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预见能源
10 月 9 日晚间,深交所一则业绩预告打破了稀土永磁行业的平静。金力永磁(300748.SZ)披露的 2025 年前三季度业绩数据,以 " 翻倍式增长 " 震动资本市场:前三季度预计净利润 5.05 亿元 -5.5 亿元,同比暴涨 157%~179%;扣非净利润 4.15 亿元 -4.6 亿元,同比激增 365%~415%。若聚焦第三季度单季,业绩爆发力更甚——净利润 2.0 亿 -2.45 亿元,同比增长 159%~217%;扣非净利润 1.81 亿 -2.26 亿元,飙升 228%~309%。
这组数据的亮眼之处,不在于 " 高增长 " 本身,而在于其所处的行业背景:2025 年以来,稀土永磁行业深陷 " 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供应紧张 " 的矛盾,氧化镨钕等核心原材料价格波动幅度超 30%,中小磁材企业普遍面临 " 订单缩水、毛利率下滑 " 的困境。作为全球前五大钕铁硼磁材企业,金力永磁的 " 逆周期 " 表现,既印证了新能源赛道的需求韧性,也揭开了龙头企业穿越行业周期的生存逻辑。
增长密码:三大核心赛道的 " 需求共振 "
翻开金力永磁的业绩报表,高增长的根源清晰可见——其产品精准锚定新能源汽车、风电、机器人 + 低空飞行器三大赛道,三者贡献超 80% 营收,而这三大领域恰好在 2025 年迎来 " 需求爆发期 ",形成了拉动业绩的 " 三驾马车 "。
1. 新能源汽车:从 " 标配 " 到 " 刚需 ",磁材需求井喷
" 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每提升 1 个百分点,高性能钕铁硼磁材需求就会增加约 5000 吨。" 中国稀土行业协会分析师在接受采访时曾如此测算。2025 年 1 — 8 月,这一逻辑得到充分验证: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达 1382 万台,渗透率 28.2%,较 2024 年全年提升 1.9 个百分点;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更是高达 48.2%,远超德国(26.4%)、英国(31.9%),挪威以 80.2% 的渗透率位居全球首位,而美国、日本分别仅为 11.1% 和 1.8%,全球市场呈现显著的发展不均衡态势。
作为新能源汽车 " 心脏 " 的驱动电机,对高性能钕铁硼磁材的需求呈指数级增长。金力永磁早已深度绑定全球车企龙头——不仅是特斯拉、比亚迪的核心供应商,还进入大众 MEB 平台、蔚小理等车企的供应链体系。据接近公司的人士透露,2025 年前三季度,金力永磁为某头部新势力交付的驱动电机磁材,同比增长 120%,"800V 高压平台车型的推广,进一步放大了需求 "。
值得注意的是,800V 高压平台车型正在改变磁材用量格局:一辆搭载 800V 高压平台的纯电车型,单电机磁材用量从传统车型的 0.8kg 增至 1.04kg,增幅达 30%。需求扩容叠加产品结构升级,直接推动金力永磁新能源汽车业务收入占比从 2024 年中报的 50%,提升至 2025 年前三季度的 58%,成为第一大营收来源。
2. 风电:大型化驱动 " 量价齐升 ",技术壁垒筑高溢价
在风电领域,金力永磁的核心竞争力集中在 " 永磁直驱风机磁材 "。随着全球风电产业向 " 大型化、高功率 " 升级,风机单机容量从 3MW 向 8MW,甚至 12MW 突破,磁材用量也随之大幅增加——彭博新能源财经 2025 年报告测算,单台风机磁材用量已从 1.2 吨增至 3.0 吨,增幅达 150%。
更关键的是,永磁直驱风机的渗透率正在快速提升。2024 年全球永磁直驱风机渗透率约 28%,2025 年有望增至 35%,对应全球风电装机对高性能钕铁硼磁材的需求量将超过 3 万吨,其中近一半需求来自中国市场。
金力永磁凭借与风电整机龙头的长期合作,牢牢抓住了这波增长红利。2025 年 1 — 8 月,国内 12 家风电整机制造商国内项目合计中标规模达 98.19GW,其中金风科技以 17.43GW 的中标量位居第一,而金力永磁正是金风科技、明阳智能的核心磁材供应商,前三季度斩获超 2.5 万吨风电磁材订单,对应收入同比增长 85%。
不同于新能源汽车领域的 " 规模竞争 ",风电磁材的 " 技术壁垒 " 更能体现溢价能力。大型风机需在 -45 ℃至 160 ℃的极端环境下稳定运行,对磁材的抗退磁能力、耐高温性能要求极高,中小厂商难以突破。据测算,金力永磁风电磁材的产品溢价,较行业中小厂商高出 18%~22%,这也成为其毛利率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重要支撑。
