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世界里,真正令人敬佩的,不只是那些颠覆想象的发明,还有愿意让技术回归初心的人。
詹姆斯 · 戴森(James Dyson)便是这样一位工程师型科学家。上世纪八十年代,他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无尘袋吸尘器。戴森没有让这项技术停留在工业领域,而是将其带入了普通家庭生活。那些曾经埋藏在实验室里的流体力学方程,被他转化成了家家户户可感知的体验——更安静的气流、更稳定的风压、更洁净的空间。
" 当代毕昇 " 王选也有这样的故事。上世纪八十年代,当时中国尚无成熟的计算机产业,王选带领团队发明了汉字激光照排系统,让印刷业进入数字化时代,也使信息传播第一次摆脱了铅与火的束缚。
他们都体现了一种科学精神:在攀登技术高峰的同时,不忘惠及普通人。
这种精神,正是程德文所认同的。
程德文一直站在光学技术前沿。他是北京理工大学与美国亚利桑那大学联合培养的博士、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领军人才,也是中国最早系统研究自由曲面光学系统的专家之一。二十多年来,他一直专注于 AR/VR 光学显示领域——一门与未来图像和空间感知直接相关的学科。
2015 年,程德文创立了耐德佳,一家以光学设计为核心的技术企业。凭借高研发壁垒和稳定的全球客户群,耐德佳逐渐被视为 " 中国光学硬科技 " 的代表之一。他和团队为联想、小米、华硕、高通等多家世界 500 强企业提供光学模组方案,使虚拟影像在极短光路内就能实现高精度成像和低畸变呈现。搭载耐德佳光学模组的联想 ThinkReality A3 更被《TIME》杂志评为 " 年度百项最佳发明 "。

就在团队为下一代 AR/VR 光学方案进行优化时,程德文发现了另一件无法忽视的事情:被技术武装的虚拟 " 眼睛 " 越来越强大,而真实的人眼却越来越脆弱。
" 我们去高中宣讲,一个教室里,很难找到一个孩子不戴眼镜。" 程德文意识到,这是一场严峻的公共健康危机——根据国家卫健委 2022 年发布的《中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白皮书》,全国儿童青少年的近视率已高达 53.6%。近视低龄化趋势日益严重,正逐渐演变为影响一代人健康的社会问题。
那一刻,他的注意力从虚拟影像转向了真实世界。这对他来说,与其说是 " 转行 ",不如说是一种回归——回到科技的原点,回归科学家最初的使命感。程德文很清楚,自己真正想做的不只是挑战技术极限,更希望科学能够创造更广泛的社会价值。他说:" 光学造成的问题,应该用光学的方法去解决。"
这一刻成为程德文科研生涯的转折点。他带领耐德佳走出了 AR/VR 光学的实验室,跳脱出产品技术模组的局限,开启了一场新的探索。

在光学领域,几乎没有另一项技术能像自由曲面(Freeform Surface)那样兼具复杂性与价值。传统光学系统常见的球面或非球面元件具有旋转对称结构,而自由曲面则没有固定的几何对称性。它允许设计师在任意方向上调整曲率,让光线以非对称路径折射或反射,却依然能够精准聚焦。
打破对称赋予了光学系统前所未有的自由度,可以在极小的空间内实现远距显示、广角成像和极低畸变,因此被视为现代光学设计中最具挑战性的顶级技术之一。
程德文正是中国最早攻克这项技术的学者之一。
从本科到博士,程德文一路攀登着光学技术的高峰。早在本科阶段,他就在北京理工大学开始研究自由曲面。硕士期间,他师从光学工程专家王涌天教授,专攻自由曲面光学系统的设计优化、仿真及头戴显示技术。随后,他赴美国亚利桑那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继续深耕自由曲面光学显示领域。
2011 年,他回到母校北京理工大学任教。一个想法在他脑中越来越清晰:中国在光学技术上不仅缺乏科研,更缺乏成果转化。他说:" 好的研究成果不应局限于学术领域。我希望科研成果能切实推动社会发展,产生社会经济效益,而这些效益反过来又能持续推进技术进步。"
对程德文而言,技术领先固然重要,但谁能使用同样重要。光学不该只属于科学家,更不该局限在实验室。基于这样的信念,他在 2015 年创立了耐德佳。仅用短短几年时间,耐德佳便成长为国内光学模组领域的头部企业。
在自由曲面光学技术领域,耐德佳已全面布局自由曲面、Birdbath、光波导等关键技术,与高通、联想、小米等行业巨头建立了紧密合作,并获得多家知名投资机构的青睐。耐德佳掌握了从光学设计、模具制造到检测装调的全链路能力。这意味着中国在 AR 显示光学领域首次拥有了可与豪雅、蔡司、爱普生等国际巨头相抗衡的底层技术。


