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钛媒体 18分钟前

高通踩线,中国出手:车载芯片并购进入高压区

文 | 高见观潮

交易完成,股价暴跌,调查启动,一切发生在 48 小时内。

十年前,它曾吃下中国历史上最大一张反垄断罚单。十年后,它再度触线——不是因为专利,不是因为价格,而是因为 " 没有申报 "。

10 月 10 日下午,中国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对外通报:已依法对高通公司收购以色列 V2X 芯片企业 Autotalks 未依法申报经营者集中一事立案调查。至此,这家全球通讯芯片巨头再一次被中国反垄断机构 " 点名 ",也是自 2015 年 "60.88 亿元天价罚单 " 之后,再次在中国面临重大合规风险。

看似低调的一笔交易,却牵动全球敏感神经。

高通收购 Autotalks 的交易本就一波三折。2023 年官宣,2024 年被放弃,2025 年悄然完成——而这背后,是英国 CMA 和美国 FTC 的轮番审查、是中国市场监管机构发出的 " 限期申报 " 通知,也是高通在手机市场增长乏力背景下,对汽车业务板块 " 豪赌式突围 " 的关键一跃。

但就在它完成交易后 48 小时,市场监管总局的调查公告让整个并购案重新被推上聚光灯下。美股高通盘中一度大跌超过 7%,分析师担忧中国市场再度设限。而真正值得警惕的,是监管关注焦点的变化:从专利授权,转向了关键技术领域的收购行为本身。

Autotalks 是什么?V2X(车对一切)芯片的全球头部玩家,能让车与车、车与路实时对话,是自动驾驶场景中最基础的 " 语言模块 ";而它正是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体系最重视、最不愿被外资主导的核心赛道之一。

这不再是单纯的一笔并购案,也不仅仅是企业操作流程的 " 瑕疵 "。当外资科技巨头开始整合车路通信、智能驾驶、标准协议这些 " 国家级技术命脉 " 时,红线早已划定,警钟已然敲响。

高通再次触线,而这一次,监管的态度更坚决、后果更复杂、信号更强烈。

01 交易复活:为何 Autotalks 成了高通的 " 执念 "?

如果只看规模,这笔交易并不 " 显眼 ":一家总部在以色列的初创芯片公司,最终成交价不到 1 亿美元,仅为初期估值的 1/4;如果只看市场,高通与 Autotalks 原本几乎没有正面业务冲突,甚至可以视为 " 补全型收购 ";但如果看时间线——就足以令人警觉。

2023 年 5 月,高通首次宣布将收购 Autotalks,整合其 V2X 芯片产品以增强旗下骁龙数字底盘(Snapdragon Digital Chassis)平台能力。此时的高通,正经历智能手机市场下行带来的收入瓶颈,急需在汽车、物联网等新兴业务板块找到 " 第二增长曲线 "。而 V2X(Vehicle-to-Everything,车对一切)通信技术正是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关键 " 数据通道 ",被视为自动驾驶安全、协同决策、智能道路基础设施的底层支撑。

Autotalks 正是 V2X 赛道中极少数能同时支持 DSRC(基于 WiFi)与 C-V2X(基于蜂窝网络)两种协议的芯片厂商。其芯片可实现车与车、车与路、车与行人之间的实时通信,已在欧美市场积累大量测试经验与商业订单。更重要的是,它提供的是 " 专用型 V2X 芯片组 ",不是附带功能,而是为这一技术而生,构成了全球通信协议演进中的关键一环。

对高通而言,这不是一笔可有可无的交易,而是一块可能决定其未来 10 年汽车业务核心竞争力的 " 缺失拼图 "。

然而,就是这样一笔看似 " 技术型整合 " 的交易,在 2023 至 2024 年间却遭遇了美国 FTC、英国 CMA 等主要监管机构的强烈审查。尤其是英国竞争与市场管理局(CMA)在 2024 年 2 月正式启动调查,认为该交易 " 可能损害 V2X 市场的创新与价格竞争 ",高通最终在 2024 年 3 月主动宣布终止交易。

从被迫放弃,到悄然重启,这中间不过一年时间。

2025 年 6 月 5 日,高通突然宣布交易完成,并将 Autotalks 产品正式并入骁龙数字底盘产品线。此前曾担任 Autotalks CEO 的 Hagai Zyss,已低调就任高通产品管理副总裁,这一任命标志着整合动作早已实质落地。

行业观察人士注意到,此次完成交易的节奏颇为诡异——没有预热,没有说明,也没有主动披露是否已获得各国监管机构的批准,尤其是在中国,高通并未公告其是否已履行经营者集中申报义务。

而正是这 " 看似静悄悄 " 的一跃,引发了中国市场监管总局的警觉,并最终在 10 月 10 日将其立案调查。显然,这不仅是一次对收购对象价值的押注,更是一次对全球监管博弈节奏的误判。

02 中国出手:为何车载通信成了监管新焦点?