3. 机器人 + 低空飞行器:新赛道 " 先发卡位 ",高毛利潜力显现
如果说新能源汽车、风电是 " 基本盘 ",那么机器人、低空飞行器就是金力永磁布局未来的 " 增长极 "。2025 年,公司专门成立具身机器人电机转子事业部,提前切入人形机器人赛道——前三季度已向国内某头部机器人企业小批量交付磁材,用于人形机器人关节电机。
人形机器人对磁材的要求远超传统领域:关节电机需要频繁启停、承受复杂受力,对磁材的矫顽力(抗退磁能力)要求是普通电机的 2.5 倍。金力永磁通过自主研发的新一代晶界扩散技术,将磁材磁能积提升至 60MGOe(行业平均水平约 57MGOe),成为国内少数具备人形机器人磁材供应能力的企业。
低空飞行器领域同样进展显著,其磁材已应用于电动垂直起降(eVTOL)飞行器的驱动系统。尽管目前交付量较小,对整体营收贡献有限,但这类磁材的单价是传统风电磁材的 3.5 倍,毛利率更是高出 12 个百分点,随着低空经济政策放开与技术成熟,未来增长潜力不容小觑。
" 灵活库存 + 精准交付 " 的策略,进一步放大了业绩弹性。面对氧化镨钕价格的大幅波动,金力永磁通过动态调整原材料库存周期,结合与上游企业的长单锁价,有效对冲了成本波动风险,为业绩高增长筑牢了基础。
护城河拆解:技术、管理、客户的 " 三重闭环 "
在稀土永磁行业 " 分化加剧 " 的当下,金力永磁的 " 逆周期 " 突围绝非偶然。深入分析其核心竞争力可见," 技术壁垒-管理效率-客户黏性 " 形成的三重闭环,才是其抵御行业波动、实现高增长的关键。
1. 技术:从 " 跟随创新 " 到 " 定义标准 ",重稀土减量破解成本难题
稀土永磁行业的竞争,本质是 " 工艺与技术 " 的较量,而核心痛点在于 " 重稀土依赖 " ——镝、铽等重稀土元素能提升磁材性能,但价格高昂,占磁材成本的 30% 左右,且供应受政策严格管控。金力永磁的技术突破,恰恰聚焦于 " 低重稀土化 " 与 " 性能提升 " 的平衡。
近三年,金力永磁研发投入占比均超 4.5%,2024 年研发投入更是达到 3.8 亿元,重点攻关晶界扩散、双主相工艺等核心技术。其自主研发的 " 晶界扩散 + 双主相 " 工艺,实现了关键突破:在减少 25% 重稀土用量的前提下,磁材矫顽力提升 20%,单吨制造成本下降 12%。
这项技术不仅破解了成本难题,更帮助金力永磁获得了全球龙头客户的认可——特斯拉、西门子等企业已将该技术纳入核心供应商认证标准,直接推动金力永磁在全球高性能钕铁硼市场的份额提升。结合行业趋势,2025 年全球永磁材料市场规模突破 320 亿美元,其中烧结钕铁硼凭借超高磁能积占据 68% 份额,高性能钕铁硼作为核心细分品类,需求增长确定性强。
2. 管理:精益运营对冲周期,毛利率高出行业 5 个百分点
面对稀土原材料年波动幅度超过 35% 的行业现状," 成本控制能力 " 直接决定企业的盈利韧性。金力永磁通过 " 动态库存 + 长单锁价 + 精益生产 " 的组合策略,构建了高效的成本管控体系。
在原材料采购端,公司与北方稀土、厦门钨业等上游头部企业签订年度长期协议,锁定 80% 的原材料供应,剩余 20% 则根据市场价格波动灵活补库,既避免了 " 高价囤货 " 的风险,也防止了 " 低价断供 " 的困境。
在生产端,金力永磁推行 " 精益生产 " 模式,通过优化生产流程、提升设备利用率,将磁材良品率从 96% 提升至 99%,远超行业 97% 的平均水平;同时,单吨制造费用下降 10%,生产效率显著提升。
成本管控的成效直接体现在毛利率上:2025 年前三季度,金力永磁综合毛利率达 25%,较行业平均水平高出 5 个百分点,在原材料价格波动、行业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展现出极强的盈利稳定性。
3. 客户:绑定 " 顶流天团 ",长期订单锁定增长确定性
" 客户壁垒 " 是金力永磁抵御行业风险的另一道防线。其客户名单堪称 " 新能源与高端制造顶流天团 ":新能源汽车领域覆盖特斯拉、比亚迪、蔚小理;风电领域绑定金风科技、维斯塔斯;家电领域与美的、格力深度合作。
这些龙头客户的订单具有 " 三大特点 ":一是量大,单客户订单占比可达 10%~15%,支撑公司营收基本盘;二是周期长,与特斯拉的磁材供应合同周期长达 6 年,与金风科技的合作更是超过 10 年,长期订单锁定了未来增长确定性;三是粘性高,龙头客户对磁材的性能、稳定性要求极高,供应商认证周期长达 2.5~3 年,需通过 IATF 16949(汽车行业质量标准)、ISO 9001 等多重认证,新进入者难以在短期内突破。
