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差评汽车部 Author 脖子哥
兄弟们,最近国内车企可是被英伟达坑惨了啊。
这个英伟达的 " 大一统 " 智驾芯片 —— Thor,又又又跳票了。。。
最近台积电在生产时发现,Thor 的 " 芯片设计存在问题导致良率低下 " 的情况。黄仁勋也承认了这一点 " 是英伟达的问题 "。
最早呢 Thor 芯片承诺的量产时间是 2024 年底,结果现在貌似连车规级认证都没过,按照这个进度,工程师分析还需要四个月才能上线。
而小鹏和理想无疑是受影响最大的。
小鹏原来 P7+ 和 G7 可都是要上 Thor 的。Thor 第一次跳票后,P7+ 不得已采用了双 Orin X 顶一下。
隔壁的理想也是欲哭无泪,没有 Thor 的算力,自家 40 亿体量的 VLA 模型根本部署不了。毕竟 VLA 在道路识别计算要求和可视化呈现上都不止上了一个台阶。
这个与 " 车王 " 同名的芯片预计在 26 年第一季度上车,如果把智驾调试时间算在内的话,还是要比等 Thor 划算的。
嘿嘿,所以要想不被老黄坑,还是得走自研芯片的路子。
咱们先叠个甲啊,算力参数只是参数,智驾能力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算力只是决定了上限,模型和调教决定了下限。
还有就是关于自研的界定,大家也别觉得用了外国的 EDA 设计工具,用了 ARM 的架构,用了别人的代工,就不是自己研制的了。
在接受这个共同条件下,看看现在国内的智驾芯片解决方案。
说到自研,那不得不提到蔚来了。我知道有些人讨厌李斌啊,但是咱确实得说斌哥的智驾芯片自研那是真的早啊。
2021 年就开始自研芯片,当时智驾和 AI 可都还没爆发呢。
经过 2 年多的研发,蔚来于 2023 年底发布了天玑 NX9031,采用 5 nm 制程 ,单颗算力 1000 TOPS,已搭载到 25 款的车型上。咱蔚来车主实际体验下来,搭配世界模型就是好用。
还有绕不开的华为昇腾。就比如昇腾 910 B,采用中芯国际等效 7 nm 工艺,在 MDC 1000 平台上能达到 1000 TOPS 的算力,正是为 L3 级别的辅助驾驶准备的。
除此之外,诸如零跑、比亚迪这些主机厂和地平线、黑芝麻、Momenta 这些供应商,都有已经发布或者在路上的自研智驾芯片。
而且我可以在这儿立个 flag,未来自研芯片的车企以及国产供应商会越来越多。
当然了,咱也不是唱衰英伟达,诋毁肯定是不能帮助进步的。
并且英伟达的开发和生态肯定是绕不开的坎,就比如坚固的 CUDA 开发生态护城河,还有其他什么丰富的 API 接口、SDK 等等。
其实关于国产自研芯片的问题和困境咱们之前也聊过,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移步咱年初发布的视频。
最直观的体现就是,自研智驾芯片会让主机厂增强智驾的垂直整合能力,更好地优化模型,构建自己的生态,更好地去分配调度芯片的算力。
说句残酷的话,要是智驾芯片没调试好,英伟达的工程师不一定陪你一起加班,但是公司内部的工程师们就不一定了。。。
再一个就是风险管控,自研芯片落地到哪一步了自己门清,避免技术发布会开完了都快上市了,英伟达都交不了货。
如果不从现在累积自研芯片的技术,那不看英伟达脸色日子就遥遥无期。
最后的最后,咱不得不说,虽然这次 Thor 的延期把理想小鹏等车企背刺了一波,但是对于整个汽车工业来说,这反而给了国产竞争者追赶的空间。
不怕封锁就怕倾销,就比如上世纪九十年代,咱国产的 EDA 工具刚起来,就被涌入的国外 EDA 淹没了。类似的案例比比皆是。
现在正好趁着老黄现在分身乏术,自研智驾芯片这块必须给他拿下了嗷。
撰文:Clem