这并不是高通第一次被中国监管机构 " 敲打 "。

但与十年前因滥用专利授权市场支配地位而被重罚 60.88 亿元不同,此次立案的核心,不在高通 " 怎么收钱 ",而在它 " 怎么收人 "。

依据 2024 年起实施的新版《经营者集中申报标准》和《横向经营者集中审查指引》,即便交易未达到传统的营业额门槛(如在华营业额超 8 亿元),只要存在 " 可能排除或限制竞争效果 " 的潜在风险,监管机构就有权主动要求申报,甚至书面发函,限期完成。

而 Autotalks 正是这种 " 规模不大、威胁极大 " 的典型:

它提供的专用 V2X 芯片,是智能驾驶中实现低延时、广覆盖实时通信的关键,属于智能网联汽车基础设施中的 " 神经中枢 ";

该公司长期致力于 DSRC 和 C-V2X 协议双兼容,掌握未来通信标准演进方向;

一旦被高通整合,可能形成美系阵营对 V2X 协议和核心部件的 " 技术绑定 "。

这意味着,如果高通控制了 Autotalks,就可能在中国市场形成事实上的通信协议锁定效应:上游芯片被垄断,下游整车厂的通信组件选择权受限,进而影响整个产业链的开放性和可控性。

监管部门早已有所察觉。

在 2024 年发布的《中国反垄断执法年度报告》中就曾提及两起未达营业额申报标准、但仍被立案调查的科技并购案,其中一例被主动放弃,一例依法补报。多位业内人士证实,其中就包括高通收购 Autotalks 一案。

据接近交易人士透露,高通在 2025 年重启交易前,曾收到市场监管总局的书面通知,要求限期完成申报。但高通依然于 6 月 5 日宣布交易完成,未就中国市场监管表态。这一举动被视为 " 跳过程序 " 的明显违规,最终导致监管总局在 10 月正式立案调查。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监管的警觉不仅源于该交易的 " 申报瑕疵 ",更来自其潜在的 " 结构性竞争风险 "。

当前,中国正在加速建设以 C-V2X 为主导的智能网联基础设施,V2X 通信技术在《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新基建规划》中被列为核心支撑。华为、移远、地平线、东软、中汽研等一批本土企业正力图实现 " 芯片 - 协议 - 系统 " 的全面自主化。

在这个背景下,一个外资巨头通过收购迅速占据技术制高点,极易引发市场结构的失衡。" 申报 " 不只是个合规动作,更是对关键赛道主导权变化的前置审查。

可以说,此次高通案,不仅验证了监管 " 反垄断 + 技术安全 " 双重审查的新趋势,也为未来更多涉及核心技术、关键基础设施的数据密集型并购交易划出了红线。

03 全球角力:车载芯片并购为何难过监管这关?

在全球并购市场的风暴眼里,汽车芯片早已不是 " 配角 "。

当自动驾驶、车路协同、智能座舱成为未来出行的主旋律时,V2X 芯片就不再只是 " 一个模块 ",而是新一代智能汽车的话语权枢纽。而一旦关键技术的提供者减少至个位数,标准制定、生态门槛、市场绑定效应便会迅速形成。

这也是为何高通收购 Autotalks,从一开始就 " 站在镁光灯下 "。

2023 年,高通首次对外宣布并购计划后,便迅速引起美英等多国反垄断监管机构的警觉:

英国 CMA:于 2023 年 9 月启动调查,明确担心该交易 " 可能导致 V2X 芯片市场创新减少、价格上涨 ",最终在 2024 年 2 月 27 日进入正式审查阶段;

美国 FTC:直接表达 " 反对 " 意见,认为该交易将损害汽车制造商获取高性价比 V2X 解决方案的能力;2024 年 3 月 25 日,FTC 竞争局局长亨利 · 刘(Henry Liu)公开表示:高通放弃收购是 " 对行业创新和消费者的好消息 ";

