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钛媒体 34分钟前

留给王小川的时间不多了

文 | 一点财经,作者 | 赵同,编辑 | 邹珺

王小川,这位头顶 " 天才少年 " 光环的清华学霸、搜狗输入法创始人、中国互联网初代技术偶像,正迎来人生中最难啃的硬骨头。

他在 2023 年创立的百川智能,被称为 " 大模型六小虎 " 之一。今年 4 月,王小川在全员信中罕见地反思过去两年工作的不足,过去两年百川智能战线过长,接下来将收缩战线、押注医疗 AI。

无疑,王小川在 AI 领域打了一场败仗。这场战略收缩,被外界解读为 " 断臂求生 " ——曾经对标 Open AI 的野心,终究败下阵来,医疗成为王小川搭上 AI 这趟列车的最后一块跳板。

但更深层的危机还没有停止。

缺少 B 端业务的输血,王小川押注极度烧钱的 AI 医疗会面临更大风险。更为紧迫的是,王小川认为组织是 AI 创业中最重要的因素,然而 2024 年下半年以来,百川智能有多位核心高管相继离职,整个组织也在变得臃肿,团队的目标变得摇摆。

天才 CEO,为何管不住人呢?

王小川的大撤退

王小川曾给资本市场画过一张 "AI 大饼 ":底层模型对标 OpenAI,C 端产品要做中国的 ChatGPT,B 端横扫金融、教育、法律等领域,医疗领域还要造出 "AI 医生 "。

这时候的百川智能确实风光——左手握着通用大模型的 " 技术信仰 ",右手抓着金融、教育等 B 端业务的 " 现金奶牛 ",头顶还顶着医疗 AI 和 C 端应用的 " 星辰大海 "。

王小川甚至喊出 " 理想上比 Open AI 慢一步,落地上快三步 " 的豪言。

这张饼在 2024 年确实香得诱人,当时百川智能 A 轮融资 50 亿,估值冲上 200 亿,团队里挤满搜狗、谷歌、腾讯的顶尖人才。

但现实很快给这张饼泼了一盆冷水。

今年年初 DeepSeek 的爆火,不仅让百川智能停止预训练新的超大规模通用大模型,也对其 B 端业务造成冲击。

据虎嗅报道,DeepSeek 引发 AI 行业动荡,一些百川智能在金融、教育领域触达和在沟通中的潜在客户,开始把兴趣转移到 DeepSeek 部署,一些已经准备跟百川智能合作的客户甚至直接 " 反悔 " 了。

业务冲击直接表现在了团队调整上:今年 3 月,百川智能的 To B 团队发生变动,包括裁撤主要负责金融行业 To B 业务的 B 端组以及调整 PE 团队至产研组等。

说好的现金奶牛,转眼成了过期奶糖。

C 端战场上的表现更扎心,百川智能的 AI 助手百小应推出后一直没啥名气,Xsignal 数据扒开其底裤:MAU 巅峰值仅为 50 万(还是网页 +APP 打包凑数),而且仅在 2024 年 5 月产品发布时出现过一次。

根据 QuestMobile 数据,今年 3 月月活用户 TOP15 的 AI 原生 APP 中,DeepSeek、豆包、腾讯元宝、Kimi 位列前四,百小应榜上无名。

到现在,百川智能的几条战线都在收束,重心基本聚焦到了医疗领域。

看看隔壁老对手们:智谱 AI 已经摸到 IPO 门槛,有望成为 " 大模型六小虎 " 中首个上市的玩家。零一万物 B 端业务今年一季度收入近一个亿,商业化渐入佳境,月之暗面的 C 端业务也风生水起。

科技创业公司一般有条生存法则:要么快,要么深,最怕卡在中间,过去一段时间的百川智能就卡在了中间。这像极了参加铁人三项却穿了高跟鞋——技术底子不差,但跑起来处处绊脚。

资本市场现在看 AI 赛道,早不是 2023 年那会儿闭眼撒钱的的状态。投资人都学会了掀锅盖验货:到底是真材实料的佛跳墙,还是拿味精勾兑的洗锅水?