经过二十多年的积累,程德文团队已在光学领域确立了头部地位——拥有 300 余项光学技术专利(其中美国专利 10 余项),参与制定了三项头戴显示国家标准,并承担着多个国家重点项目的科技成果转化任务。
在多年的科研与合作过程中,他发现中国在显示光学上的突破主要服务于工业和虚拟现实,而与大众生活直接相关的 " 视觉健康 " 领域反而缺乏经过科学验证的技术方案。" 大量低视、弱视、近视人群迫切需要更好的视力解决方案。" 他说。
家长为孩子选灯、配镜、做训练,但一直不能回答:为什么孩子会近视?光学上能不能预防?
于是,在行业仍追逐 " 更轻、更亮、更沉浸 " 的 AR/VR 叙事时,程德文将研究方向从虚拟显示转向真实护眼,从工业设计转向视觉科学,从挑战技术极限转向关注人的感受与健康。
这一转向在外界看来颇为冒险。直到今天,AR/VR 依然是资本竞相追逐的热门赛道,而护眼设备对资本而言依旧相对冷门,对消费者来说也需要付出高昂的教育成本,称不上一个成熟的市场。
但程德文的逻辑很简单:" 一方面,要利用光学技术推动产业发展,将产业发展瓶颈转换成科学问题进行研究;另一方面,光学技术要通过成果转化普惠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让技术产生价值,回馈社会。"
在决定进入视觉健康这一陌生领域之前,他也看到了其中的混乱现状。
从按摩仪、眼贴,到各种训练仪乃至声称 " 治愈近视 " 的设备,近视防控市场充斥着大量短期功效的产品。它们大多只是提供心理安慰或营销噱头。
在他看来,要真正解决用眼健康问题,尤其是近视,必须从光的传播规律入手。近视的本质在于长期近距离用眼——眼睛长时间聚焦在近处,睫状肌持续过度紧张,调节得不到放松,眼轴被动拉长,最终发生结构性改变。
" 当问题的根源在光学层面,任何脱离光学的方案都不可能真正起作用。" 正是出于这样的洞见,耐德佳推出了 DOT 读写台 Pro 和 DOT 读写台 Max。
程德文的思考源自他最熟悉的领域。在 AR 显示时代,他们追求的是让影像 " 更近 ",即在几厘米的距离内模拟真实远景,以实现沉浸式体验。而在近视防控中,他们做的是相反的事情——让眼睛 " 看得更远 ",将光学带回人眼生理舒适的状态。
于是,团队开始设计一种全新的系统:通过特殊的光学结构,将 20~33 厘米处的画面投射到 3~8 米之外,让孩子在桌前学习时也能获得类似户外远眺的视觉体验。
这个原理后来被称为 " 远像 "。它并非简单的放大镜反射,而是融合了自由曲面、分光、折射和反射等多种光学设计方法,简单来说就是 " 化近为远 "。" 可以把它理解成一种反向的放大镜," 他举例说," 放大镜能把远处的光聚成一点,而远像技术则反过来,把眼前二三十厘米的书本‘投’到 3~8 米外,让眼睛获得望远的放松状态。"

于是,他们将目光转向了桌面设备。2017 年,团队着手开发桌面方案——将原本封装在头显中的光学系统 " 平面化 ",把光机模组和照明系统集成进一台读写台中。
真正的难点在于 " 清晰 " 和 " 舒适 "。用一块凸透镜汇聚光线很容易,但要让几张 A4 纸大小的画面投射到远处依然保持低畸变、高亮度且无闪烁,就必须运用自由曲面和分光技术,对系统进行极高精度的设计与调校。
制造环节的复杂程度同样超出想象:每台设备要经历上百道工序、10 纳米级的精密加工、数十次装调检测,最后还需人工目视检验。正如程德文笑言:" 有家长看完生产线才明白,这东西可不是把两面镜子一拼那么简单。"
与此同时,团队还设计了符合儿童书写姿势的人体工学角度,让孩子使用时颈椎保持自然舒展,避免趴在桌上的姿势对颈椎造成额外负担。
这一创新首次让 " 护眼 " 从行为提醒变成了技术解决方案。远像护眼技术推出后,还一举斩获了 2024 日内瓦国际发明奖。
产品问世后,耐德佳随即与温州医科大学展开临床研究。结果证明:远像技术能够减缓儿童近距离用眼后出现的短暂性视力近视化(屈光度向近视方向偏移)和眼轴延长,从而降低近距离用眼对近视发生与进展的潜在影响。
与此同时,外部环境也在发生变化。
国家卫健委、教育部等多部门近年来密集发布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行动计划,从照明标准、户外活动时长到电子产品使用,都制定了规范化指导。政策信号十分明确:视觉健康正成为公共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政策推动、社会认知提升和科技进步的共同作用下,一个新的行业拐点正在形成。