中国市场监管总局:虽未在第一时间公开表态,但已在 2024 年度执法报告中暗示对该交易进行关注和后续调查。

这些监管机构之所以反应如此强烈,源于 Autotalks 在 V2X 领域的独特地位——它是目前极少数可跨协议部署、同时兼容 DSRC 和 C-V2X 的厂商,这意味着它的产品不仅是技术方案,更可能演化为通信标准接口层的 " 事实统治者 "。

而高通本身,已在车载通信芯片领域拥有广泛布局,特别是其 " 骁龙数字底盘 " 平台,涵盖了座舱、通讯、自动驾驶、车云协同等全栈能力。一旦 Autotalks 并入其生态,高通将在 " 芯片 + 通信协议 + 整车解决方案 " 这一链条上形成近乎闭环的市场格局。

这就是所谓的 " 横向并购效应 ":

不是你一个领域做强的问题,而是相关市场的进入门槛变高、替代路径变窄、客户选择被限制的问题。

在开放竞争的经济环境下,这种趋势对中小厂商极为不利,对整车厂商也是不容忽视的制衡力量。一旦高通主导 V2X 协议演进,未来整车厂选择供应商将面临 " 要么全部上车、要么彻底出局 " 的困境,严重削弱行业多样性与定价博弈能力。

而在中国,这样的市场结构性风险叠加了 " 技术安全 " 的考量。

尤其是在 C-V2X 已列入国家新基建核心模块的当下,任何可能对技术控制权形成排他性的跨国交易,都会被视为 " 战略并购 ",自然不可能以 " 低交易金额 " 作为免申报的借口。

对高通而言,这笔交易既是 " 技术补位 ",也是 " 商业续命 "。

过去两年,随着智能手机业务增长乏力,其汽车板块成为转型重心。据 2024 财年财报,高通汽车业务年营收超过 18 亿美元,同比增长 26%,其中 V2X 技术是未来几代平台关键增长点。Autotalks 的加入,几乎是一步直通领先者的捷径。

但正因这条 " 捷径 " 过于关键,也就必然穿越全球监管的雷区。

结语:高通之后,谁还敢低估中国的监管红线?

这一次,高通的再度落马,或许不仅仅是一桩企业合规事件,更是中国监管逻辑 " 质变 " 的一个转折点。

从 2015 年专利滥用被查,到 2025 年收购未申报被立案,高通在中国市场两次 " 踩线 ",恰恰见证了一个全球趋势:技术型企业的并购行为,正逐渐成为各国监管机构的 " 头号关注对象 "。

过去,反垄断更强调市场份额、价格垄断、传统平台经济。

而现在,一家中等规模的以色列芯片企业,一项通信协议的 " 双协议能力 ",一条被嵌入到自动驾驶系统底层的技术路径——都可能成为监管 " 先发制人 " 的理由。

这是一个全新的执法范式,背后映射的是国家在面对 " 技术竞争战略化 "" 数据要素武器化 " 趋势下的主动防御意识。

而中国显然正在加快行动节奏:

从《数据出境安全评估办法》《网络安全审查办法》,到新版《反垄断法》《经营者集中申报标准》,一张跨部门、跨技术领域的监管网络正在收紧;

从 AI 芯片、半导体 IP、工业软件,再到车载通信与智能驾驶系统,凡涉 " 关键基础设施 + 核心技术 + 未来标准 " 的跨国收购,无一例外都会受到逐案评估;

尤其是在中美科技脱钩加速背景下,任何可能影响国内产业链自主性、标准自主权的交易,几乎注定要进入 " 审慎模式 "。

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市场拒绝外资——恰恰相反,真正合规、透明、尊重中国监管框架的外企依然拥有广阔舞台。

但如果一家公司寄希望于 " 绕过程序 "" 低调处理 "" 技术绑架 ",那么高通案就是最明确的警示:时代变了,规则也变了,别再赌 " 别人不查 "。

对全球半导体产业而言,高通案的影响同样深远:

那些还在规划对中小 AI 芯片企业、" 类 IP 厂商 " 收购的科技巨头,必须重新评估在中国的监管风险敞口;

那些准备将车载芯片 / 传感器 / 通信协议标准 " 打包出售 " 的初创公司,也会意识到:被谁收购、用来做什么、在哪个市场落地,不再只是商业判断,而是政策红线。

而对于中国本土产业链来说,这起案件也提出了另一个倒逼式命题:如果不想被别国协议绑定,就必须加速自己的协议、芯片、平台、标准体系建设。

高通之后,谁还敢小看中国的监管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