画饼一时爽,咽饼火葬场。当行业竞争更加激烈,资本更加理性,画饼的打法已经难以奏效。百川智能的当务之急,是找出当下败局的核心原因究竟是什么。

组织管理的不足,无疑是导火索之一。

大撤退背后的组织溃败

2023 年,王小川在跟《极客公园》的对话中表示," 决定胜负的话,我觉得钱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但最终决定能力的还是人才团队,尤其包括人的能力和组织能力。大厂钱多,人多,算力多,但组织效率不一定够好。"

王小川的意思是,钱很重要,人更重要。他还认为,自己管理过 3000 人的公司,现在变成 100、300 人,非常容易把效率提上去,因此组织能力对自己不是挑战。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去年下半年到现在,百川智能的多名高管都已经离开—— 1、联合创始人、商业化负责人洪涛 2、联合创始人、互联网业务负责人焦可 3、联合创始人陈炜鹏 4、副总裁、金融业务负责人邓江 5、医疗业务负责人李施政被媒体报道也已经开启离职倒计时。

不到半年,三位联合创始人相继离职,其中两位——陈炜鹏与洪涛,还是王小川在搜狗的 " 旧部 "。

洪涛的离开,被业内解读为商业化压力下的无奈选择。据《财经网》报道,2024 年 2 月洪涛在一场社区活动上曾表示,他非常关注商业化的成本压力:" 一年下来苦哈哈做各种私有化项目,到底挣多少钱,其实内心没把握。"

目前百川核心管理层中,除王小川外,只剩下一位来自搜狗系即联合创始人茹立云。

管理层的持续动荡,还在催化更深层的信任危机。有网友感到疑惑:" 焦可搞 AI 语音,陈炜鹏玩 AI 编程,都是技术门槛高的赛道。核心团队带着经验出走,这到底是 " 内部孵化 " 还是 " 资源分流 "?

对于投资人来说,管理层频繁变动不仅意味着内部分歧和资源浪费,更显露出公司的不确定性,这是资本最担心的。

王小川显然也意识到组织团队出现了问题。

他前不久在全员信中反思,由于战线太长、过早商业化,极大增加了组织的复杂度,没有足够透传在医疗上的决心和路径要求,进而部分团队工作目标出现了摇摆和偏差。

明明将组织视为第一要素,为何王小川还是在这上面栽了跟头?

追根溯源,王小川酷爱用生物学比喻企业管理,认为企业就是一个生物,自称从 DNA、新陈代谢中悟出管理真谛。这表面看是管理哲学的创新尝试,实则暗藏理想化理论与现实碰撞的深层矛盾。这种矛盾,在百川智能的高管离职潮中和团队的摇摆偏差中暴露无遗。

王小川曾反复强调公司跟人一样,都有肥胖、衰老、繁殖的问题。人要控制肥胖,他还主张 " 责任交给人而非流程 ",原因是作为一个生命体,越来越多的规则、规定、协议和程序,必然会带来僵化。

然而,现实是百川智能从成立的时候就把战线拉的很长,产生了 " 既要还要 " 的肥胖病,这就会让企业的流程变得非常复杂,难以快速感触到市场变化,灵活性变弱,这对于初创公司来说是极为不利的。王小川在全员信中也反思,接下来需要减小组织的复杂度,更扁平、更少层级,让公司信息和决策更通畅。

王小川还认为,公司要像生命一样 " 保持开放性 "。然而,百川智能的高管名单里,清一色是搜狗旧部,连融资方都是阿里、腾讯等 " 老熟人 "。有网友调侃:

" 王小川的开放性,大概只对熟人开放。"" 所谓开放性,在实践中沦为搜狗旧部的近亲繁殖。"