据了解,目前金力永磁占特斯拉全球永磁电机磁材需求的 20%,占金风科技永磁直驱风机磁材需求的 35%,深度绑定龙头客户的模式,让公司在行业下行周期中仍能获得稳定订单,这也是其 " 逆周期 " 增长的重要保障。
暗礁隐现:高增长背后的三重挑战
尽管业绩亮眼,但金力永磁的 " 逆周期 " 增长能否持续?深入分析行业趋势与公司布局可见,三大潜在风险正成为悬在头顶的 " 达摩克利斯之剑 ",考验着企业的长期发展韧性。
1. 行业 " 内卷 " 加剧:高端产能扩张引发价格战风险
稀土永磁行业正陷入 " 低端过剩、高端紧缺 " 的结构性矛盾。2025 年钕铁硼规划产能已超 40 万吨,而实际需求仅约 20 万吨,产能利用率不足 70%,结构性过剩问题突出。其中,90% 的企业聚焦中低端产品(如 N/M 系列),同质化竞争导致价格战愈演愈烈,55N 钕铁硼毛坯价格已跌至 135-155 元 / 千克,较年初降幅超 10%。
而在金力永磁聚焦的高端市场,竞争也在逐步加剧。中科三环、正海磁材等头部企业均在加码高性能钕铁硼产能:中科三环 2025 年规划新增 1.5 万吨高性能磁材产能,正海磁材则投资 20 亿元建设新能源汽车用磁材项目。若未来高端产能集中释放,而需求增长不及预期,可能引发高端市场的价格战,压缩行业整体毛利率,金力永磁的产品溢价优势或将被削弱。
2. 原材料风险:政策与周期双重挤压成本空间
尽管金力永磁通过长单锁价锁定了 80% 的原材料供应,但稀土作为 " 战略资源 ",其供应仍受政策与市场周期的双重影响,潜在风险不容忽视。
政策层面,2025 年 10 月 9 日,商务部发布 2025 年第 61 号公告,决定对境外相关稀土物项实施出口管制:境外组织和个人出口含中国原产稀土或相关技术的物项,须向中国商务部申请两用物项出口许可证;向境外军事用户、管制名单企业或可能用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恐怖主义及军事用途的出口,原则上不予许可;涉及先进半导体或军事用途人工智能的出口申请,将逐案审批。其中部分措施自 2025 年 12 月 1 日起实施,部分自公布之日起生效。这一政策进一步强化了稀土供给端的管控,若未来地缘政治冲突加剧,或国内为保障新能源产业发展进一步收紧供应政策,可能导致稀土原材料价格上涨,推高公司生产成本。
市场周期层面,海外稀土矿企正在加速扩产:澳大利亚莱纳斯稀土公司 2025 年产能将提升至 2 万吨,美国 MP Materials 公司也计划新增 1.2 万吨产能。若海外稀土产能集中释放,可能引发氧化镨钕等原材料价格大幅下跌,尽管短期有利于降低成本,但长期可能导致行业盈利中枢下移,同时也会影响公司通过 " 库存调节 " 对冲价格波动的效果。
3. 新业务瓶颈:商业化进度滞后,短期难成增长主力
机器人、低空飞行器等新赛道被视为金力永磁的 " 第二增长曲线 ",但目前仍处于 " 技术储备 " 阶段,尚未形成规模化盈利。2025 年前三季度,新业务贡献的营收不足 6%,对整体业绩的拉动作用有限。
从商业化进度来看,两大新赛道均面临不确定性:具身机器人领域,尽管特斯拉 Optimus、国内某头部企业的人形机器人已完成原型机发布,但大规模商业化仍需解决 " 成本过高、应用场景有限 " 等问题,短期内难以形成海量需求,金力永磁当前的小批量交付更多是 " 抢占先机 ",能否转化为大规模订单仍需观察;低空飞行器领域,受限于空域管理政策、电池续航技术等因素,eVTOL 飞行器的商业化落地进度慢于预期,短期内难以放量,新业务的增长可能低于市场预期。
龙头的 " 确定性 " 与行业的 " 不确定性 "
金力永磁 2025 年三季度的业绩爆发,是稀土永磁行业 " 分化加剧 " 的真实写照——在行业周期波动中,具备技术、管理、客户优势的龙头企业,能够凭借核心竞争力穿越周期;而缺乏壁垒的中小厂商,只能在产能过剩与价格战中艰难求生。
对于金力永磁而言,当前的高增长验证了其在新能源汽车、风电等核心赛道的 " 确定性 ":深度绑定龙头客户的模式保障了订单稳定,技术与管理优势支撑了盈利韧性,这些都是企业抵御行业风险的 " 压舱石 "。但同时,高端产能 " 内卷 "、原材料政策波动、新业务商业化滞后等 " 不确定性 ",也考验着企业的长期战略布局。
正如金力永磁管理层在业绩沟通会上所言:" 公司的增长,从来不是靠行业 β(系统性机会),而是靠 α(自身能力)。" 在新能源革命与高端制造升级的浪潮中,如何在巩固传统赛道优势的同时,平衡新业务投入与盈利节奏,如何应对原材料政策变化与行业竞争加剧,将是金力永磁未来三年必须破解的关键命题。
对于稀土永磁行业而言,金力永磁的 " 逆周期 " 表现也提供了一个重要启示:唯有聚焦高端、筑牢壁垒、深耕核心赛道,才能在行业的 " 大浪淘沙 " 中,成为真正的长期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