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格隆汇 15小时前

从“价格战”转向“价值战”,饿了么以 AI 变革跑出增长加速度

2025 年的外卖江湖,久违的硝烟再度升腾,沉寂数年的赛道因新老玩家的角力重现喧嚣。与此同时,监管部门对主要平台集体约谈,释放出明确信号:行业亟需摆脱低价内耗,转向以技术创新驱动的价值创造新战场。

在这场从 " 价格战 " 到 " 价值战 " 的转型中,饿了么率先打了个样。据阿里巴巴发布 2025 财年第四季度及全年业绩数据,财年内本地生活集团收入同比增长 12%,至 670.76 亿元人民币。其中,饿了么继续保持着强劲增长势头。

01

AI 的效率革命:从人力驱动转向智能跃迁

移动互联网时代,企业通过技术手段降低了商家们的进入壁垒,但想要在网上开店依然需要人工材料提交、审核等相关流程。

如今,当饿了么的商家想要启动外卖新生意,只需一步,且最快可以达到分钟级。

饿了么推出了 "AI 入驻智能经理 "。这款基于 AI 开发的智能助手,不仅支持自然语言对话式服务,更可以一站式引导商家完成包含实名认证、签约授权、材料上传、智能预审等在内入驻流程。

这意味着商家们获得了一个可以 24 小时随时答疑解惑的顾问,大大提升了入驻平台的效率。据悉,新商家最快 5 分钟内就可以完成资料提交及预审等流程。

入驻只是第一步,后续运营对于商家而言无疑更加重要。因此,饿了么近年来持续投入研发,为商家的商品机会洞察、菜单设置、库存盘点、日常营销等方面提供了智能化辅助。

近日,饿了么还宣布了 " 优店腾跃计划 ",将在 2025 年面向商家投入超 10 亿元,其中就包括加码 AI 技术应用,为商家提供更多 AI 经营工具。

可以看到,饿了么希望利用 AI 技术 " 赋能 " 商家,提升运营效率,这与其提出的 " 符合饿了么特色的即时零售 " 战略内涵高度一致,也即不与商家争夺核心利益,而是帮助商家更好经营管理,进而实现整体效率提升。

在如今中国外卖用户超 5 亿、日均外卖订单量超过 8000 万单的背景下,外卖已经成为重要的民生问题,平台方有责任提升治理能力,在降低合规成本的同时强化平台生态的规范性。

饿了么的 " 全息盾 " 系统,可以借助 AI 技术自动识别并填报相关风险内容。

针对食品安全领域,该系统既可以依靠算法和图像语义动态识别,精准筛选出试图以各种方式逃避监管的商品,并能在 3 秒内锁定全平台对应的违规商品,极大降低了监管的人力成本,有助于清除 " 劣币驱逐良币 " 这类不合理现象。据悉,该系统已经累计打击山寨门店 2.1 万家,充分保障了平台合规性与消费者权益。

此外,饿了么还将 AI 技术嵌入 " 明厨亮灶 " 工程。通过实时分析商户后厨监控视频,算法能自动识别各类违规操作,并将预警同步至商家自查系统和监管平台。这种 " 技术赋能 + 共同监管 " 的模式,更容易构建起透明可信的餐饮生态。

当 AI 技术成为外卖行业的数字基建,效率革命便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而这场由技术驱动的生态进化,正在重新定义行业标准。

02

AI 的温度:打造骑手友好型生态

如果说效率革命是 AI 技术重构外卖行业的骨骼,那么对骑手权益的守护则为这场变革铸就了血肉。

当技术从冰冷的效率工具转变为有温度的生产力伙伴,饿了么正通过技术革新与制度创新双轮驱动,重新定义平台与众多骑手的关系。

例如,系统不再以 " 分钟 " 为单位压缩配送时间,而是将送达时间扩展为弹性区间,只要在时间段内完成均不计为超时。这种 " 留白式算法 " 在兼顾效率和速度的基础上,充分保障了骑手的劳动安全。同时,平台可以根据实时路况信息以及履约过程中突发情况,综合给予最佳通行路线建议,让骑手能够更安全高效实现履约。

今年 4 月,饿了么正式推出 AI" 小饿 ",让四百万骑手们拥有了专属 AI 助手。

作为国内的首个基于大模型技术打造的骑手端智能体," 小饿 " 全面覆盖骑手的配送场景,提升骑手配送安全性与收入确定性。其核心功能覆盖三个维度:

首先,自然语言处理。骑手只需唤醒 " 小饿小饿 " 即可完成接单、确认到店等操作。在暴雨天,骑手可以只需用语音完成一系列操作,避免手机进水或误操作。这种设计不仅解放了骑手双手,更将人机交互从 " 机械执行 " 转化为 " 自然对话 ",降低了操作门槛。