对于普通员工,王小川认为升职、加薪不是创新的动力,企业的每一部分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体,个人发展要跟上集体成长的速度。人要不断地对细胞或者身体做清理,公司同样也是 " 人来人往 "。

然而,大部分员工都是在自己的岗位上当螺丝钉,最大的愿望就是升职加薪,这是企业创新的动力之一。并且,个人发展跟集体发展本身就存在偏差,如果跟不上企业发展就被 " 清理 " 不免过于残酷,也难以调动员工积极性,公司整体战斗力也会跟不上。

更何况,不是每一个员工都能从集体视角领悟到企业的总体战略。叠加百川智能复杂的组织,也难怪其团队出现了目标上的摇摆和偏差。

王小川眼下的败局带给行业一个启示:在 AI 这场生存竞赛中,跟技术参数同样重要的是组织韧性和人性洞察。

生死时速:王小川还剩多少时间?

2025 年,AI 行业已从 " 拼技术 " 进入 " 拼落地 " 的生死局。百川智能的医疗故事,能否撑到结局?

据智能涌现报道,在一次内部会上茹立云将 " 大模型六小虎 " 的现金流水平分成了 5 档:能活 6 个月的、12 个月的、24 个月的、48 个月的、超过 48 个月的,她表示百川智能在 " 超过 48 个月 " 那一档。

然而,如今缩减作为现金牛的 B 端业务,百川智能的现金流将受到影响,还会在 " 超过 48 个月 " 那一档吗?

而且现在聚焦 AI 医疗,百川智能的资金压力会更大。要知道,AI 医疗烧钱的速度堪比碎钞机——训练一个三甲医院水平的 AI 医生,数据清洗、合规审核、临床验证的成本远超想象。

就算熬过烧钱阶段,AI 医疗商业化才是真正的难关:实际渗透率不足、应用场景不足、支付方式不畅、数据质量不高、用户信任较低 ....... 这些商业化面前的障碍,要花费大量时间和资源进行解决。

百川智能能否靠不断地资本输血撑下去,依然是个问号。毕竟,现在的资本越来越审慎。

更为重要的是,百川智能缩减战线、聚焦医疗垂直场景后,带给资本市场的想象空间将大打折扣。如何提升对资本的吸引力,是王小川必须要重视的。

不过,王小川试图用概念拆解拉升百川智能的潜在价值," 医疗不是垂直场景,因为任何一个 AI 技术在医疗上都有用武之地,它不会被今天的 AI 淹没掉。"" 造医生等价于 AGI,医生是人类职业中最复杂的之一,它可以成为 AGI 的标尺。"

这番概念拆解,目前在行业还是有所争议的。而且,在竞争赛道上靠一厢情愿的概念拆解缺乏杀伤力,市场还是看实际的落地效果。王小川曾预告百川智能 2025 年的落地计划:

" 百川的 AI 儿科医生会在北京儿童医院上岗。2025 年第一季度,每个海淀居民会有一个自己的‘ AI 医生助理’。

目前来看,这个计划似乎没有披露更多的成绩出来。

更为紧迫的是,外部对手在纷纷入局 AI 医疗。今年 3 月,华为组建医疗军团,整合内部庞大的生态资源,剑指 AI 医疗产业。其他还有蚂蚁集团这样的互联网大厂和恒瑞医药这样的传统医疗巨头,都在跑步入场。

留给王小川的时间,真的不多了。

结语

放眼国内,王小川称得上少数兼具技术嗅觉和商业野心的创业者。

但是,技术理想很丰满,管理现实太骨感。技术天才在组织泥潭中,也陷入了困境。

王小川现在最该做的,是在战略上断舍离,组织上刮骨疗毒,把医疗场景扎透做绝,在巨头围剿前造出护城河。

AI 这局牌,要么做大做强,要么做专做精——摇摆的中间态最要命。

相关标签

觉得文章不错,微信扫描分享好友

扫码分享

热门推荐

查看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