众说纷纭……这背后是中国人对 " 茶 " 的制作工艺与风味的高度执着,它们共同构成了茶世界里的基本秩序。

(图 /《梦华录》剧照)

对于 Z 世代而言,进入传统茶世界的门槛似乎高了些。他们或许记得家里长辈往紫砂壶反复注水的画面,却很少真正参与其中。太过缓慢、讲究,甚至略显等级森严的茶道,不再能满足当代年轻人快节奏、重体验的消费心理。

新茶饮应运而生——开始是珍珠奶茶,后来是加上水果、芝士、香料、鲜花等新元素的升级版。当 " 好茶底 + 新口味 + 即饮体验 " 被提炼成商业公式,从喜茶、奈雪的茶、沪上阿姨到霸王茶姬,一批又一批新茶饮品牌跑通了这套逻辑。

茶颜悦色则提供了另一个爆红的范本。这个诞生于长沙的品牌一直采取直营的模式,在长沙几乎做到了 " 百步一店 "。即便如此,最火爆的时候许多店门口仍然排起长龙。作为新茶饮品牌中的 " 国风顶流 ",茶颜悦色的产品名称都源自古典诗词。像 " 幽兰拿铁 "" 声声乌龙 "" 不知冬 "" 三季虫 " 这样的名字,唤起了年轻消费者对中国古典文化的联想与认同,也构建出一套 " 氛围即口味 " 的命名哲学。

传统的茶文化是一门高深的学问,无数人潜心研究多年,也只能习得皮毛。到了如今,茶终于 " 可以只用来喝了 "。年轻人对铁观音是轻发酵的还是中发酵的并不是那么感兴趣,只关心有了芝士奶盖相佐,它会不会更加顺口;不需要鉴别凤凰单丛茶的香型,只要感受到柠檬和茶底交错时的清新就足够;不需要将名山大川、独特风物牢记于心,只要记得曾被一颗产自岭南的油柑俘获过味蕾。

2025 年 4 月 29 日,中国台湾。一名男子在珍珠奶茶店外拍摄自己刚买的奶茶饮品。(图 / 视觉中国)

新茶饮以更低的认知门槛、更高的情绪反馈,让茶从 " 高岭之花 " 变成了日常饮品。它以更加轻松、自由、即时的方式,撬动了过去数百年来在茶文化中形成的审美规范和消费逻辑。

小众食材," 飞 " 入寻常百姓家

新茶饮不仅重新定义了喝茶的方式,也彻底改写了原料版图。有了它们,乡野间无名的山头也能摇身一变,成为热门农作物的优质产地。

过去,茶叶的价值牢牢绑定在它们的原产地上: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武夷岩茶、云南普洱……每一款好茶都是 " 全村的希望 ",背负着将故乡文化发扬光大的重任。而今天,一杯高销量的现制茶饮,它们的原材料可能是几年前还鲜少有人问津的小众品种,抑或是山间野果,甚至是那些听起来、看起来都不大能吃的鲜花野草。但也正是这些曾经寂寂无闻的食材,为现代人疲惫的味蕾提供了新鲜感。

以近年来最火热的 " 鸭屎香柠檬茶 " 为例," 鸭屎香 " 这种茶叶的名字虽土,却抓住了年轻人的猎奇心理。它本是凤凰单丛茶的香型之一,原产于潮汕地区的凤凰山。称第一个将鸭屎香与柠檬结合的人是天才也不为过,鸭屎香的独特香气加上柠檬清新微涩的味道,符合绝大多数人的口味,也弥补了市面上茶饮料长期没有新品类的遗憾,上市后一举成为喜茶、茶百道的爆款产品,也改变了人们对凤凰单丛 " 只适合老茶客 " 的固有印象。

(图 /pexels)

近两年油柑在饮料界出尽风头,然而很少有人会记得,油柑这种常见于岭南乡野的野果,曾经因为口感酸涩被边缘化。是新茶饮品牌敏锐地捕捉到了它的潜力,凭借各种爆款茶饮为这种水果正名。

与之相似的还有黄皮。过去,它在广东人家的后院毫不起眼,如今也得到各大连锁茶饮品牌的青睐,在 " 黄皮仙露 "" 白桃生榨黄皮 " 这类热门产品中充当主角。南方民间有俗语 " 饥食荔枝,饱食黄皮 ",说的就是黄皮所含的果酸较多,而且甘中微苦,有帮助消化的作用,正迎合了需要解腻的现代人的胃。

小众品种的逆袭并非偶然。一方面,供应链技术的升级使得这些原本地域性极强的作物可以被规模化使用;另一方面,新茶饮品牌的市场策略也发生了变化——比起拼传统、拼标准,它们更看重的是故事性、情绪价值和风味的猎奇度。

在这种趋势下,传统名茶的权威性被弱化了,小产地、小品种、小故事反而成为流行制造的新引擎。新茶饮正在用新鲜的名称和口味,重建中国人的味觉地图。

好喝之外,新茶饮还有什么?