其次,多维度主动服务。" 小饿 " 可以实时分析骑手位置、订单状态及环境数据,主动推送关键信息,降低骑手配送风险。

再者,智能决策。" 小饿 " 提供的订单热力图可以帮助骑手锁定高收益区域,乃至进行收入预估,进而优化骑手接单效率,让骑手从凭感觉接单转向数据驱动的科学决策。

这种技术赋能的本质,是将技术从效率工具转化为骑手的 " 数字伙伴 ",在商业目标与社会责任之间建立缓冲带,让人力变得更从容、更安全、更具创造性。

03

AI 的场景突破:从 " 送外卖 " 到 " 造生态 " 的升维

饿了么以 AI 技术拓展服务边界,本质是一场跳出同质化竞争的升维革命。

当淘宝闪购以 " 电商低价 + 即时达 " 模式重塑市场秩序时,背后正是饿了么与阿里生态的深度协同——通过 AI 打通天猫旗舰店库存与本地仓配送链路,上线 6 天单日订单破 1000 万,带动库迪咖啡、奈雪的茶等品牌外卖订单数量获得成倍增长,超 1500 个品牌刷新销售峰值。这种 " 流量 × 供给 × 履约 " 的乘法效应,将外卖业务从单一配送场景升级为全域即时零售生态,印证了技术对传统商业逻辑的重构能力。

更深层的变化在于,AI 技术正在重新定义平台与用户的关系,构建起 " 服务即场景 " 的生态网络。

2025 年 3 月,饿了么与智己汽车、斑马智行联合发布的 "IM AIOS 生态座舱 ",并于 4 月正式进入落地阶段,彻底颠覆了车载服务体验。用户无需触屏或打开 APP,仅凭语音指令即可完成点餐,车辆抵达目的地时外卖同步送达。这种 " 车到餐至 " 的无缝衔接,不仅让通勤时间转化为生活服务场景,更开创了 " 出行 + 即时零售 " 的新商业模式。首款搭载该系统的智己 L6 截至上市前订单已突破 2.4 万台,印证了市场对 AI 跨界融合的期待。

而 " 校园 e 站式解决方案 " 则通过与校园应用系统相融合,从生活消费、购物消费、后勤服务、社交娱乐等维度全方位打造个性化的校园生活一体化服务阵地,并提供专属优质供给、专属校园服务、专享权益,推动校园服务体验升级。

这种从 " 履约工具 " 到 " 场景服务商 " 的蜕变,本质是通过技术黏性抢占用户心智,构建长期忠诚度。与此同时,这种技术赋能的优势还重新定义了服务链路,从而进一步延伸至商业护城河的构建。

值得注意的是,饿了么还在探索更多 AI 新场景。

今年 4 月份,饿了么与白犀牛达成战略合作,在校园场景规模化落地无人配送解决方案,以 L4 级自动驾驶技术重构校园外卖配送体系。预计首期将覆盖全国 100 所高校。这些创新并非孤立的技术秀,而是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生态拼图。当 AI 渗透到商户运营、骑手配送、用户触达的全链条,外卖行业的价值早已超越 " 送餐 ",进化为覆盖生活全场景的数字服务网络。

对饿了么而言,AI 拓展服务边界绝非简单的技术炫技,而是应对行业变局的关键落子,为未来无人配送、智能硬件、个性化推荐等方向埋下伏笔,形成 " 技术储备—场景落地—商业变现 " 的闭环。公司一方面利用车载场景等方式抢占未来入口,另一方面以技术协同释放阿里生态势能。这既回应了监管对 " 高质量发展 " 的要求,又将竞争从配送效率升维至生态服务能力。

当外卖行业从 " 送餐 " 进化为覆盖生活全场景的数字服务网络时,饿了么的 AI 实践证明,真正的护城河,永远建立在技术革新与用户价值共振的基石之上。

04

结语

纵观饿了么的 AI 实践,一条清晰的逻辑贯穿始终,即技术不仅是效率工具,更是生态价值的放大器。

从让小微商户 "5 分钟开店 " 的普惠,到为骑手配备 " 懂冷暖 " 的智能伙伴,再到跨界创造车载生活新场景,饿了么证明了 AI 驱动的发展绝非冰冷的数字游戏,而是 " 让各方过得更好 " 的生态工程。

一个更高效、更人性化、更具扩展性的本地生活生态,以 AI 为刃打破无效内卷,领跑行业不断 " 向上生长 ",或许就是饿了么想要做并且正在做的事情。(全文完)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觉得文章不错,微信扫描分享好友

扫码分享

热门推荐

查看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