十年来,耐德佳一直在追求光学参数的极限——更短的光路、更低的畸变、更高的光效。如今,他们开始追问另一个问题:当技术足够强大,它能不能照亮更多的人?
这正是耐德佳推出 DOT 读写台 Pro 和 Max 的初衷所在。2025 年,全新一代 DOT 读写台 Pro 和 Max 相继推出,标志着耐德佳在远像护眼领域的布局进入了成熟阶段。
DOT 读写台 Pro 延续了远像光学 3~8 米的精准望远成像特性,并升级配备通过 T V 认证的健康光源,实现无频闪、无蓝光危害。其光学系统经过进一步优化,DOT 图案实现 360 ° 低对比度全覆盖,并配合可调节支架设计,为用户提供 " 够远、够亮、够清晰 " 的护眼体验。
DOT 读写台 Max 则主打更大的视野,适用于更宽广的训练和学习环境。

在硬件设计上,团队秉持严谨匠心,自主研发了一系列核心解决方案—— DOT 读写台 Max 搭载的超大视野远像光机,为用户呈现无干扰的高清纯净画面;创新研发的 " 一板三用 " 防窥板,集防偷窥、视野净化与均匀照明三大核心功能于一体,实现功能集成化突破。毕竟,一台护眼设备不能仅仅是一件光学仪器,它更需要融入孩子的日常,成为他们愿意长期使用的物件,才能真正发挥护眼价值。
这一次,耐德佳不再只是幕后技术提供者,而是以自主品牌的身份进入家庭消费市场。产品定价也从上万元降至约 4000 元,团队还计划在未来 3 年通过技术迭代和规模化生产进一步降低成本,实现更大范围的普及。
与此同时,他们也在国际市场迈出了新步伐。耐德佳以 "NEDLX" 品牌进军海外,并与多家国际知名企业展开了专利合作。这意味着中国光学正从产业链底层供应商向全球标准制定者迈进。
行业能否良性发展,取决于标准能否建立起来。
标准化恰恰是程德文最重视的部分。2023 年,耐德佳牵头制定了中国首个《桌面视远式电子显示设备技术规范》,对光源安全、光路设计、虚像距离误差等核心指标作出规定,首次将 " 护眼 " 从模糊概念变成了可量化的光学标准。
对行业而言,这意味着科学监管体系的建立;对耐德佳而言,这是从技术领先迈向行业引领的里程碑。" 任何一个新行业,最怕的不是竞争,而是劣币驱逐良币。" 程德文说," 标准能保护消费者,也能保护真正做技术的人。"
随着标准落地,耐德佳的品牌定位也完成了升级——公司既是光学模组制造商,也是视觉健康品牌,从 To B 工程项目供应商成长为 To C 智能硬件公司。
但这仍只是起点。

过去一年里,以 Ray-Ban Meta 为代表的 AI 眼镜成为消费电子领域的现象级产品。AI 的崛起正在重新定义光学系统的角色,并加速相关技术的应用落地。
程德文认为,未来十年,光学将与 AI 深度融合,重新定义智能硬件的交互方式。" 光学会成为 AI 硬件的重要入口。" 他预测," 未来三到五年内,带显示功能的 AI 眼镜会普及,而光学显示仍是其中的核心。"
在他眼中,远像护眼技术只是光学普惠的第一步。随着 AI 视觉、空间计算和人机协同的演进,人类与光的关系也将被重新定义。
从自由曲面到远像,从 AR/VR 光学到儿童护眼,从技术突破到社会普惠,程德文和耐德佳走的正是一条中国科学家在新工业时代的 " 追光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