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钛媒体 37分钟前

OpenAI 的战略风险

文 | 沈素明

一、悬浮在 " 未来叙事 " 中的千亿帝国

我今天与您讨论的不是 OpenAI 的技术有多强,而是它在战略判断和组织纪律上,正在显露出的那些高悬的风险。

OpenAI 的现状:一方面,它推动的 GPT 模型是这一代 AI 浪潮的奠基石,是被资本市场给予5000 亿美元估值的 " 未来叙事 ";另一方面,这家企业却保持着每年50 亿美元以上的巨大亏损,其商业模型高度依赖单一产品,组织内部价值撕裂,治理结构模糊不清。

这是一个极度失衡的状态。

这让我想起科技史上最常见、也最致命的错误:用技术红利掩盖战略懒惰。当技术拥有绝对领先优势时,所有的问题都被光环所遮蔽;而一旦技术的边际提升放缓,竞争对手快速逼近,战略的空心化和纪律的缺失,将如潮水般涌来。

二、OpenAI 战略的熵增:从 " 操作系统 " 到 " 消费入口 " 的无边界扩张

仔细想来,OpenAI 到底想成为什么?

在最近的 DevDay 上,它明确释放出要成为 "AI 操作系统 "的意图,试图让 ChatGPT 从一个问答工具,升级为一个" 智能体平台 "。这是一种要做底层基础设施的雄心,意味着它要成为像 Windows 或 Android 一样的权力中枢。

但与此同时,OpenAI 又在急切地推进 AI 浏览器、AI 短视频、AI 购物、AI 旅行代理,几乎在每一个重投入、重运营的消费者赛道上,都想直接插上一脚。

这暴露了 OpenAI 最核心的战略逻辑混乱

它既想做 " 底层基础设施 "(扮演水电煤、像英伟达一样收取过路费),又想直接做" 消费者入口 "(扮演阿里巴巴、抖音、Google 的角色)。这不是战略,这是战略焦虑。

战略的核心是取舍。

当一家企业同时追求 " 基建 " 的深度和 " 应用 " 的广度时,其资源必然分散,组织架构必然膨胀,产品碎片化就会接踵而至。

OpenAI 正在重复 Google 在 2010 年至 2015 年间犯下的错误:用技术优势去 " 覆盖一切 "。那时 Google 坐拥搜索红利和安卓霸权,却试图在社交、硬件、电商等多个领域 " 全面撒网 ",最终导致资源分散、缺乏业务主线,大量产品线被砍。技术优势固然重要,但它无法替代清醒的战略纪律

三、商业模型的断裂:单点支撑与 " 增长幻象 "

一家估值 5000 亿美元的公司,必须要有与其估值匹配的盈利路径和成本纪律。OpenAI 在这两点上,都处于极度危险的境地。

它的商业模型,建立在一个脆弱的单点支撑之上:年收入几乎全部依赖 ChatGPT Plus/Pro 的订阅。虽然 ChatGPT 的周活跃用户已突破 7 亿,但这其中 95% 都是免费用户。企业 API 收入的增长正在放缓,而核心的订阅用户尚未形成有效转化。

这是一种典型的 " 增长幻象 "——用户增长数字看起来很美好,但用户价值和商业健康却完全不配套。

那问题来了,它如何寻找新的变现方式?

当 OpenAI 开始讨论广告模式时,真正的危险就来了。ChatGPT 的核心价值在于其无干扰、可信赖、简洁高效的交互体验。一旦为了追逐营收,向其中植入广告或复杂的内容营销,必将直接伤害用户体验

200 美元 / 月的 Pro 版本被用户质疑性价比低,说明单纯依靠 " 更高性能 " 的说辞难以形成大规模转化。而广告和订阅的 " 混合变现模型 ",极可能导致两头不讨好:付费用户厌恶干扰,免费用户对广告反感,最终让产品陷于自我伤害的窘境。商业模型的脆弱,正在迫使 OpenAI 不得不采取损害产品根基的方式来解决眼前的现金流问题。

四、技术信任的流失

对于一家以技术为核心的公司而言,技术信任是最高的护城河。而 OpenAI 正在失去它。

社区普遍反馈,GPT-5 号称 " 推理集成 " 但反响平平,甚至在多个任务上 " 越更新越差 ",这说明其模型能力的边际提升正在放缓。而与此同时,竞争对手(Anthropic、DeepSeek、Google Gemini)正在以惊人的速度追赶,甚至在局部领域完成了超越和卡位

更严重的问题,在于 OpenAI 对开发者的态度。它被质疑 " 强制迁移用户 ",移除旧模型接口,这引发了开发者社区的强烈反弹。

你想想,当一家平台失去了技术绝对领先的优势,其闭源策略便不再是护城河,而是一把悬在开发者头上的剑。开发者将自己的产品生命线完全交给一个随时可能关闭旧接口、性能提升有限、且与自己争夺下游市场的平台,这种忠诚度是极度脆弱的

在开源现实面前,OpenAI 首次发布开放权重模型,但又被批评 " 性能阉割 ",这反映了它在 " 闭源的壁垒 "" 开源的现实 "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正在削弱它最宝贵的资产——开发者的忠诚

五、治理失序:价值撕裂与资本的赌命游戏

所有战略上的混乱,追根溯源,都来自治理结构的失序

OpenAI 的 " 身份危机 ",是其所有风险的底色。

它从一个" 为全人类谋福利 " 的研究实验室,急速转变为一个追求万亿估值的科技巨头,但其治理架构—— " 公益企业 "(PBC)的模糊结构——根本无法匹配这种转变。

非营利组织掌握 51% 控制权,而实际运营由奥特曼主导,这种治理结构极其模糊且充满了价值撕裂感

·研究派 vs 产品派:对安全的投入、对模型发布的节奏,永远在加速派和保守派之间拉扯。

·非营利理想 vs 资本现实:一边要向人类承诺安全,一边要为微软等资本巨头兑现天价回报。

这种治理上的 " 左右互搏 ",导致了高层的频繁动荡:前总裁休假、CRO 跳槽、顶尖人才出走。或许,战略混乱只是表象,组织和治理的失衡才是根源。

更危险的是,CEO 奥特曼公开表示:" 盈利不在我最关心的前十个问题之列 "。在资本开始收紧的 2025 年,这种缺乏成本纪律的态度,是极其危险的信号。OpenAI 正在用一个 "AI 应用将指数级增长 "的假设来支撑其 5000 亿美元的估值。一旦用户和营收增长放缓,这个建立在未来叙事上的资本链条将面临断裂的风险。

六、战略纪律的价值重估

OpenAI 的战略问题,不是 " 选错赛道 ",而是" 同时想赢所有赛道 "。它正在重复科技史上最常见的错误:用技术红利掩盖战略懒惰。

技术领先赋予了它战略上的奢侈的特权,让它有底气去尝试所有可能,但战略纪律的缺失,正在将这个奢侈特权变成战略负债

你想想看,一家拥有全球最先进技术,却找不到盈利路径、没有成本纪律、组织频繁内耗的企业,它的未来,很难能像它的估值那样光芒万丈!

OpenAI 最大的风险,不在于它能否开发出更惊艳的 GPT-6 或 GPT-7,而在于它能否在技术优势消失殆尽之前,完成从 " 研究实验室 " 向 " 战略清晰、治理健全、商业聚焦 " 的科技巨头转换。

这场考验,关乎的不是技术,而是企业家的取舍与心性

觉得文章不错,微信扫描分享好友

扫码分享

热门推荐

查看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