在好喝之外,新茶饮还信奉 " 功能叠加主义 "。随着 " 奶茶等于糖油混合物 " 的批判声浪越来越强,新茶饮悄然进入 " 轻饮 " 时代。

喜茶接连推出 " 纤体瓶 "" 去火纤体瓶 "" 美颜瓶 " 等低卡饮品,配合在宣传文案中打上 " 控糖 "" 减脂友好 " 等关键词,刷屏年轻人的社交平台;茶百道主打 0 糖 0 色素的 " 清体小麦草 ",让打工人坐在工位上就能畅想田园生活;有着 " 超级食物 " 之称的羽衣甘蓝当然也躲不开新茶饮的开发团队,打开外卖平台搜索 " 羽衣甘蓝 ",能看到数十种由这种植物搭配出的饮品。

这类以健康为标签的饮品并非奶茶的替代品,而是另起一条赛道。它们迎合的是当代人的多重情绪与焦虑:要好喝,要低负担,要能发在朋友圈,还得有氛围感,指向一种阳光、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

2024 年 6 月 8 日,广东东莞。东莞非遗第一街美食摊上,一款杯盖有会冒烟的小茶壶的网红奶茶饮料,十分受欢迎。(图 /IC photo)

此外,栀子、山茶,甚至香菜、折耳根等材料也被新茶饮品牌用作风味基底,创造出更加多样的 " 非茶系口感 "。不同调味料、原料的混搭试验,有时是猎奇,有时却出人意料地流行:社交平台上,越来越多人来到新的城市只为打卡当地特色 " 暗黑风 " 茶饮,网上对 " 胡辣汤干酪 "" 折耳根正山小种 "" 接骨木薄荷毛尖 " 的测评比比皆是。

由此看来,新茶饮从来都不只是 " 好喝 ",它总能精准预判消费者的深层需求。

不是反传统,而是另起炉灶

传统茶文化的拥护者或许会觉得新茶饮是对传统的背离,认为这些加糖加奶、调味混搭的饮品 " 登不上大雅之堂 "。但更准确地说,新茶饮并不是在反传统,它只是在构建一个属于自己的规则系统。

2025 年 4 月,霸王茶姬正式在纳斯达克上市,股票代码为 "CHA",成为首个登陆美股市场的新茶饮品牌。这一事件不仅象征着中式饮品在全球市场中站稳脚跟,也代表了新茶饮背后隐藏的巨大产业潜力。

在新茶饮的世界里,评判一杯好茶的标准不再是 " 几泡之后甘韵犹存 ",而是 " 第一口就让人感到惊喜 "。这种变化,看似轻浮,却并不肤浅。它对应着一代年轻人的生活节奏、社交方式乃至文化态度的转变。

(图 /《欢乐颂》剧照)

过去,传统文化是一种要被供奉、被继承的东西;而今天,传统文化更像是一个材料库,年轻人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自由取用、重组、再创造。新茶饮正是这种变化的产物。它并不羞于混搭、叠加、调味,反而以此为乐,以此为新的创造力来源。

在新茶饮面前,传统茶文化越发显得沉静而厚重;而新茶饮则代表着轻盈、灵动,甚至还带着一点点戏谑。它的出现并没有让传统茶消失,老茶馆里,喜欢普洱、龙井、铁观音的人依然络绎不绝——传统茶有它们稳固的受众圈层。但在更广阔的大众文化层面,新茶饮已经成功地用另一种方式,把 " 茶 " 从历史的陈列柜里解救了出来。

新茶饮的风早已吹向了大洋彼岸,卡迪 · B 多年前曾举着一杯珍珠奶茶称其为 " 亚洲人的长寿秘方 "。让人好奇的是,这位嘻哈天后现在是否知道了黄皮、油柑的存在,毕竟新茶饮正在打的健康牌,早已把中式养生变成了流行配方。

(图 /《山花烂漫时》剧照)

新茶饮所改写的,不只是菜单和口味,更是一种文化态度:传统文化不再是必须以正统姿态供奉的遗产,它也可以是轻盈的、流动的、可感可用的。

新茶饮的全球流行不是偶然,而是一场由年轻人主导的味觉创新,也是中式饮品对世界饮品秩序发出的温和挑战。在一杯杯冰爽、混杂着果香、披着奶盖的饮料里,一个属于当代年轻人的新式茶世界正在悄悄成形。

运营:鹿子芮;排版:黄琳

本文原载于《新周刊》总第 683 期《茶之战》

原标题:《新式茶世界悄悄到来了》

683 期杂志已上市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